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中國通史 丹書鐵券 白馬誓盟

2022-01-01由 桑乾河畔追夢人 發表于 歷史

劉邦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后,採取了郡縣與分封並行的體制。這一體制給漢初政權的穩定埋下了隱患。專制皇權與諸侯王之間的權利博弈撕裂了盟友或血緣關係的紐帶,瀰漫著腥風血雨。

丹書鐵券

丹書鐵券是中國歷史上最高規格的憑證,用鐵鑄造而成,上面的字鑄成紅色。劉邦以丹書鐵券的形式與七位異姓諸侯王盟誓,表明只要漢王朝的江山在,就會讓諸侯國永不絕嗣。丹書鐵券一分為二,由皇帝和受封者各執一半,代表著皇帝給諸侯王的至高承諾。這七個諸侯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韓王信、趙王張敖、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由於他們均非皇室劉氏,歷史上稱作異姓諸侯王。函谷關是劉邦與諸侯王統治勢力的分界線。劉邦直接統轄區只有函谷關以西,以首都長安為中心的關中十五郡,採用全面郡縣制。中央統治透過郡縣直達地方鄉里。函谷關以東的廣大關東地區全部分配給七個異姓諸侯王,諸侯國雖然接受漢王朝的統一管理,但擁有很大的行政、司法、軍事權,是一個高度自治的獨立王國,其實力足以與中央朝廷相抗衡。

白馬誓盟

由於分封地異姓諸侯王勢力太大,很快成為漢王朝的巨大威脅,劉邦登基僅五個月,便發生了燕王臧荼謀反事件。劉邦花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平定叛亂。臧荼勢力剛剛被削平,又有人告楚王韓信謀反,劉邦採納陳平計謀,假託巡遊雲夢澤,在韓信來此拜謁時,令武士將其抓捕,將其貶為淮陰侯,置於京師自己眼皮底下嚴加控制。 在古代中國,分封制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而全面的郡縣制卻只在秦朝實行了十幾年時間。全面的郡縣制雖然能使中央高度集權,但看似無比強大的秦帝國僅僅十五年就迅速滅亡。漢初君臣不能不對秦朝實施的全面郡縣制產生懷疑。他們試圖在郡縣制與分封制中找到平衡,使大漢王朝長治久安。韓信被抓之後,劉邦將楚地和關東其他一些地方分封給皇室子弟,把自家人安插在異姓諸侯國之間,與異姓諸侯王抗衡。同姓諸侯與異姓形成犬牙交錯之勢,力量大致相當。

從公元前202年起,一直到公元前195年,長達七八年的時間,劉邦的主要精力就用在了剷除異姓諸侯王上,他分封的七個異姓諸侯王,臧荼、韓信、彭越、英布被殺掉,張敖被廢為列侯,韓王信逃到了匈奴,這些人曾是他的盟友,但是為了王朝的利益,劉邦拋棄了情誼,就連後來被封為燕王的盧綰,他本是劉邦最親密的發小,但也因懷疑要造反受到了大軍征伐,被迫逃往匈奴。異姓諸侯王中,僅留下一個勢力最小的長沙王吳芮。與此同時,劉邦企圖以血緣關係來維繫王朝,陸續分封劉姓子弟為王,相比與異姓諸侯王而言,劉姓諸侯王所佔的地盤更為廣闊。劉邦臨死前,他與大臣

殺白馬歃血盟誓

,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如此,劉邦似乎可以放心了,他所建立的漢王朝可以穩定地發展下去了。

呂后專權

公元前195年五月,劉邦和呂后的兒子十七歲的劉盈成為新皇帝,即漢惠帝。呂后被尊為皇太后。惠帝為人善良柔弱,與性格強悍的母親呂后相處自然居於下風。因此,在位七年期間,朝政實際上掌握在性格強悍的呂后手中。開太后臨朝聽政之先河。漢惠帝死時,呂后已專政五年,她立年僅數歲的劉恭為少帝,自己臨朝稱制,大封呂氏族人為王。

公元前180年七月,呂后病死,歷史再一次出現轉折。齊王劉襄即聯合劉姓諸侯王起兵反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與朱虛侯劉章設下計策,奪取南北軍,誅滅呂氏,廢掉呂后所立的另一位少帝劉弘,迎立劉邦中子代王劉恆是為漢文帝。

文帝三年,濟北王劉興居起兵反叛。文帝六年,淮南王劉長叛亂,這兩件謀反事件,雖然都沒有造成大的混亂,但靠血緣關係結成的分封制,顯現出巨大的弊端,新的危機正在擴大。

賈誼和晁錯

賈誼,曾擔任長沙王太傅,他是漢文帝時的卓越人物,他向漢文帝上呈著名的治安策,他說現在的漢朝就像得了一個手足重症病的病人一樣,他的小腿粗的跟腰一樣粗,他的腳趾粗的跟小腿一樣粗,這種狀況如果不及時治療,那即就是扁鵲在世也很難醫治了。現在趕快對這個同姓諸侯王要進行醫治他的勢力,削弱他的封地。所以提出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

對賈誼的建議,漢文帝認為時機還沒有成熟,並沒有馬上採納。漢文帝堅持將清靜無為的國策放在首位,儘量不引發事端,不擾民,使國家在經過長期戰亂紛擾後,能恢復生機,漸漸興盛。

又一位青年才俊正脫穎而出,他就是太子家令,人稱智囊的晁錯。公元前165年,晁錯上書,建議削藩,削弱諸侯王的勢力,當年,齊王劉則死,無子,文帝藉此機會,於次年重封齊國、淮南國時將齊一分為六、淮南一分為三,履踐了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策。公元前157年,文帝駕崩,太子劉啟即位,是為景帝。景帝即位後,晁錯得到進一步重用,提出許多改革措施。公元前154年,晁錯再次建議削藩,其主要矛頭直指吳王劉濞。晁錯認為這個諸侯王,你削他,他要反;你不削他,他也要反。所以他就極力勸景帝要削藩,加強鞏固軍權。景帝採取了很小的一部分措施,激起了諸侯王的強烈的反彈。

七國之亂

吳王劉濞是劉邦的侄子,在諸侯王中實力最強。吳國東面臨海,可煮鹽牟利,境內有銅山。劉濞派人鑄銅錢,號稱吳錢遍佈天下。此時,其他諸侯國也紛紛擴大自己的實力,景帝顧慮重重,深怕一招不慎,招致不可收拾的後果,劉濞悄悄聯絡楚、趙、膠西、膠東、淄川、濟南六國,準備起兵反叛。當時,朝廷削弱吳國封地的詔書一到,劉濞率先在廣陵起兵,打出誅晁錯的口號,諸侯紛紛響應,史稱七國之亂。

吳楚七國之亂,是西漢立國以來最大的內亂。吳王劉濞當時的口號是誅晁錯,清君側。於是漢景帝接受了袁盎的建議,在晁錯上朝時將其逮捕,並立即行刑。然而晁錯之死並不能阻擋劉濞的反叛步伐。至此,景帝放棄幻想,一心平叛。七國之亂僅三月就被平定。

公元前145年,景帝下令諸侯王不得治國,將其任用王國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降低官員級別,改丞相為相,減省吏員,以和中央官區別。諸侯王權力大大削弱,中央集權顯著增強。

公元前142年,年僅十五歲的太子劉徹正在提前舉行成人禮,一年之後景帝駕崩,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經過文景之治後,漢王朝已步入鼎盛時期,中央與諸侯王的勢力對比,已發生全面逆轉,強勢的漢武帝將對諸侯王問題做徹底的解決。

推恩令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

推恩令

,所謂推恩,就是諸侯王可以將皇帝的恩澤推廣到自己的子孫,就是把皇帝分封給他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孫為列侯。推恩令一下,諸侯王的封地化整為零,變大為小,其勢力進一步削弱了。漢武帝決心做最後的整頓,特意頒佈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規定王國官為左官,以示歧視;後者限制士人、官僚與諸王交遊。左官律就是朝廷規定,凡是在諸侯王任官的官吏為左官,漢代是以右為尊,以左為卑,所以從名號上講,凡是你在諸侯王任官的,你從名號上講,你是低人一等。同時規定,凡是在諸侯王任官的官吏,朝廷不再錄用。

附益法就禁止朝中的大臣和諸侯王之間結成朋黨,朝中的大臣不允許和這些諸侯王或者這些官吏相互的來往,這就是附益法。左官律和附益法實際都是加強中央集權。

從此,諸侯王惟得衣食租稅,不得參與國政,已與一般富豪無異。分封制終於名存實亡,擾攘百餘年的諸侯王問題至此得以基本解決,郡國並行也告結束。

郡縣制

在殘酷的鬥爭中,在新的歷史階段,當盟友、血緣都無法成為維繫漢王朝的穩定力量時,郡縣制的優勢凸顯脫穎而出,經過長期的較量,最終分封制淡出了歷史舞臺。從此,終兩漢四百餘年,諸侯王問題再沒有成為困擾中央王朝的心腹之患,而在此後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中,分封制儘管還一直存在,但無足輕重。郡縣制已毋庸置疑地成為主流。

郡縣制,在全國範圍內普遍推行與不斷完善,為建立上下相維、輕重相權的行政體制,創造了有利的政治環境。作為中央集權制的重要支柱,對維護國家統一,保障社會穩定與促進經濟發展具有積極作用。正因為如此,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是歷史的必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