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古代史(三國)(二十一:晉朝建立、孫皓打壓儒家、晉滅吳)

2022-01-10由 高考歷史政治張振愷 發表于 歷史

公元266年

晉朝建立:司馬炎的粉墨登場

公元266年,曹魏末代皇帝曹奐禪讓,司馬炎登基稱帝,建立晉朝。

此前兩年,魏國出兵滅亡蜀漢後,魏帝曹奐下詔任命司馬昭為相國,並將其晉升為晉王

、加九錫。司馬昭成為了曹魏歷史上第一個異姓諸侯王,他有了自己的封國——晉國。但司馬昭並沒有前往自己的封地,而是繼續待在都城洛陽。如此曹魏政權兩個體系並存。司馬昭在晉國的體系下,擁有獨立的軍權、官吏任免權和行政權。而且晉王和魏帝在禮儀上是同等級的。

司馬昭並不滿足於此,他的最終目標是登基稱帝。為此他做了兩方面的準備。一方面他預先組建了一個新王朝的體制,以取代魏國的舊體制。司馬昭被封晉王后,他就上奏讓司空荀顗制定禮儀,中護軍賈充訂正法律,尚書僕射裴秀議論官制,太保鄭衝總攬其事加以裁定。另一方面他開始考慮繼承人的問題。他曾經想過選定次子司馬攸為繼承人。司馬攸早前被過繼給了司馬昭的兄長司馬師,司馬昭認為他的權力是來自司馬師的。他曾表示要將大權還給司馬師的後人,以報答司馬師。此外司馬攸品行良好、才華出眾、為人公正,名望要超過司馬昭的長子司馬炎,所以司馬昭有意讓他繼承晉王的爵位。但朝中很多大臣支援司馬炎,尚書僕射裴秀就是其中之一。

裴秀和司馬炎的關係非常緊密。他為了幫助司馬炎樹立良好的形象,時常給他出謀劃策,讓他預先記住,方便在司馬昭詢問時回答。在司馬昭詢問群臣的意見時,左長史(負責相府內的日常事務)山濤(竹林七賢之一)、司徒何曾、中護軍賈充、裴秀等大臣都主張立司馬炎。司馬昭最後也如願選定了司馬炎為繼承人。萬事俱備後,司馬昭原本馬上就可以稱帝,但他在265年因病去世了,稱帝的遺願只好由司馬炎來完成。

司馬昭去世後,司馬炎繼承了晉王的爵位,並擔任相國。不久,魏帝曹奐下令召叢集臣在京城南郊設壇,舉行祭天儀式,派特使捧著皇帝的玉璽、綬帶和詔書,將皇位禪讓給司馬炎,就像當初漢獻帝將皇位禪讓給曹丕一樣。

司馬炎假意多次推讓。何曾、賈充等人,帶領滿朝文武官員再三勸諫。司馬炎終於接受禪讓。司馬炎稱帝后,將曹奐封為陳留王,讓他遷出了都城洛陽,到鄴城居住;允許曹奐出行時舉天子的旌旗,可以像天子一樣祭祀天地、給皇帝上書時可以不用稱臣。司馬炎還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司馬師為“景皇帝”,司馬昭為“文皇帝”,還分封了二十七個同姓王。他還將朝中的文武官員普遍提拔兩級,將賈充提拔為車騎將軍、封魯公,裴秀封鉅鹿公,將鄭衝提拔為太傅、封壽光公。

至此,魏國正式滅亡。三國當中僅剩的東吳在280年被晉朝滅亡後,三國時代也就此終結。

結論:司馬炎稱帝標誌著魏晉嬗代的歷史程序最終完成。

中國古代史(三國)(二十一:晉朝建立、孫皓打壓儒家、晉滅吳)

公元266年

孫皓打壓儒家士大夫:亡國的禍根

264年東吳第三任皇帝孫休去世,權臣張布考慮到內憂外患,沒有擁立孫休年幼的兒子繼承皇位,改立孫休的侄子孫皓為新帝。公元266年開始,東吳末代皇帝孫皓為加強皇權,開始對儒家大族出身的官僚集團進行打壓。

孫皓能當上皇帝,全靠儒家官僚集團的支援。兩年前先帝孫休去世,按理繼承皇位的應該是孫休的兒子孫雨單。但孫雨單還不到10歲,大臣們覺得皇帝太小於國不利,就違背孫休遺願,改立其侄子23歲的孫皓為帝。驟然為帝的孫皓擔心皇位不穩,就拉攏儒家士大夫們,對他們進行重用,以期換取他們對自己的支援。世家大族出身的陸凱就被任命為鎮西大將軍、荊州牧。

但皇位穩固後,孫皓就不滿於這些大族出身的官員對皇權的制約,開始著手打壓他們。當然孫皓開始也沒想下狠手,只想離他們遠一點,減少他們對皇權的干涉。具體方法就是遷都。當時東吳的都城是建業(今南京),但這裡世家大族雲集,孫皓就藉口說從卦象上看,遷都武昌對國家更好,所以不顧眾臣反對,興師動眾遷都了。但他徵調大批百姓進行搬遷,以致民怨沸騰,發生了叛亂。吳興人施但聚集萬人,劫持宗室子弟孫謙,企圖擁立他為新帝取代孫皓。雖然叛亂很快被平定下去,但孫皓想想還是後怕,放棄了遷都打算,返回了建業。所以他想擺脫世家大族的努力沒有成功,為解除這些人的掣肘只能另想辦法。

他想出來的主要辦法就是用寒門子弟對付儒學士人。他制訂“校事”制度,提拔寒門子弟做負責人,用嚴苛的標準考核士人的工作。他還成立一個叫“彈曲”的部門,也由寒門子弟負責,專門舉報士人的不法行為。在孫皓的鼓勵下,這些人羅織罪名,陷害忠良,大批儒學士人被迫害。而大批奸佞小人為自身發展計,都甘當孫皓的打手,朝堂頓時被佞小佔據,文人官僚人人自危。

士人領袖陸凱覺得如此下去並非長久之計,就想推翻孫皓,然後在先帝孫休的兒子中選一人即位。正趕上孫皓要去祖廟祭拜,需要帶領三千人做護衛。陸凱就跟孫皓提議說,可以請老將丁奉做衛隊首領。陸凱本來想,丁奉同情士人,只要他領導衛隊,就可以控制孫皓。但孫皓忌諱丁奉是先帝舊臣,並不信任,拒絕了陸凱的提議,堅持左將軍留平擔任衛隊首領。陸凱又去拉攏留平,但留平膽子小拒絕參加。而陸凱跑前跑後的折騰也引起了孫皓的懷疑,他雖然不知道陸凱要密謀什麼,但為防萬一,增加了祭祀衛隊的人數。沒有留平做內應,衛隊人數又近乎翻倍,風險太大,陸凱無奈,只好放棄了發動政變的想法。

事後孫皓探知了此事的前因後果,不禁脊背發涼,將孫休的幾個兒子全部毒死。陸凱因為年事已高,又資歷太深,孫皓沒有懲處他,但陸凱死後沒多久,家人就被孫皓流放外地。陸凱死後,士人群體失去領頭羊,更無力抵禦孫皓的清洗,逐漸凋零。

結論:在孫皓的嚴酷打壓下,東吳士人群體分崩離析,東吳政權也因此失去了世家大族的支援,實力一日不如一日。甚至後世學者分析說,失去儒學大族的支援是東吳最後滅國的最重要原因。

中國古代史(三國)(二十一:晉朝建立、孫皓打壓儒家、晉滅吳)

被稱為明君的孫皓,到底做錯了什麼,成為了孫吳最後一任國君

公元279年

晉滅吳之戰:三國重歸一統

公元279年,晉武帝司馬炎發動伐吳之戰;280年吳主孫皓投降,東吳滅亡,晉朝成功統一全國。

此前魏國在司馬昭的主導下,滅亡了蜀漢,三國鼎立的局面變成了魏吳兩國對峙的局面。司馬炎在繼承其父司馬昭的王位後,登基稱帝,建立了晉朝。司馬炎即位之初,和東吳維持了大體的和平局面。但司馬炎有統一天下的野心,一直在為攻打吳國做準備。

從268年開始,東吳經常主動侵擾晉朝。晉朝因為北方鮮卑人的威脅,面對東吳的侵擾只是採取守勢。司馬炎派荊州都督羊祜與吳將陸抗對峙。羊祜在荊州經營多年,治理有方,吸引了很多吳地的居民和將領歸附。此外,司馬炎還命令益州刺史王濬在蜀地建造戰船,訓練水軍。279年晉軍在與鮮卑首領禿髮樹機能(人家不禿頭)交戰時殺死了他。晉朝北方邊境局勢穩定後,司馬炎將伐吳事宜提上日程。儘管朝中很多重臣並不贊同伐吳,但司馬炎還是在279年頒佈了《伐吳詔》,晉朝二十幾萬大軍分六路向東吳進攻。

鎮東大將軍琅邪王司馬仙由下邳向塗中方向推進,安東將軍王渾由壽春向橫江方向推進,建威將軍王戎由項城進攻武昌,平南將軍胡奮由江夏進攻夏口,鎮南大將軍杜預率軍自襄陽向江陵方向進軍,王濬和巴東監軍唐彬率軍由巴蜀順江東下。

王濬的水軍從成都出發後,儘管在建平城(今湖北秭歸縣)受到了吳軍阻礙,但繞過建平後,王濬水軍接連攻克西陵(今湖北宜昌市)、夷道(今湖北宜都市)等吳軍據點。由於杜預先前在荊州攻克了吳軍的各個據點,王戎也攻克了武昌,王濬得以順利透過荊州和武昌,率領大軍繼續沿著長江東進,直逼吳都建業。為了保證上游的王濬水軍順利東下,王渾在揚州方向攻克了尋陽(今湖北省黃梅縣西南),但王渾部將張喬的七千兵馬被東吳丞相張悌和將領諸葛靚率領的吳軍包圍,張喬假裝投降了吳軍。

張喬所部差點被諸葛靚殺害,但張悌以“殺降不祥”為由阻止了諸葛靚。王渾得知張喬被俘後,率軍準備前去救援張喬。兩軍形成對峙局面,吳軍向晉軍衝鋒三次之後未能破壞進軍陣型,不得已退兵。晉軍趁吳軍退兵時大舉進攻,原在吳軍中的張喬也趁機攻擊吳軍,吳軍潰敗,諸葛靚等人敗逃。王渾得以率軍進佔橫江(今安徽省和縣,與建業隔岸相對)。當時雖然有人勸王渾渡江攻打建業,但王渾仍希望和王濬會師後,一同向建業進軍。

司馬伷也推進到塗中(今安徽滁州市內)一帶,並派遣部將率軍直逼長江,與建業隔江對峙。司馬仙部下王恆率軍渡江作戰,擊破吳國江防守軍,俘獲吳將蔡機,並迫使諸葛靚等人投降。

此時的建業外圍的據點已經全被晉軍攻佔,只等王濬水軍一到,就能攻取建業。不過王濬的水軍在逼近建業時,遭遇了準備阻擊他的吳軍將領張象率領的水軍一萬餘人。但東吳士兵望見王濬的旌旗就紛紛投降或逃亡了,張象很快也向王濬投降。

孫皓原本想讓將領陶濬再組織水軍,阻擊王濬,但士兵卻於出發前夜逃亡。孫皓分別遣送使節向王濬、司馬仙、王渾請降,試圖分化晉軍,但是沒能起效。王濬率領大軍進入了建業,孫皓只好出降,東吳滅亡。

結論:東吳滅亡後,東漢末年以來的分裂局面正式結束,晉朝統一全國。

中國古代史(三國)(二十一:晉朝建立、孫皓打壓儒家、晉滅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