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古代過冬難嗎?且看他們花樣百出

2022-01-25由 這和那 發表于 歷史

過冬,是個技術活

當寒風飄飄北風蕭蕭,在冬天能想到的便是多穿件棉襖。冬天衣物要足夠保暖,古人也深諳其道,並且產生了一些周全且不失時尚的禦寒衣物。

古往今來最具有共識的禦寒衣物,應是棉襖了。古代棉襖,使用的是蠶絲質地的綿絮,因此常寫作“綿襖”。棉襖最初被稱作“襦”,其長度一般至腰間,故有“腰襦”之稱。因其溫暖柔軟,這種棉衣也稱“溫襦”,所謂“襦,暖也,言溫暖也”。

古代過冬難嗎?且看他們花樣百出

甘肅漢墓出土的漢代襦裙樣式

襖的叫法則始於唐代。在唐代,襖已成為了過冬禦寒的常用衣物,且有了“綿襖”之稱。棉襖比較短,因此下身常配有棉褲,相當於現在的整套的秋衣秋褲。

熟悉古裝劇的人應知還有一種為袍。袍,其實也算是保暖內衣。古袍一般外穿,在外還需要套上罩衣、馬褂等。“袍必有表”便指袍本作為禦寒內衣。古時“棉袍”也被寫作“綿袍”,有內外兩層,夾層內放入柔軟的禦寒填充物。

古代過冬難嗎?且看他們花樣百出

戰國時期的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

禦寒效果好的棉襖、袍等多為上等階級所有,一般的百姓,則多以麻製品或紙衣來禦寒。“褐”是其中一種麻製品。陶淵明曾說“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如此短褐,恐怕也難以抵擋冬天的嚴寒。

人們也用楮皮紙做衣服,稱為“紙裘”,聽聞保溫效果好,價格也實惠。詩人朱熹就曾在寒冬時送陸游一套紙被,陸游為此作詩感謝:“紙被圍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軟於綿”。

而頭和手部的保暖古人也極為看重。我們日常熟悉的手套其實古時已經出現,還分五指和套手不同型別,一些手套花紋十分精緻。

古代過冬難嗎?且看他們花樣百出

西漢信期繡千金絛手套

頭部的保暖,人們從額頭便開始武裝了。額頭的保暖物件稱為抹額,指包於頭額,束在額前的巾飾。另外帽子也是冬天的必備。昭君帽,也叫“臥兔兒”,是用動物皮毛做成的女式飾品,在當時很是流行,因戴頭上時如兔臥頂而得名。

古代過冬難嗎?且看他們花樣百出

盤金繡花鳥眉勒

耳朵則有“暖耳”,暖耳多用狐皮類製成,和今人所用耳套相似,明朝時已有“入朝百官賜暖耳”的冬日福利。可見,古人對於冬天禦寒保暖的考慮也是非常詳盡周全了。

古代過冬難嗎?且看他們花樣百出

明清時期一對暖耳上繡著“輕風耳邊過,難冷套內物”。

古代過冬難嗎?且看他們花樣百出

明萬曆《御世仁風》中穿冬裝的官員,頭戴臥兔以及暖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