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只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聽著耳熟

2022-01-18由 起叔 發表于 歷史

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爾虞我詐是三國,說不清對與錯。得益於《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東漢末年那段群雄割據的混亂歷史,以及那群叱吒風雲的人物說得上是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但其實,東漢末年並不是分成了三國,至少有四個國家。

然而在後世的歷史記載或是口耳相傳中,幾乎提到東漢末年,想到的卻只有魏蜀吳三個國家。那麼為何東漢末年實分四國,人們卻甚少提到第四個國家,羅貫中也只寫三國呢?被抹去的那國有何秘密?

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只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聽著耳熟

東漢末年的混亂是從黃巾起義開始的,每個王朝到了後期,多多少少會出現積重難返的弊端。東漢的這種弊端便是外戚專權、宦官專政、正式腐敗,不巧的是又遇上了天災,於是乎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活不下去怎麼辦?當然是起來反抗,當年漢高祖劉邦能反秦,百姓們自然也可以反劉漢皇室。

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因而被稱之為黃巾軍。黃巾起義雖然很快被鎮壓,可這一農民起義已經對東漢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衝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

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只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聽著耳熟

在平定之後,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董卓、呂布、袁術、張繡、袁紹、劉表等人接連倒臺。但一般認為,直到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戰,孫劉聯軍大敗曹軍這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事實上,此時在中華大地上,還有著第四個建制完善的政權。那便是燕國,燕國的創立者為公孫度,說來他也是堪比曹操、劉備、孫權的亂世梟雄。

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只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聽著耳熟

公孫度出生年月不詳,是遼東襄平人,起初只是東漢的玄菟郡吏。他能奪權,完全是因著後來一步一步升到了遼東太守這個位置上,而公孫度能升到這個位置上是因著遇見了兩個貴人。一個是玄菟太守公孫琙,公孫琙有一個與公孫度同齡的兒子,在十八歲那年夭折了。他兒子名為公孫豹,巧的是公孫度少年時也叫公孫豹,於是乎公孫琙一見他便生出了愛惜之心。

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只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聽著耳熟

送他去學習,為他娶了妻,百般照顧。建寧二年(169年),朝廷下詔推舉有道之士,公孫度與東郡謝弼、東海陳敦一起被推舉為尚書郎。一度升任了冀州刺史,然而由於謠言,上任沒多久便被罷免了。此時他遇見了第二個貴人,他的同鄉徐榮在董卓底下擔任中郎將,推舉公孫度成為了遼東太守。

公孫度是個有手腕的人,只要給他個發展機會,他必然會不斷壯大。果然,遼東郡被他治理得服服帖帖,夫餘國王主動成為遼東的附屬。高句麗倒是不服氣,公孫度帶兵收拾了一頓,一戰之後高句麗也聽從遼東調遣。接著是烏丸,彼時中原混亂不堪,只有遼東因為強大兵力堪稱是亂世之中難得的“世外桃源”。

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只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聽著耳熟

《三國志》記載公元190年(初平元年),公孫度與親信說:漢祚將絕,當與諸卿圖王耳。他是有雄心壯志的,也確實有這個實力,沒多久搖身一變自封為遼東侯、平州牧。蜀漢兵力在十多萬,公孫氏的兵力大約也在十多萬,且是由北向南。完全有實力南下一戰,因而在200年官渡大戰,曹操想要拉攏公孫度時。

他拒絕了,本來計劃在曹袁兩敗俱傷之際進軍中原,但很不幸。他在204年去世,公孫度的後代也是扶不起的阿斗,燕國再也沒能躋身三國之列。當然,憑著較大的實力,還是能暫時維持的。一直到237年,曹魏在其餘國逐步衰弱時蒸蒸日上,有了一統中國的決心。首要解決的便是後方的燕國,237年曹叡派毋丘儉進攻燕國,大敗而歸。

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只寫三國?被抹去的一國聽著耳熟

第二年司馬懿率大軍捲入重來,公孫淵調兵防守遼隧,不料中了司馬懿的調虎離山之計。他轉軍襲擊燕國都城襄平,燕王公孫淵與全城軍民被圍,彈盡糧絕之後不得不投降。公孫淵逃跑路上被魏軍斬殺,燕國滅亡,成為四國中首個滅亡的國家。

退出時間過早,這也是燕國在歷史記載中少出現的原因之一,另一原因大抵是燕國少參與中原爭鬥而是專心經營與海外。只能說實在是公孫度死得太早,後繼者又不給力,否則局面可能是四國鼎立。

參考資料:《三國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