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讀《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2021-12-28由 漢周讀書 發表于 歷史

讀《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李密掛角

晉朝人李密,又名虔,字令伯,犍為郡武陽縣(今屬四川彭山縣)人。

其祖父李光曾擔任東漢朱提[雲南昭通]太守,可是李密出生後家道中落,幼年喪父。

四歲時,母親何氏改嫁他人,由祖母劉氏撫養長大成人。

《晉書》記載:“密時年數歲,感戀彌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密奉事以孝謹聞。”

李密是個孝順的孩子,因為過於思念父母,而憂思成疾。

祖母劉氏悉心照料他,小李密漸漸長大,對祖母非常孝順,祖母得了病,他“涕泣側息,未嘗解衣”。

給祖母送去的飯菜和湯藥,他都要親自嘗過才端給祖母服用,其孝行在鄉里人盡皆知,被鄉鄰廣為傳頌。

儘管李密體弱多病,他還是很好學、講學忘疲。

後來師從譙周,博覽四書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以文學見長。

三國蜀漢時期,李密曾做過尚書郎,出使吳國時,以口才贏得吳國君臣的稱讚。

泰始三年(267年),晉武帝司馬炎徵召李密入朝任職太子洗馬。

當時,李密的祖母已經九十六歲了,年老多病,四十四歲的李密盡心贍養祖母,時刻不離左右。

郡縣官吏不停地催促,他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為由,拒絕入朝為官。

為了得到晉武帝司馬炎體諒,李密上疏《陳情表》,言辭懇切,催人淚下。

《陳情表》詳細說明了家中的現狀,不能成行的原因: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烏鳥私情,願乞終養。”

讀《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臣出生六個月,父親就去世了,四歲時,舅舅逼迫母親改嫁,臣和祖母相依為命,祖母劉氏一把屎一把尿把我養大。

我自幼體弱多病,九歲的時候還不會走路,孤苦伶仃,既沒有叔伯,也沒有兄弟,年齡很大才有子嗣。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外面指望不上親戚,家裡也僱不起照應門戶的僕人,我太孤單了,每天只能對著自己的影子安慰自己,而祖母年老多病,整天躺在床上,靠我端湯送藥,多年來一直是這樣。

沒有祖母就沒有我的今天,祖母沒有我,就不能終其天年。小烏鴉長大了,都能反哺老烏鴉,做為人更要懂得贍養老人,回報養育之恩。”

讀《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

晉武帝看過《陳情表》,非常感動,對身邊的大臣說:“都說李密孝心,看來他並非徒有虛名啊!‘

祖母去世後,李密出任了溫縣令,任內政績卓著,執法嚴格。

滿朝權貴都畏懼李密的剛直不阿,所以無人舉薦,當上漢中太守後就止步了,一年後被免職還鄉,不久病逝,享年六十四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