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項羽死後,為何劉邦哭得如喪考妣?

2021-12-16由 會罵人的大熊貓 發表于 歷史

公元前201年,魯縣谷城,項羽被按照魯地風俗隆重下葬。安葬完畢,劉邦來到墳頭兒前痛哭流涕,哀痛得如喪考妣。

項羽是劉邦的夙敵,他死了,天下已穩穩成為劉邦的囊中之物,他得償所願,不是應該開懷大笑嗎?

難道他不恨項羽?

他當然是恨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先來看看這二位的過節。

項羽死後,為何劉邦哭得如喪考妣?

影視劇中劉邦劇照

關中王被迫成為漢王,劉邦一生的恥辱

劉邦憑著張良、項伯和樊噲等人的相助,在鴻門宴成功脫身後,並沒有從此過上舒心的日子。

項羽雖然放了他,但因他在函谷關駐兵阻攔項羽大軍進入咸陽的行為,使得項羽心中對他始終存有芥蒂。再加上謀士范增對他的猜忌,這讓他如坐針氈。

公元前206年,項羽大封諸侯,劉邦被封漢王,封地是偏遠的巴蜀地區,那裡是秦朝罪犯的安置地,路途不但遙遠,而且十分艱險。

項羽這一做法,令做著關中王美夢的劉邦,一下子從雲端跌入泥地。他氣得幾乎吐血,立刻就想操傢伙找項羽硬拼。在手下眾人的勸阻下,才平息了怒火。

在大局和懸殊的實力面前,劉邦不得不忍氣吞聲,接受項羽的這一分封。

臨到啟程前往巴蜀時,項羽又將他手中的十萬軍隊削去了七萬,只允許他留下三萬。

劉邦“欣然”接受,但心中對項羽的恨意可想而知。

項羽死後,為何劉邦哭得如喪考妣?

影視劇中項羽劇照

彭城慘敗,刻骨銘心

公元前205年,劉邦趁著項羽攻打齊國,率兵直搗項羽的大本營——彭城。沒有項羽在的彭城,很容易就被劉邦攻了下來。

得知彭城失守訊息的項羽,也顧不得齊國戰事了,立刻率領三萬精兵,親自打了回來。還未來得及品出勝利滋味的劉邦,很快就品到了慘敗的滋味。他的五十六萬大軍被項羽的三萬精銳打得狼狽不堪,他本人更是多次陷入險境,疲於奔命,連家人都來不及營救。

在逃跑的過程中,劉邦遇到了兒子劉盈和女兒劉樂,然而面對身後窮追不捨的楚兵,為了馬車跑得更快,他不惜狠心將子女數次踢下車去。馬伕夏侯嬰不忍心,又多次將兩個孩子抱回,氣得劉邦直想殺掉夏侯嬰。

若不是情況危急,誰又捨得拋棄親生骨肉獨自逃命。這個事情,足以說明劉邦當時所處環境的艱險。奉命追捕劉邦的楚將領丁公終於還是追上了他們。

兩軍相接時,劉邦目視丁公,大喝道:“兩位英雄非要這麼你死我活嗎?”

也許是劉邦這聲“英雄”的尊稱讓丁公心花怒放,也許是他也想給自己留條後路,總之,他釋放了劉邦。

劉邦這才僥倖脫了險。然而他的父親劉太公和妻子呂雉就沒這般幸運了,他們早被項羽抓住,成了楚營的俘虜。

彭城之戰的失敗,不僅使劉邦損兵折將,還讓他的家人成了項羽的俘虜。他的五十六萬大軍神奇地被項羽的三萬大軍打得大敗,這同時也重重地打擊了他的自信心。

這場戰役對劉邦而言,無疑是刻骨銘心的,自然,對項羽的恨,也是刻骨銘心的。

項羽死後,為何劉邦哭得如喪考妣?

滎陽之圍,生死危機

彭城之敗後,劉邦退守滎陽。項羽集中兵力對滎陽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劉邦憑著敖倉豐富的糧食儲備,才得以堅守住滎陽。

然而,項羽久攻不下,漸漸就看出了端倪,於是發兵切斷了劉邦的糧道。

面對著項羽堅如磐石的圍攻,城內又缺了糧,劉邦一時間陷入了無比艱難的境地。

眼看著就要步入絕路,多虧了陳平獻計,紀信冒充他詐降替死,才使得他順利逃出滎陽。

項羽死後,為何劉邦哭得如喪考妣?

垓下之險

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張良、陳平等人的“勸說”下,單方面違反鴻溝和議,率兵追擊項羽。

這年的冬天,劉邦追擊項羽到陽夏,書約韓信和彭越前來,共同圍剿項羽。當他到了固陵時,卻赫然發現,答應前來的韓、彭二人並未出現。

項羽這時領兵攻來。劉邦的二十萬大軍,被項羽的十萬大軍打得大敗。

劉邦一時陷入了困局。

韓、彭二人的失約,令他不解,也令他不安。幸虧張良指點出問題所在,劉邦及時地封了韓信為齊王,彭越為魏王。分封令一下,韓信、彭越立刻就發兵趕來了。

楚霸王項羽,在劉邦、韓信、彭越等人的共同圍攻下,最終大敗,落得個自刎烏江的下場。

雖然結局是歡喜的,但這驚險的過程,劉邦若對項羽沒有點想法,那必然是不可能的。

以上幾點,足以說明劉邦對項羽是充滿恨意的,但是這麼個大仇人,大對手終於死了,他為何不是歡喜,卻哭得悲痛難抑,如喪考妣呢?

項羽死後,為何劉邦哭得如喪考妣?

原因其實很簡單:收復民心,尤其是楚地和魯地的民心。

項羽是楚國人,那裡的百姓懷念他,愛戴他,這很容易理解。

但是魯地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這是因為,當年楚懷王曾經封項羽為魯公,項羽死後,這裡的百姓就自發地為項羽守節,堅決不投降劉邦。

劉邦無法,只好將項羽以當地風俗埋在了魯地,還親自跑到墳頭上大哭了一場。

這場戲,做得相當精彩,至少收到了以下三方面的好處。

魯地的百姓被劉邦的悲痛深深地感動了,真正地臣服於劉邦這個漢王。

對待生死相搏的敵人都能如此動容哭祭,劉邦贏得了全天下人的心,這麼寬容仁愛的漢王,是他們期盼的明君。

收復了項羽原部下的心。劉邦對待項羽尚且如此,那麼對他們這些身不由己的屬下便不會再追究了吧。

然而,劉邦真的這麼心胸開闊,寬厚仁愛嗎?

項羽死後,為何劉邦哭得如喪考妣?

《史記·汲鄭列傳》中記錄了這麼一件事兒:

項羽軍中有一位叫鄭君的將軍,垓下之戰項羽自刎烏江後,他投降了漢軍。劉邦當了皇帝后特地下令,項羽陣營投降來的官員上奏時,提及項羽的地方,不能稱“項羽”,也不能稱“項王”,只能稱“項籍”。凡稱“項籍”的人,一律升任大夫。

在漢代,一般要稱字,這樣是一種恭敬,而如果直呼其名,是一種非常不禮貌的行為。項羽名為項籍,羽是他的字。

劉邦下的這個令,正說明了他對項羽始終耿耿於懷,連他死後的稱呼,都要嚴令一番,可見當初在項羽墳頭上那一番哭祭,有多麼偽善。

這位鄭君並沒有將劉邦這一命令放在心上,他堅持著自己身為原西楚國臣屬對項羽的君臣之禮,在提及項羽時,依然尊稱其為“項羽”,或者是“項王”,從來不直呼其名“項籍”。

於是,滿朝文武中,鄭君就像一個異類。這引起了劉邦的極度不滿,不久就將鄭君罷官了。

大仙說

從劉邦哭祭項羽這件事足以可以看出,劉邦從來不是一個寬宏大量、寬厚仁愛之人,作為一個心機深沉的政治家,他的每一個舉動,都充滿了或明或暗的深層目的。

而楚霸王項羽在死後還要被劉邦這麼利用了一回,泉下有知的話也是夠糟心的了。

參考文獻:《史記》、《漢書》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