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2021-12-24由 羽林輕騎 發表于 歷史

一、鄧艾被抓原委

司馬昭派出的伐蜀大軍有三路,兩路進攻,一路防守。擔任進攻的兩路是徵西將軍鄧艾和鎮西將軍鍾會。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可是,伐蜀成功後,擔任進攻任務的這兩路大將都死於非命。

鄧艾和鍾會兩路大將的死,源於一場四方鬥法大戲,其曲折複雜程度遠超過伐蜀本身。

司馬昭用鍾會伐蜀,當時就有人提出異議。

西曹屬邵悌,一個小秘書對司馬昭說:“

鍾會難信,不可令行。

”邵悌是兩點意思,一是鍾會這個人志大才疏,可能勝任不了伐蜀的任務;二是鍾會這個人如果伐蜀成功,恐怕會有異志。

司馬昭呵呵一笑說,我早就看出來了,不過鍾會滅蜀一定能成,而如果他有異志就一定失敗:

取蜀如指掌,而眾人皆言不可,唯會與吾意同。滅蜀之後,中國將士,人自思歸,蜀之遺黎,猶懷震恐,縱有異志,無能為也。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司馬昭用鍾會也是不得已為之,因為他早就看出鍾會此人“

見利忘義,好為事端,寵過必亂,不可大任。”

可是,司馬昭伐蜀的意志非常堅定,滿朝文武除了鍾會沒有人支援他伐蜀,就連身經百戰的名將鄧艾都強烈反對。因此司馬昭用鍾會是為了滅蜀,對滅蜀之後的形勢司馬昭也預料得很準。當時的蜀國經過連年戰爭已經非常貧困,這些伐蜀的將士家小都在魏國,因此將領們不會跟著鍾會折騰。

鍾會比司馬昭差了幾個數量級,他對大勢的走向完全不清楚,因此伐蜀成功後,他開始有了異志,只是還有鄧艾軍在跟前,他頗為忌憚。

鍾會是有智慧的,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他給司馬昭寫信說鄧艾要造反,結果,司馬昭讓他擒拿鄧艾。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其實,司馬昭要拿鄧艾,鍾會的信只起了一小半的作用,大半的原因在鄧艾自己身上。

要論滅蜀的功勞,鄧艾比鍾會大。鄧艾一軍只三萬,而鍾會大軍有十餘萬,兩路軍伐蜀,最後卻被鄧艾佔了先。

鄧艾打到成都俘虜後主劉禪時,鍾會還在廣漢。因此滅蜀之後,司馬昭論功行賞,封鄧艾主管軍事(太尉),位於三公之列;封鍾會主管行政(司徒)。

司馬昭的封賞頗有意味,鄧艾依然掌握兵權;而鍾會卻被剝奪了軍權。

此時鐘會擁有的兵馬是鄧艾的五倍以上。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以當初出兵的安排看,鄧艾是徵西將軍,這是一個臨時職位,意味著打完仗就調走,而鍾會是鎮西將軍,是要常駐當地的。

結果卻讓鄧艾掌握軍權,鍾會負責行政,也意味著鍾會手下的十餘萬大軍要交給鄧艾。於是,鍾會對鄧艾相當不服氣。

鍾會有人有槍,便在蜀中降將姜維的開導下,為建立新蜀國做準備。

可是,鄧艾先犯錯誤了,他本人大軍在手,還沒有回朝交令,就在成都給司馬昭寫信,要求帶領滅蜀的虎狼之師乘機滅吳。

鄧艾的這種行為,不能不讓司馬昭產生聯想。當初伐蜀,鄧艾堅決不同意,最後出兵還是司馬昭強壓的結果。現在沒有司馬昭的命令,重兵在握的鄧艾居然主動要伐吳,這讓司馬昭很不高興。

司馬昭提醒鄧艾:“

事當須報,不宜輒行。

”意為所有的事情必須彙報,沒有得到批准不能採取任何行動。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司馬昭的話是警告,如果鄧艾迴答一聲:“遵命”則萬事皆休,可是鄧艾卻依然要進兵東吳,而且有明顯的抗上:

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

鄧艾的意思,只要有利國家和社稷,他就可以專斷。

可想而知,司馬昭接到鄧艾的信一定非常惱怒,這時,他又收到了鍾會的來信,說鄧艾

“所作悖逆”,

意思是鄧艾要造反。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於是,司馬昭命令鍾會“

檻車徵艾

”,即抓捕鄧艾並送回京城。

二、鄧艾被謀殺原委

鍾會也是聰明人,他想反叛,可是身邊還有監軍衛瓘,為了除掉衛瓘,他讓衛瓘去抓鄧艾。所謂兩虎相鬥必有一傷,衛瓘抓了鄧艾更好,抓不了鄧艾,讓鄧艾殺了衛瓘也不錯。

結果,衛瓘抓捕了鄧艾。

鍾會見抓了鄧艾,以為沒有人能制約他,就開始反叛。

鍾會的戰略,以蜀將姜維率本部人馬五萬為先鋒,立刻北上入陝搶佔斜谷,為後面的主力打通出川道路,自己親率主力隨後跟進,兩軍會師長安;爾後再兵分水、陸兩路東向,步兵經水陸由渭水入黃河,五日之內直插孟津,攻佔孟津後迅速南下會合陸路騎兵,兩軍再會攻洛陽。

鍾會的意圖:

“事成,可得天下;不成,退保蜀漢,不失作劉備也。”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鍾會想得很理想,可是他的手下正如司馬昭預料,都不想打仗。於是在監軍衛瓘的設計下,這些魏軍殺了鍾會和姜維。

鍾會被殺時,鄧艾已經走在了回京的路上。既然清楚了是鍾會謀反,那麼被鍾會誣陷的鄧艾就已經脫罪,於是,鄧艾的將士們歡呼雀躍,他們趕著去追回鄧艾。

可是,衛瓘卻不想讓鄧艾活著回到京城。

首先,說鄧艾謀反是衛瓘和鍾會共同向司馬昭打的報告,而且又是衛瓘親自抓捕的鄧艾,一旦鄧艾迴到京城被重新啟用,他衛瓘第一個吃不了兜著走;其次,鍾會伏誅,靠的是鄧艾的部隊,如果鄧艾迴來,這個天大的功勞便不屬於自己。

於是,衛瓘讓鄧艾手下的護軍,曾在江油差點被鄧艾斬首的田續去斬殺鄧艾。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田續當夜便率軍在綿竹三造亭附近將鄧艾父子及其手下一行截住並全部斬殺。

三、司馬昭如何對待鄧艾的被謀殺

司馬昭最初防的是鍾會,他並沒有想到鄧艾會造反,可是以鄧艾自己的作為,以及鍾會和衛瓘告鄧艾謀反的書信,讓司馬昭相信鄧艾是比鍾會更危險的人物,因此他才要鍾會抓捕鄧艾。

可是對一位手握重兵的“造反”將領,司馬昭沒有就地將之斬殺,卻要千里迢迢押送京城,司馬昭就不怕夜長夢多嗎?司馬昭如此做,說明了兩點:

1、司馬昭並不怕鄧艾造反,至少認為鄧艾成不了事,正如他在鍾會出兵前說:“

縱有異志,無能為也。

2、並不完全相信鄧艾會造反,因此想讓鄧艾迴京城弄清原委。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可是鄧艾死在了半路,司馬昭清楚鄧艾的死因嗎?

以司馬昭的權略,向鄧艾手下的眾多將領稍做了解就清楚鄧艾之死的原委,因此他不可能不知道鄧艾事件的真相。

可是司馬昭卻不,也不能為鄧艾平反昭雪。

因為這一員身經百戰又戰功赫赫的將領,成就了滅蜀大功卻死於含冤和謀殺,必須有人負責。抓捕鄧艾,使鄧艾含冤下囚是司馬昭下的命令,因此第一責任人非司馬昭莫屬。英明神武、雄才大略的司馬昭是不願意承擔這個責任的。

不僅不願意承擔責任,司馬昭還要大力甩鍋,將鄧艾叛亂做成鐵案,因此他加大對衛瓘的獎勵。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滅蜀後,衛瓘成了最大的受益者。司馬昭大封衛瓘,衛瓘則謙虛地進行了表演,“

固讓不受

”,他說:

克蜀之功,群帥之力,二將跋扈,自取滅亡,雖運智謀,而無搴旗之效。

衛瓘一方面表演謙虛,說自己只是用了些智謀,沒有帶領大家滅蜀;一方面鐵口銅牙地說鄧艾是自取滅亡。最終,衛瓘得到了最大的封賞,

“使持節、都督關中諸軍事、鎮西將軍。”

衛瓘從一個監軍,成了手握重兵的實權人物。

在司馬昭和衛瓘兩人的重壓下,沒有人敢為鄧艾伸冤,形成了對鄧艾“

人皆冤之,而朝廷無為之辨者。

”大家都知道鄧艾案是冤案,可是沒有人敢為之伸冤。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後來滅吳的輔國大將軍王浚,根據自己的體驗說得很清楚:“

懲鄧艾之事,懼禍及身,不得無言。

大家都害怕惹禍上身,因此不為鄧艾說話。

四、司馬炎如何對待鄧艾被謀殺

公元265年,司馬炎登基做了皇帝,他對鄧艾案的評價有了鬆動,首先認定鄧艾

“失節”,

即沒有事實上的謀反,卻有謀反的意圖。但是鄧艾在被抓的時候,是

“罷遣人眾,束手受罪”

意思是鄧艾束手就擒而沒有反抗,因此可以大赦,他的子孫可以為他祭祀。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司馬炎如此的評價,只可能是兩個原因中的一個:

1、司馬炎不清楚鄧艾事件的原委,因此只能維持他父親司馬昭對鄧艾的定性;

2、司馬炎清楚鄧艾事件的原委,但他要維持司馬昭對鄧艾事件定性,只不過處理方式上有所鬆動。

二年以後,議郎段灼特意上書為鄧艾鳴不平:

艾心懷至忠而荷反逆之名,平定巴蜀而受夷滅之誅,臣竊悼之……臣敢言艾不反之狀……雖違常科,有合古義,原心定罪,本在可論。

段灼親眼見證了鄧艾的被捕,他敢對司馬炎大聲說,一是因為司馬炎比較容人,二是他本人已經70歲,感覺活夠了,“

七十老公,

欲何求”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對段灼的上書,司馬炎只是“

善其言而未能從

”,

承認段灼說得對,但是不更改對鄧艾的處理。

司馬炎的態度,說明他很清楚鄧艾案的真實情況。

又過了六年,即公元273年,司馬炎和蜀國的降臣樊建聊天時嘆氣:“我怎麼得不到諸葛亮這樣的人呢?”

樊建說:“陛下知道鄧艾的冤屈卻不能為之伸冤,您就算得了諸葛亮也不能用啊。”

司馬炎恍然大悟,因為他還有一個大事要辦,就是滅吳,如果不給鄧艾平反,恐怕沒有人為他打仗。於是,司馬炎對鄧艾事件才有了重新定性:“

艾有功勳,受罪不逃刑

。”

受罪不逃,就說明了鄧艾沒有謀反,而且司馬炎還給鄧艾定性為有功。

司馬昭和司馬炎是否清楚滅蜀功臣鄧艾被人謀殺?他們怎麼處理此事

至此,鄧艾終於得到了平反。鄧艾案也終於到此為止,沒有人再往下深究他被殺的事。

鄧艾雖然得以昭雪,可是鄧艾的死,他本人也有大的責任。名將杜預對鄧艾的死有個比較中肯的評價:

伯玉其不免乎!身為名士,位望已高,既無德音,又不御下以正,是小人而乘君子之器,將何以堪其責乎?

意思是鄧艾德不配位,擔當不了相應的責任,最後的下場也算得上咎由自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