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最近的鄰居,最深的宿怨

2022-01-07由 一界oneworld 發表于 歷史

最近的鄰居,最深的宿怨

要說當今世界的地區衝突,印巴衝突可算榜上有名。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來,兩國的對立衝突從未間斷,期間還爆發了三次印巴戰爭。印度與巴基斯坦何以交惡至今?印巴衝突的根源何在?要解答這些問題,就不得不談“印巴分治”,而後者又與宗教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

01

開伯爾山口:

地球對印度的地理之惡

歷史上,印度一直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它代表的是南亞次大陸這一地區。印度位於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南亞次大陸,三面環海,北面因被喜馬拉雅山脈、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圍繞而與其他地區隔絕開來。

得天獨厚的天然屏障本應給印度的發展提供穩定的地理環境,然而,

西北方狹窄的開伯爾山口卻成為這塊次大陸噩夢的開始。

歷史上,雅利安人、波斯人、馬其頓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等都曾經此山口入侵這片土地。其中,對印度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阿拉伯人和伊斯蘭化的突厥人。

最近的鄰居,最深的宿怨

生活在南亞的古印度人,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其中最主流的是印度教。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透過開伯爾山口入侵印度,拉開了穆斯林征服印度的序幕。此後突厥人、阿富汗人、蒙古人相繼經開伯爾山口南下,將伊斯蘭教帶到了印度的各個角落。

由於地形氣候等因素,穆斯林主要集中於印度河、恆河流域。而統治者的極端政策又進一步激化了印度教與伊斯蘭教的矛盾,為此,印度教教徒曾多次掀起反抗浪潮。而後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則宣告了印度淪為殖民地的開始。在此期間,葡萄牙、荷蘭、法國、英國等殖民勢力都曾相繼入侵印度。

最近的鄰居,最深的宿怨

02

英屬印度:

“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

在所有透過海洋入侵印度的西方國家中,最成功的當屬英國。

從1608年英屬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建立第一個據點開始,到1857年印度民族起義被鎮壓,再到次年東印度公司完成代管使命,向英國女王移交權力為止,印度被完全納入大英帝國的版圖,英屬印度成為“帝國皇冠上的寶石”。

簡單來說,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政策主要是“分而治之”,利用印度社會的宗教和種族矛盾進行統治。英屬印度帝國被分為英屬印度和印度土邦,前者由英國直接管理,後者則由土邦王公、王侯所統治。二者共同效忠於英王,彼此互不干涉。

在印度淪為英國殖民地期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產生了共同的目標——爭取獨立。

1885年,印度國民大會黨(簡稱國大黨)在孟買成立,該黨最初的目標是以改良的手段實現自治,分享政治權力。後來由於殖民當局的反對,其目標開始轉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印度獨立。

最近的鄰居,最深的宿怨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後,很快成為了國大黨的實際領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為國大黨的指導思想。此後,他開始為印度的獨立而奔波。然而,甘地等人採取將宗教介入政治的民眾動員策略,使得國大黨帶有深深的印度教特徵,這自然引發了穆斯林的不安。

1906年,代表印度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聯盟(簡稱穆盟)成立,印度穆斯林開始以集體身份登上印度的政治舞臺。起初,在民族利益前,穆盟還能與國大黨進行合作。

然而,隨著國大黨對穆斯林的排斥和不承認,尤其是1937年國大黨人拒絕真納“關於在大選中建立聯合戰線和組織聯合政府”的提議後,穆盟與國大黨的關係徹底破裂,穆盟開始醞釀建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

03

蒙巴頓方案:

突如其來的印巴分治

隨著二戰的爆發,英國深陷戰爭泥淖,致使其無力維持對印度的有效統治。這意味著,印度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只是時間問題。戰後,英國開始就印度自治事宜與印度各派政治勢力展開政治對話。

最近的鄰居,最深的宿怨

1947年6月4日,末代印度總督路易斯·蒙巴頓發表宣告稱將於同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並公佈了關於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該方案,英屬印度將依據宗教信仰分為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

巴基斯坦由西巴基斯坦和東巴基斯坦組成。西巴基斯坦包括旁遮普、信德、西北邊省和俾路支,東巴基斯坦包括東孟加拉和伊薩姆的西爾赫特縣。

印度聯邦包括英屬印度的其餘部分,即阿薩姆、西孟加拉、東旁遮普、比哈爾、聯合省、馬德拉斯省、奧里薩、中央省。該方案還規定,土邦可自由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但不能獨立。

1947年8月,印、巴正式分治。

由於分裂倉促、人群混居,分屬於兩大宗教的民眾迅速開始大規模遷徙。這場人為的遷徙所造成的混亂,導致上百萬人被屠殺、上百萬人無家可歸。

04

克什米爾與印巴戰爭

如前文所述,《蒙巴頓方案》規定英屬印度依據宗教人數分為印、巴兩國,又簡單規定由土邦王公決定土邦的歸屬。

但問題在於,如果土邦統治者與民眾信仰不同又該怎麼辦?

查謨和克什米爾土邦(簡稱克什米爾)便出現了這樣的尷尬局面。克什米爾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地處亞洲心臟,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與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最近的鄰居,最深的宿怨

印巴分治前,該地區穆斯林人口占到總人口的70%以上,主要集中於平民階層,而社會顯貴則大多為印度教徒。民眾想要加入巴基斯坦,而土邦王公想併入印度,雙方互不相讓。於是,印度、巴基斯坦先後出兵佔領克什米爾,兩國為爭奪克什米爾展開了長期的激烈鬥爭。

1947年10月至1949年1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爆發了第一次戰爭,雙方傷亡慘重,勝負難分。最終在聯合國調停下,雙方劃定停火線。印度佔據了克什米爾全境三分之二的地區,人口約400萬。巴基斯坦只控制三分之一的地區,人口約100萬。但是宗教、民族、領土矛盾猶在,雙方之間的衝突並未就此停息。

最近的鄰居,最深的宿怨

1965年8月至1966年1月爆發的第二次印巴戰爭是雙方武力解決克什米爾問題的又一次嘗試,不過該嘗試最終以雙方停火、恢復戰前狀態告終,克什米爾問題仍舊懸而未決。

爆發於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非但沒能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反而讓東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挑撥下從巴基斯坦獨立了出去,成為獨立的孟加拉國。印度透過此次戰爭,解決了困擾其多年的“東巴之憂”,實現了稱霸南亞的目標,而巴基斯坦卻失去了約56%的人口和16%的國土,國家被肢解的仇恨從此深深地印在了巴基斯坦政府和人民的心中。

05

結語

回到本文開篇提出的問題,印巴衝突的直接燃點是克什米爾,歸根結底是百年來的民族宗教矛盾。

可以預見,克什米爾問題若得不到妥善解決,印巴衝突將繼續無休無止。

然而,在國際政治主題發生深刻變化的今天,南亞地區最大的兩個國家若繼續保持政治對立、軍事對峙、外交對抗,並不利於各自國家利益的實現。和平、發展與合作應成為印巴兩國對於印巴關係首要的政策取向。如何使兩國的關係得到質的發展,亟需兩國領導人更大的政治智慧和政治勇氣。

瞭解更多資訊,歡迎關注“一界oneworld”公眾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