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五節

2022-02-03由 折衝萬里 發表于 歷史

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五節

滿族文化

正當以建州三衛為核心的建州女真逐步形成時。另一個女真族群也從野人女真中脫穎而出,並迅速發展起來,這便是海西女真,又稱扈倫四部女真。海西作為地名始於元代,原指上自伊通河口、下至依蘭的松花江中游地區,中心地區為拉林河和阿什河一帶。元代,海西之地是水達達女真的主要分佈區。元朝滅亡後,明朝沿襲了元代稱呼,將分佈於松花江大屈折處(即元代海西),及今哈爾濱以東阿什河流域的女真諸部統稱為海西女真。明代的海西女真,其族源主要來自元代水達達路桃溫、脫斡憐、孛苦江三個女真萬戶府的後裔。元末明初,分佈於松花江支流呼蘭河,一度較為活躍的忽剌溫部即屬於海西女真。明太祖時,明將周興曾率部進至忽剌溫一帶設立了兀者衛,後因在當地遇阻被迫撤回。明成祖時,明朝大力經營奴兒干地區,以忽剌溫女真酋長西陽哈為首的海西女真主動歸附明朝,明朝遂於海西重設兀者衛等衛所。收服海西后,明朝再以海西為跳板,繼而又招撫了其它松花江流域及黑龍江流域的女真各部。又因海西地處要衝,系明代遼東與黑龍江流域的聯絡樞紐。明朝在海西遍設衛所的同時,也在該地大興驛站線路。著名的“海西東水陸城站”就因途經海西而得名。

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五節

建州女真

十四世紀中後葉,當建州女真開始南遷時,海西女真依舊居於原地發展。隨著人口不斷繁衍,和建州女真一樣,海西女真也遇到了資源短缺的難題。如果無法轉變落後的經濟模式,要想生存下去,唯一的解決之道就是效仿建州女真外遷。約半個世紀後,海西女真也開始向外遷徙。但導致海西女真外遷的原因很多,可不僅僅人口增長引致資源短缺這一條,更有蒙古各部對海西地區的不斷侵奪。海西毗鄰蒙古高原,極易受到來自漠北草原方向的戰火波及。宣德年間,蒙古韃靼部太師阿魯臺在追擊兀良哈蒙古(即朵顏三衛)時,就曾大舉侵入海西。兀良哈蒙古為躲避韃靼部,改將駐牧地移至遼東塞外。而兀良哈蒙古的東移不僅壓縮了海西女真領地,更把海西女真徹底裹挾到蒙古各部間無休止的紛爭與混戰中。無論是韃靼、瓦剌,還是兀良哈都對海西女真侵擾不止。海西女真為此不得安生飽受欺凌荼毒,實在苦不堪言。

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五節

明代遼東明軍

《明實錄》記載,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海西肥河等衛女直都督剌塔寧哈答別裡格遣其徒咬速等來報,欲於今秋,率眾往福餘等衛作復私仇,已聚兵辰州”。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九月,瓦剌部首領也先兵侵兀良哈,收服朵顏和泰寧兩衛,福餘衛則避於惱溫江(今嫩江)。也先遂以搜捕三衛逃人為藉口,縱兵殺入女真地區。還是《明實錄》記載,也先“吞噬諸部,往者既自北而西,又自西而東,今又東極海濱,以侵女直”。這其中海西女真首當其衝,受戰火塗炭最深。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年底,脫脫不花統兵三萬再次大舉進犯海西,期間脫脫不花對海西女真肆行殺戮。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述,“脫脫兵三萬於臘月二十三、四間到海西,執不剌吹殺之,其部落降者不殺,不順者皆殺之”。明兵部尚書于謙在《少保於公奏議•兵部為關隘事》中,同樣記載了脫脫不花對海西女真的屠戮,“脫脫到白馬兒大泊子去處,將都督剌塔(兀者衛都督)、伯勒哥(即肥河衛都督別裡格)、都指揮三角兀(雙城衛都指揮)及野人頭目約有三四百人,盡數都殺了”。飽受蒙古各部的殘暴蹂躪後,不堪兵燹之災,忍無可忍的海西女真為躲避戰火。自永樂年間起,以忽剌溫地區為出發地開始向外不斷遷移。

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五節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明朝為鞏固在奴兒干地區的統治,歷來奉行招撫政策。並對奴兒干各部族許以朝貢、馬市的惠利。當初建州女真就是為了近汲惠利才決定南遷的。有樣學樣,為求逐利,海西女真同樣選擇了南遷向內地靠攏。但海西女真南遷的時間跨度較長,從永樂年間一直延續到嘉靖年間,遷徙過程也陸陸續續較為分散。細分其遷徙方式可大體分作三種:

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五節

反映女真先民的赫哲族剪紙

其一、內遷至京城。明代前期,女真各部盡皆朝貢內屬,很多海西女真的部族酋長都曾赴京朝貢。在領略了京師的繁華富庶後往往會樂不思蜀,隨之常常出現“率妻子等來歸”、“皆願居京自效”的情況。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海西女真弗提衛指揮察罕帖木兒便“率妻子等五百七十二人來歸,奏願居京自效”。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弗提衛指揮僉事哈刺帖木等入京朝貢時亦“皆願居京自效”。對於他們的要求明朝俱都允准,還給予房屋器物令其安居京師。這些內遷京城的定居者多為女真酋長及其家眷,身份雖高貴,數量卻相對較少。

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五節

當代女真文化

其二、內遷至遼東或關內。明朝曾大力招攬女真內遷,並將其安置於遼東或關內。設於遼東的自在、安樂二州就是專門安置內遷女真的。在經得明朝同意後,部分海西女真選擇遷往遼東的安樂州、自在州、廣寧府,還有部分被安置在關內。《明實錄》就有如下記載,“敷答河千戶所鎮撫弗裡出、忽兒海衛所鎮撫火羅孫,皆自陳願居東寧衛(隸屬遼陽),從之”。

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五節

近代通古斯民族

然而萬事有利皆有弊。內遷至遼東或關內的女真人確實可以享受到諸多惠政,但在受到內地先進文化的長期薰陶後,選擇內遷遼東或關內的女真人都出現了嚴重的漢化現象。很多女真人徹底喪失了本民族的意識,完全融入到當地漢族中。更重要的一點,但凡女真人內遷漢人地區後,都會處於明朝的嚴密管控下。這就意味著原本私屬於部族酋長的部眾,都將會成為明朝治下的編戶,從此不復為酋長擁有。對於很多部族酋長而言,這實在是難以接受的,畢竟甘願放棄世襲統治權的部族酋長少之又少,故而遷入遼東或關內的海西女真數量也不多。

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五節

滿族舞蹈

其三、內遷至遼東近邊。如果只遷徙至遼東近邊的話,既能夠獲得明朝廕庇和保護,避開蒙古鋒鏑,又可坐享源源不斷的馬市惠利,同時還保留了原有的衛所官職和部族的世襲統治權。很顯然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也正因如此,選擇內遷至遼東近邊的海西女真數量最多。

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五節

葉赫部勢力圖

到了嘉靖年間,海西女真的主體已南遷至遼河上游到松花江之間。又經與周邊各部族的不斷吸收和融合,以及海西女真內部的持續爭競與整合。至明朝中葉,海西女真逐漸形成了以原納喇氏女真為核心的四部,分別為:哈達部、烏拉部、葉赫部、輝發部,又稱扈倫四部。

第十章、明代三大女真 第五節

滿族圖騰海東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