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淚目!一生研究雜交稻,不願人們再捱餓,您太偉大了

2021-12-19由 強牧鏈 發表于 歷史

5月22日,我們敬愛的袁隆平院士與世長辭,享年91歲。

在他這漫漫人生路上,少不了的自然是與他互相成就的水稻。從饑荒年代到如今的太平盛世,水稻讓我們食無憂。無論餐桌上還是飯盒裡,白米飯始終是每一餐飯的配角,踏實管飽,像袁老先生一樣。

淚目!一生研究雜交稻,不願人們再捱餓,您太偉大了

無論何地,在經過近100年的變遷後,都會有突飛猛進的變化,我國也是。1959~1961年間,是我國鬧饑荒最嚴重的時期,三年大旱,糧食嚴重緊缺,上千萬人死於這場災難。而這場浩劫就發生在袁老先生從農學院畢業的第六年間,他從這場天災人禍中走了出來。

為什麼說人禍?除了旱災人為控制不了,導致糧食大幅減產的還有當時的錯誤決定。由於效仿蘇聯生物學家特羅菲姆·李森科的偽科學農業革新,將假設用到實際中,為了達到高產的目標,對種子進行不合理的密植,單位面積中播種更多的種子,最後互相爭搶營養阻礙生長,反而使產量變得更低。

還有效仿特文提·馬爾特瑟夫的深耕理論,將根系埋於地下一兩米處,以為會出現超大根系,其實更多的是沙石,並沒有地面營養豐富,造成了進一步的減產。

淚目!一生研究雜交稻,不願人們再捱餓,您太偉大了

惡劣的行徑和飢餓的人民都被袁隆平看在眼中,但他並不盲目追求高產,而是腳踏實地的用資料驗證自己的理論。經過十多年的辛勤研究,終於在1975年成功地育成了雜交水稻,也成為了我們課本中的“雜交水稻之父”。

袁老的一生都與水稻密切相連,從他的生平履歷中就能看出我國水稻事業的波瀾起伏,一個將畢生精力都奉獻給了水稻的偉人,取得了哪些成就?

淚目!一生研究雜交稻,不願人們再捱餓,您太偉大了

從1931年開始,世界水稻產量僅有160公斤/畝,隨著技術逐漸成型,直到雜交水稻種植技術研製成功,畝產達到了333公斤。而在去年,第三代雜交水稻晚稻測產畝產量911。7公斤,早稻畝產量619。06公斤,雙季水稻產量達到1530。76公斤/畝。測產時,袁老開心得像個孩子。

這不僅僅是一串冰冷的數字,每畝1500斤意味著可以比之前多養活5個人。他不僅有著“雜交水稻之父”稱號,還是“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他用一生奮力追求億萬人民的生存問題。

淚目!一生研究雜交稻,不願人們再捱餓,您太偉大了

即便已經有了無數成就,袁老還是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從2015年開始,袁老正式投入“海水稻”研發工程。經過逐步試驗,在2020年10萬畝“海水稻”試驗田中,平均畝產超過400公斤。在逐漸地推廣中,未來“一畝荒灘變良田”不是夢。這不僅能合理利用鹽漬化土壤,還能起到固岸護堤的作用,最重要的是每年增產的稻穀能夠多養活很多人。

他不怕饑荒再現,不怕人民吃不飽飯,因為他讓我們牢牢地抓住了自己的飯碗。袁老說:“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前路漫長,我們共同努力。希望能早日實現袁老的“禾下乘涼夢”,還有心中有大愛的“覆蓋全球夢”。即使不能參與到其中共同建設,但至少我們可以在吃飯時力行光碟,不浪費每一粒米。

國士無雙,袁老千古。

[蠟燭]

淚目!一生研究雜交稻,不願人們再捱餓,您太偉大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