首頁歷史 > 正文

古稱“奄”國,建於春秋晚期的淹城

2022-02-05由 硬硬的啤酒瓶蓋 發表于 歷史

相傳,商湯時期,山東泰山南側的汶泗流域有一黽(miǎn音免,古水名,在今山東。)姓的部族方國,族民素有崇龜的習俗,因而由“大龜”合文為“奄”,作為國名,標誌著其氏族徽神聖意象的昇華:龜族即奄族。

古稱“奄”國,建於春秋晚期的淹城

後來,奄族因追隨商紂,被周武王討伐殷紂時滅國。族民遷移山東曲阜東部。不料數年後,奄國又因牽涉“三監”叛亂,再次被周公旦東征時趕殺,奄君遭殘。族民只得擁新君徙至淮夷之地。但周朝新君成王擔心奄族還存謀反之心,欲以趕盡殺絕而後快,於是率兵親征。小奄君無奈,只得再次帶著族民向東南方逃避。

古稱“奄”國,建於春秋晚期的淹城

淹城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中心城區湖塘鎮大壩行政村,佔地一千畝,考古確認為春秋時期所築。淹城古稱“奄”國,建於春秋晚期,距今有2500餘年的歷史,學界較權威的說法為古奄國是由山東曲阜一支殷商後裔來此建立,後水源充分,地方縣誌改為“淹” 。從裡向外,它由子城、子城河,內城、內城河,外城、外城河三城三河相套組成。這種築城形制在中國的城市建築史上,可謂舉世無雙、絕無僅有。因為當時的城,大多為一城一河,少數是兩城一河或兩城兩河,而三城三河,在國內僅此一家。

古稱“奄”國,建於春秋晚期的淹城

1958年以來,淹城出土了大量幾何印紋陶罐、缸、甕、缽和青銅器(如銅編鐘、銅鼎),在內城發掘出的獨木船,轟動了中國考古學界,最大的一隻為整段楠木火烤斧鑿而成,長11米、寬0。9米、深0。45米,被譽為“天下第一舟”,現珍藏在北京博物院。

古稱“奄”國,建於春秋晚期的淹城

1986年,江蘇省淹城遺址考古發掘隊首次對淹城遺址進行了為期6年的考古發掘,解決了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作為當年考古發掘隊隊員之一,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員陸建芳經過多年研究後認為:“淹城是吳國的一個軍事城堡,是目前已發現的,世界上春秋時期唯一儲存完好,三道城河、三道城牆形制的軍事設施。”

古稱“奄”國,建於春秋晚期的淹城

關於淹城的來歷和淹城的主人究竟是誰,史學界和考古界眾說紛紜,至今仍無定論。一說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國的國都 ,奄君就是當時在山東曲阜之東的奄國君主。相傳奄君就是周成王時與商代後人武庚勾結髮動叛亂的奄國君王,被周成王所滅後,帶領殘部從山東輾轉逃到江南,在這裡鑿河為塹,堆土為城,仍稱“奄”。因為古代三點的“淹”字與沒有三點水的“奄”字通用,一直流傳至今,遂有“淹城”之名。另一說是春秋晚期吳國公子季札不滿闔閭刺殺王僚奪取王位,決心與闔閭的強暴政治決裂,“終身不入吳國”,便在封地延陵築城挖河,以示淹留之決心,邦名“淹城”。自然,淹城的主人是季札了。淹城,這座歷史古城,沿有許多不解之謎,有待考古工作者、歷史學家去揭開謎底。據史書記載,淹城古城牆最高達20米,牆基寬25-30米,全部由泥土夯築而成。

古稱“奄”國,建於春秋晚期的淹城

1935年,我國考古學者首次對淹城進行了實地調查,確認淹城為一處古代居民活動遺存,引起學術界的關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在淹城內河出土了3條獨木舟和一批青銅器、陶器,這批成組文物的出土,首次展示了淹城遺址獨特的文化面貌和內涵,引起社會和學術界的轟動。這之後,對淹城的研究一直不斷。

古稱“奄”國,建於春秋晚期的淹城

中國春秋淹城旅遊區位於常州市武進區中心城區,景區核心部分——春秋淹城遺址,佔地300公頃,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考古確認為春秋時期所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是我國目前春秋時期至今儲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地面城池遺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