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馬克思對黑格爾批判:人類社會一天都離不開它,這是個基本的事實

2022-01-05由 小播讀書 發表于 歷史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我們繼續介紹19世紀著名的歷史唯物主義哲學家,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卡爾·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今天繼續分享馬克思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這本書。

馬克思對黑格爾批判:人類社會一天都離不開它,這是個基本的事實

前面我們介紹了,費爾巴哈在《黑格爾哲學批判》以及《基督教批判》裡面,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哲學進行批判,並提出了哲學必須從直接的感性存在開始,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人和人的思想都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自然界才是人類耐以生存的基礎等等觀點。費爾巴哈把哲學的主題從思辨的邏輯和理念拉回到了人和自然,費爾巴哈對唯物主義權威的恢復在當時起到了巨大的思想解放作用,這也奠定了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這是費爾巴哈的貢獻。

但是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並不徹底,還是從思維理念層面上去理解唯物和唯心主義。費爾巴哈還是沒有把人,一個個鮮活的人放到真正的歷史發展和人類實踐活動中去理解,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是以感覺為基礎,強調人的存在的自然條件,把人只看成是“感性物件”,而不是“感性活動”或者“感性實踐”,而忽視了人的實踐活動的革命性意義。

馬克思對黑格爾批判:人類社會一天都離不開它,這是個基本的事實

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之所以忽視實踐的巨大意義,在於他缺少歷史視野,把人們周圍的感性世界,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看成了一成不變的東西,在沒有看到正是人類的實踐活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而且馬克思認為,正是人類物質生產活動的實踐,使人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並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是人的連續不斷的勞動、創造和生產的結果,馬克思說,“它哪怕只中斷一年,費爾巴哈就會看到,不僅在自然界將發生巨大的變化,而且整個人類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觀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會很快就沒有了。

馬克思對黑格爾批判:人類社會一天都離不開它,這是個基本的事實

所以,馬克思說,離開了歷史生成視野,把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看成一成不變的東西,這必然使費爾巴哈看不到實踐活動的革命性意義,也不能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務,更不能找到人的解放的現實力量。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這本書裡面,馬克思和恩格斯打破了過去西方哲學的傳統,尤其是德國哲學從意識形態出發的傳統,直接從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以及這種生產關係相聯絡的,所有人類社會活動作為整個歷史的基礎。馬克思站到人類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僅僅以靜態的物質物件,而是以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意識、理念和道德等的形成過程。這在西方傳統的唯物主義基礎上,增加了歷史的視野,尤其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地發展的歷史視角,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黑格爾為代表的唯心主義哲學真正的顛覆。最後,我們簡單總結一下,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對黑格爾批判:人類社會一天都離不開它,這是個基本的事實

第一,唯物主義的方法:實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在馬克思哲學裡面,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人不是抽象的觀念,人也不是獨立的實體物件,要理解人的本質,必須要放置到人類歷史的發展中,而人類歷史是建立在物質實踐活動基礎上的。馬克思認為,站在物質實踐基礎之上,歷史地反思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和規律,我們首先必須重視一個基本事實:“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的第一前提,這是一個基本事實。

第二,歷史生成的方法:分工導致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

在有了生產活動是人類生存的前提之後,那人類是如何發展呢?答案是分工。馬克思說,“一個民族的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最明顯地表現於該民族分工的發展程度。”,“與這種分工同時出現的還有分配,而且是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而且還產生了所有制”。馬克思從勞動分工的角度來闡述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社會制度的變遷是由勞動分工引起的。馬克思也認為,分工的概念和私有制的概念是類似的,分工是對活動而言,而私有制是對活動所闡述的產品而言的。之前我們介紹過,盧梭認為,私有制的產生導致了人類不平等的開始。而馬克思也提出,分工引起了社會制度的變遷,推動了人類歷史的發展。

馬克思對黑格爾批判:人類社會一天都離不開它,這是個基本的事實

分工的各個不同發展階段,產生了不同型別的所有制。第一個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這是分工不發達的階段,這種分工是家庭內部分工的進一步擴大,產生了有產者和無產者之間的對立,出現了財產的不平等;第二種所有制是古典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產生了城鄉之間的對立和不平等。第三種所有制形式是封建或者等級的所有制,產生了階級之間的對立和不平等,並且最終產生了社會存在的財產的不平等、剝削現象、階級間的鬥爭等等。最後,馬克思指出,只要分工還不是出於自願,而是自然形成的,那麼這些矛盾就無法消除,而只有在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分工成為自願行為的共產主義社會,這些矛盾才會消除。

第三,人的解放是一種“現實的歷史活動”,前面介紹過,馬克思認為,人要實現全面解放和真正的自由,必須要在現實世界中,並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這種解放不僅僅是一種思想活動,必須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從工業、商業、農業、交往的狀況,來看社會的發展和人的解放問題。以黑格爾的辯證法出發,新的社會關係比較是以打破舊的社會關係為前提的,所以,馬克思提出,歷史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

馬克思對黑格爾批判:人類社會一天都離不開它,這是個基本的事實

第四,對共產主義及其前景的展望。在書裡面,馬克思描述當前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就是在中世紀分工的基礎上,不斷演化發展而來的,而共產主義就是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運動。這種變革的前提是,推翻舊的生產關係和交往關係。而共產主義的核心目標是,消除勞動分工對人的限制,只有消除了這種限制,人才能真正實現自由和全面發展,最後實現人類的解放。

好了,我們透過三期影片,簡單分享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這本書《德意志意識形態》這本經典的作品,這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哲學思想奠基之作,是馬克思思想成熟的標誌,但這個可能有一個疑問,為什麼馬克思認為,勞動分工會帶來各種不平等,但是又可以推動人類社會的不斷髮展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理解馬克思哲學思想早期,一個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異化。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篇文章接著聊。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些,如果喜歡我的內容,請關注“小播讀書”,我們下一篇文章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