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三國時期的"賢臣"到"神仙軍師",諸葛亮的形象演變史

2022-02-03由 有文有事 發表于 歷史

如果問諸葛亮是誰?想必沒有誰會答不上來。

從三國時期的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形象 唐國強 飾

在諸葛亮死後的千餘年間,一方面,統治階級把他當作“

勤勞王事

”,“

忠君報國

”的典型加以推崇,另一方面,又被民間傳說為智慧的化身,特別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根據正史和流傳已久的三國人物故事寫成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著力描寫,充分渲染,再加上眾多三國戲的廣為流傳,他成了一位人人皆知又十全十美的人物。但是,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真的有這麼神嗎? 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這位神仙軍師——諸葛亮。

從三國時期的

史書裡真實的諸葛亮

首先,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是治國良才。陳壽本人也在《三國志》裡評價說“

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循名責實,虛偽不齒。

”諸葛亮作中郎將之時,負責監督三郡(零陵、桂陽、長沙),徵調當地的租稅,來養活軍隊。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三國志·諸葛亮傳》

諸葛亮任職軍師、將軍之時,他的主要工作是在劉備外出征戰時鎮守成都,同時保證糧食充足,武備修整。

先主外出,亮長鎮守成都,足食足兵。《三國志·諸葛亮傳》

劉備在冊封諸葛亮任丞相之位時說“

丞相亮其悉眹意,無怠輔眹之闕,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軍其勛功

”,隨後,“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假節。張飛卒後,領司隸校尉。”

從三國時期的

老版《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形象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是抓內政的一把好手。而且諸葛亮還注重依法治國,把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

休士勸農

”,也重視蜀國經濟的發展;對棘手的少數民族問題,也不過半年就悉數解決了——“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由此可見,諸葛亮確實治國有方,成為了劉備堅強的後盾,充分顯示了其治理方面的才能。

從三國時期的

劉備與諸葛亮

但是人無完人,對於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陳壽的評價是:“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而且諸葛亮自己也承認運籌帷幄不如劉巴。劉巴是誰呢?在漢中稱王后,劉巴曾擔任尚書,尚書是個文官啊,這說明諸葛亮的軍事能力在整個三國時代都不算高。劉備在世之時,軍事方面比較倚重的是法正。劉備攻打劉璋之時,恰是因為法正獻謀獻策,才順利入川。

從三國時期的

劉備陣營中的重要人物:法正

劉備去世之後,蜀國的內政都由諸葛亮全權代理,在這段時期內,曾進行了兩次較大的軍事活動。一是諸葛亮為安定南方少數民族的叛亂,親自率眾南征。陳壽的《三國志》中僅僅是兩處零散的提到這件事,一處是“

三年春,亮帥眾南征,其秋悉平。

”僅僅十二個字就概括了南征的主要內容;第二處是收錄的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談到了南征這件事情,“

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因為沒有細節的描述,所以無法判斷諸葛亮在這次軍事行動中的軍事才能。

從三國時期的

諸葛亮 《出師表》

平定叛亂五年之後,諸葛亮開始了北伐。北伐曹魏是能真正凸顯出諸葛亮軍事才能的戰役,這也是諸葛亮親自指揮的第二次戰役。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時三郡響應,取得區域性性的勝利,但由於馬謖失街亭,造成了第一次北伐的潰敗。

從三國時期的

“揮淚斬馬謖”的情節

諸葛亮休養生息後進行了第二次北伐,但第二次北伐取得的成功也僅僅是射殺了王雙。從《三國志·魏志·曹真傳》來看,諸葛亮在軍事計謀方面確實很欠佳,曹真早已料到“

以亮成懲於祁山,後出必從祁山

”,所以曹真命郝昭修築陳倉城。那一年十二月,諸葛亮圍攻陳倉,因為魏國之前早有防備,所以這次行動以失敗告終,蜀軍三十萬,沒能攻下陳倉城。

建興七年,是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成功收取武都、陰平兩地,這對蜀漢西北的邊防有重要意義。但是關於這次戰役,《魏書》與《蜀書》呈現出不同的記載。《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述的是魏方因懼怕諸葛亮的聲威而退兵,而《三國志·曹真傳》記述魏兵退軍是因為當時正逢三十多天的雨水天氣,不得已而退兵。

從三國時期的

《三國志》書影

建興九年,諸葛亮從祁山出發,開始了第四次北伐,這次為了解決糧食的運輸問題,諸葛亮發明了木牛。就在這年,魏國的大將曹真去世,司馬懿接管魏國軍權。諸葛亮這次北伐的成功之處是射殺張頜。張頜是魏國五良將之一,張頜的死,對魏軍來說是一次重創,但對於蜀國的諸葛亮來說確是一次勝利。

從三國時期的

影視劇中的張郃

此後的幾次北伐,魏國的司馬懿都堅守不出,與諸葛亮一直成對峙局面。建興十二年八月,過度勞累的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回望諸葛亮畢生經歷的戰役,赤壁之戰,諸葛亮參與謀劃;為穩固蜀漢後方安定,諸葛亮親自率眾南征;在北伐的幾次戰役中,也都取得區域性的勝利。陳壽《三國志》中,並沒有完全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是認為“

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三國時期只有曹操與諸葛亮留下了軍事著作,而且諸葛亮還改進連弩,創作木牛流馬,做八陣圖,這些軍事發明都證明了諸葛亮在軍事理論上頗有建樹。

從三國時期的

木牛流馬 示意圖

從諸葛亮從出山輔助劉備興復漢室到去世,整整二十七年的時間。諸葛亮鞠躬盡瘁,忠於劉氏父子。先主去世後,諸葛亮守著自己對先主的諾言,一直效忠於後主劉禪,不願自專。諸葛亮的這種精神,一直受到後人的推重。諸葛亮算是英年早逝,病逝五丈原時僅有五十四歲。當時劉備去世之時為六十三歲,孫權是七十一歲,曹操是六十六歲,不得不說也許諸葛亮的病逝與過度操勞蜀國事物有很大關係。這樣忠貞的品格在當時達到了最高的標準,對上非常符合儒家“君為臣綱”的道德要求,對下滿足了人民對於忠貞美好的人格的期待,使諸葛亮的人物形象脫離了人物自身的侷限,隨著歷史的發展越來越被正面化和神華,最終成為了一個無所不能、富有傳奇色彩的神仙人物。

從三國時期的

諸葛亮形象的演變史:從“賢臣”到“神仙軍師”

在三國紛爭的時代,曹魏有龐大的軍事集團及智囊團,東吳有天險地勢的優勢,唯獨蜀漢政權最為脆弱,尤其後期,人才凋零,劉禪昏庸,但劉備集團有著正統之音的震懾。所以這時期的文人對蜀漢政權有著普遍的同情與重視,諸葛亮的形象在悲劇性文學基調的影響下不斷髮展著。從《三國志》到裴注、再到民間傳說,諸葛亮的形象已經開始慢慢脫離歷史的原貌,尤其是諸葛亮的智慧與軍事才能得到稱讚。但是這時期的諸葛亮形象還沒有完全擺脫歷史的束縛,一些官修文獻仍把諸葛亮定位為蜀漢時期的一名“賢相”,而在民間,受難的百姓懷念諸葛亮在世之時的功績,悲劇性的文學基調及文學自覺性的雙重發展,正不斷的推動著諸葛亮形象的演變。

從三國時期的

三國鼎立示意圖

歷史發展到隋唐,雖然“帝魏寇蜀”的觀念深入人心,但與魏晉南北朝不同的是,唐人在肯定諸葛亮的政治才能外,還肯定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而且其形象開始得到美化和神化。如《隋書》卷五十三記載史萬歲(隋朝名將)南征時見諸葛亮墓碑,碑銘上寫到:“萬歲之後,勝我者過此。”這簡直太過於牽強附會,諸葛亮生前又怎麼可能預知隋朝的事情呢?

唐朝之時重要的軍事著作《李衛公答問》裡面也有關於諸葛亮的記載。這本軍事著作是唐太宗與名將李靖討論問題的整合,書中涉及的軍事家有十七位,書中對諸葛亮提及十三問,僅次於孫武,連被稱為軍事家的曹操都比不上諸葛亮,可見曹操此時在君王心中的地位已經不及諸葛亮。

在最能反映唐朝風物的唐詩中,也能看出這個趨勢。如杜甫的《八陣圖》,寫的剛健有力,把諸葛亮的豐功偉績一下子表現了出來——

“功蓋三分國,名高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還有宋代詩人李九齡的《讀三國志》——“

武侯星落周瑜死,平蜀降吳似等閒。

”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諸葛亮與周瑜相繼去世後,滅掉蜀國與吳國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在這裡,李九齡把周瑜與諸葛亮放在同一水平線上進行歌頌。

從三國時期的

影視劇中的諸葛亮和周瑜

北宋的時候,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鑑》中也有關於三國這段史實的記載,《資治通鑑卷·漢紀五十七》(卷六十五)中對諸葛亮出使東吳,促成“蜀吳聯盟”的這段記載,其內容與《三國志》及裴注基本相同。《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七》(卷六十五)中提到,諸葛亮在曹操舉軍侵犯之時,隨魯肅下江東,說服孫權共同抗曹。諸葛亮對孫權的勸詞基本上與《三國志·諸葛亮傳》相同。赤壁之戰的成功歸屬於周瑜高超的軍事能力,傳說中諸葛亮借東風的事情在《資治通鑑》中並沒有提及,只以一句“時東南風急”簡單的交代。從內容上看並沒有出現可以美化或醜化諸葛亮形象的地方。《資治通鑑》中的諸葛亮形象與史實中記載的並沒有什麼不同,既沒有出現刻意地讚頌,也沒有出現惡意地詆譭。這時期諸葛亮與周瑜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在史書中。

到了南宋,隨著程朱理學的日益興起,這時候諸葛亮的“忠臣”形象正與當時的社會不謀而合。朱熹的《通鑑綱目》也正式尊蜀漢政權為“正統”(魏晉南北朝至北宋之時,尊曹魏是正統是因為曹魏集團地處中原,其政權的取得也是漢獻帝禪讓出來的,符合“地處函夏,人傳正朔”的觀點;南宋偏安,統治者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合理的解釋,故尊“蜀漢政權”為正統)。以前杜甫歌頌諸葛亮時寫的是《蜀相》,到了南宋,諸葛亮“漢丞相”的身份才得到肯定。正統觀念開始左右民眾的思想。當時的人們大都希望有像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出現,恢復中原,實現全國的統一。在人們不斷的寄託與思念中,諸葛亮的形象在原有的基礎上,又一次得以提升。宋朝之時賜諸葛亮“英惠廟”,並追封諡號“仁濟”,由此可見諸葛亮在宋朝的地位。

從三國時期的

唐國強版 諸葛亮

元朝之時,蒙古鐵騎踏入中原地區。即使漢人淪為下等三人,但“漢丞相諸葛亮”在元人的心中還是很高大的。元代的統治者加封諸葛亮為“

威烈忠武顯靈仁濟王

”、在樞密院的西側公堂為諸葛亮立廟,並與張良、管仲、樂毅等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人放在一起祭祀。由此可見,元朝的統治者對諸葛亮也是推崇有加的。但要說起元代對諸葛亮形象比較豐滿的塑造,還是要說元曲和元雜劇。

元曲中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大加讚頌。如元人阿魯威的《蟾宮曲》中唱到: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釃酒臨江,橫槊曹公。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更驚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

在此曲中,首先肯定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英雄,接著說道諸葛亮的八陣圖,很顯然這是作者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肯定。

又如查德卿的蟾宮曲《懷古》裡唱:

“問從來誰是英雄?一個農夫,一個漁翁。晦跡南陽,棲身東海,一舉成功。八陣圖名成臥龍,《六韜》書功在非熊。霸業成功,遺恨無窮。蜀道寒雲,渭水秋風。”

此曲中,“農夫”指的是諸葛亮,“漁翁”指的是姜子牙,將兩人放在一起進行歌頌,說明作者對諸葛亮的推崇。曲中還提到八陣圖,以此來點出諸葛亮極高的軍事才能。

從三國時期的

傳說中諸葛亮推算出來的八陣圖

這類曲子還有很多,比如“

千里獨行關大王,私下三觀楊六郎。張飛忒煞強,諸葛軍師賽張良

”,把諸葛亮比作漢朝名臣張良,而且已經稱諸葛亮為“軍師”,說明元代之時,諸葛亮軍事家的身份已經深入人心。

除了元曲,還有元雜劇。從元雜劇中,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的形象的演變。元代之時,據不完全統計,有六十多出的元雜劇以三國這段歷史作為主題。在這些元雜劇中,有一半以上的劇目涉及劉備集團的人物。從現在僅存的元雜劇中,能找到有關諸葛亮的雜劇有七出,比如

《兩軍師隔江鬥志》、《黃鶴樓》、《博望燒屯》

等,這些雜劇都刻畫了諸葛亮智慧高超、用兵如神、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形象特點。

比如《黃鶴樓》這齣戲,主要講的是諸葛亮和周瑜爭奪荊州的故事。周瑜趁著諸葛亮追擊曹操時,騙劉備來到東吳,想要劉備交出荊州。而諸葛亮在夜觀天象之時,發現主公有難,給劉備傳計策,劉備依照諸葛亮的計策成功逃出周瑜的陷害。在這個故事中,諸葛亮透過天象來指導人事,已經帶有了一定的迷信色彩。而且在史書中根本沒有提過黃鶴樓這個地方,這個故事很顯然是創作人的杜撰。

從三國時期的

透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雜劇中,諸葛亮的形象不僅得到了傳承,而且還得到了發展。從審美觀點來看,元雜劇中有故意美化與讚譽諸葛亮的傾向,其形象也在舞臺上得到了提升。元雜劇的作家們透過豐富的想象力,不斷地將諸葛亮的形象神化。此時的諸葛亮是一位具有神仙氣息、才華橫溢、無所不能的軍師形象。

到了明代,就出現了我國古典戰爭小說的高峰——

《三國志通俗演義》

。諸葛亮是書中著重刻畫的一位人物,在小說中,諸葛亮在軍事、政治、外交方面無所不能,甚至有些方面脫離了人的本質,是一個幾乎沒有任何缺陷的人物。此時,諸葛亮形象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逾越的典型。

從三國時期的

《三國志通俗演義》書影

《三國志通俗演義》用了更多的筆墨來渲染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把諸葛亮塑造成為一個用兵如神的軍事家形象。

比如,小說中孔明出山後的第一仗“博望坡”,就打敗了擁有十萬大兵的夏侯惇,真可謂是用兵如神。可是史實上記載,擊敗夏侯惇的人是劉備。《三國志·先主傳》中記載了劉備在投奔劉表後,劉表讓劉備抵禦夏侯惇、于禁,劉備巧設伏兵,擊敗夏侯惇。小說中把本屬於劉備的戰功移花接木到了諸葛亮身上。而讓諸葛亮大出風頭的“赤壁之戰”,透過“借東風”、“草船借箭”等情節,更是顯示了諸葛亮洞察天下、神乎其神的智慧和才能。至於諸葛亮失街亭的故事,在歷史上是因為諸葛亮沒有足夠的軍事指揮能力。而在小說中,失街亭這次戰役並沒有把諸葛亮的形象負面化。諸葛亮在北伐之前已向馬謖安排了詳細的部署,而是因為馬謖狂妄自大,破壞大局,而諸葛亮斬馬謖則是以正軍法、迫不得已而為之。史書中,“空城計”本是趙雲為躲避曹軍的追殺而使用的計謀,到了《三國志演義》之時,把“空城計”安到了諸葛亮的身上。

從三國時期的

空城計 簡筆畫

不難看出,明代小說中的諸葛亮形象與史書中的諸葛亮形象已經迥然不同。史書中諸葛亮“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的形象,已經轉變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指揮若定的神仙軍師了。

結語

諸葛亮的形象始於《三國志》,經過不斷的演化,從一位受人愛戴的大臣變成了集多種能力、美德於一身的神人。諸葛亮與劉備“如魚得水”的君臣關係,一直受到封建統治者倡導。封建士大夫把諸葛亮作為效仿的榜樣,下層百姓由於受到壓迫,則希望有諸葛亮一樣的人物出現。諸葛亮的形象不斷地被賦予理想化色彩,經過歷朝歷代的不斷演變,諸葛亮終於由一個普通的凡人演變成為了一位無所不能的神人。

從三國時期的

理想化的諸葛亮形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