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胡服騎射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自己的兒子活活餓死

2021-12-16由 獨立面壁人 發表于 歷史

當飢餓與死亡向趙武靈王襲來時,不知他的腦中是否會浮現出當年楚成王死前想到的那個問題:

弱肉強食的大爭之世裡,一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甚至迂腐不堪的事,為什麼能要了自己這樣的英雄的命?

分晉

關於春秋與戰國應該如何劃分,學術界存在爭議,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歷史由春秋進入戰國與一件事密不可分:

三家分晉。

晉國,春秋時期綜合實力最為強大的超級大國,其國際影響力首屈一指,但是卻難以解決好其內部的問題,最終貴族做大,晉王室被架空,最終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晉國這個超級大國分裂。

這種籠統的敘述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三家分晉是在一種十分和諧的環境中進行的,但歷史的真相併非如此,韓趙魏三家分晉的過程充滿了殘酷的鬥爭,這些鬥爭不僅僅是朝堂上的明爭暗鬥,直接的流血衝突也不再少數。

三家分晉的結果讓許多人認為晉國的大貴族只有韓趙魏三國,但事實並非如此,當時的晉國貴族有6家:

韓、趙、魏、智、範、中行氏,既然大貴族原本有6家,那麼其他三家哪去了?毫無疑問,被幹掉然後吞併了。

後來的三家分晉的結果讓人們容易產生另一個錯覺:當時的晉國6家貴族中,最強的一定是後來成功的韓趙魏三家中的某一家,但事實也並非如此,6家之中最強的其實是智氏,那麼智氏的結局是什麼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被幹掉了,被剩下的幾家聯起手來幹掉了。

在晉國6大家族相互攻伐戰中,趙家表現尤為活躍,滅掉較弱的

範、中行兩家的是趙家,跟最強的智氏死磕到底,最後聯合韓魏一同滅了智氏的也是趙家,趙國人從一開始就明白大爭之世的含義。

戰國

隨著春秋時代的終結,新的規則逐漸統治著戰國時代,禮壞樂崩後,社會風氣轉向徹底的務實主義,一切的一切皆是為了提升國力,當然最重要也最直接的軍力。

秦國,透過一整套法令,讓所有秦國人的生活只圍繞兩件事進行:耕戰。當時整個社會的風氣都是務實主義,而秦國尤為務實,正是因為如此,秦國從西北弱國,逐漸變成強國,並最終得以一統六國。

趙武靈王趙雍繼位時不到20歲,在父親的葬禮上他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大爭之世的含義。

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生在一直與

魏、楚、秦、燕、齊等國交戰,如今趙肅侯已死,新王登基,與趙國連年征戰的魏國國君魏惠王已經開始蠢蠢欲動。

胡服騎射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自己的兒子活活餓死

魏、楚、秦、燕、齊五國表示要弔唁趙肅侯,但是弔唁的隊伍都達萬餘人,且這萬餘人都是精銳士兵,名為弔唁趙肅侯,實則要趁趙肅侯逝世進入趙國一探虛實,如果發現趙國疲弱,則一舉滅之。

一上任就面臨泰山壓頂之勢的趙武靈王決定針鋒相對。

在託孤重臣

肥義的建議下,趙武靈王做出瞭如下安排,首先,趙國軍隊戒嚴,隨時準備作戰,而後與宋、韓兩國聯合以增強整體實力。

面對來勢洶洶的五國可以利用其矛盾分化瓦解,方法是賄賂與楚國關係緊張的越國,讓其攻擊楚國,賄賂與燕國關係緊張的樓煩,讓其攻擊燕國。

楚燕兩國被牽制後,五國聯盟就只剩下三國,魏、秦、齊三國對趙、韓、宋三國並不能構成壓倒性優勢,雙方實力相近,可以掰一掰手腕了。

胡服騎射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自己的兒子活活餓死

面對來勢洶洶的弔唁隊伍,趙武靈王也派大軍駐紮於邊境與之對峙,並表示,各國兵士一律不得進入趙國境內,唯有使者攜帶各國國君的弔唁之物進入趙國,五國使臣見趙國準備充分,也就打消了趁機滅趙的念頭。

趙武靈王雖然成功擺脫了這次危機,但是,那種強烈的危機感卻已經在他的心中生根發芽,對於富國強兵的渴望如浪濤般奔湧。

胡服騎射

趙武靈王一生中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胡服騎射,由於與北方少數民族部落接壤,趙國很早就接觸過胡人騎兵,其機動性強,來去無蹤,極難對付。

登基時即深刻感受到威脅的趙武靈王對於增強國力有著一種強烈的渴望,強國之道不外乎富國強兵,而相比於富國,趙武靈王更重視強兵,因為在戰事頻繁的戰國時代,後者的作用更為明顯。

在這樣的背景下,趙武靈王決定:效仿胡人的方式,訓練一支強大的騎兵。

但趙國人原本的

長袍寬袖並不適合騎射,於是趙武靈王決定改著適合騎射的衣短袖窄,

這種

衣短袖窄的服飾類似於西北戎狄之服,故被稱為胡服。

趙武靈王的這一決定在剛剛提出時,自然面臨著很大阻力,但是趙武靈王力排眾議,自己首先著胡服上朝,並號召國人穿胡服,練騎射。

在舊貴族勢力阻撓改革時,甚至表示:

誰再敢阻撓改革,我的箭就要穿過他的胸膛。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效果,趙國摒棄了繁瑣的戰車轉而發展靈活的騎兵,這趙國的整體實力有了一個很大的提高。

趙軍很快就在與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中取得了優勢,其實這也十分容易理解,畢竟,少數民族騎兵雖然機動性強,但是紀律性極差,時常劫掠一番就一鬨而散,與趙武靈王組建的騎兵正規軍有明顯的不同。

趙軍的軍事實力持續增強,多次大敗之前一直威脅趙國的中山國,

而且奪取林胡、樓煩之地,向北方開闢了上千裡的疆域,並設定雲中、雁門、代郡行政區,管轄範圍達到今河套地區。

隨著胡服騎射的改革給趙國帶來巨大的軍事力量提升,趙國的地位也明顯上升,

趙武靈王在信都的信宮(邢臺)大會天下諸侯,諸侯莫敢不來的,趙武靈王的輝煌達到了頂點。

胡服騎射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自己的兒子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深刻地感受到趙國整體地位的提升來自於軍事力量的提升,於是,他理所應當地認為提升國力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升軍事實力,這樣的認知導致了趙武靈王對於軍事建設到達了一種痴迷的程度,這種痴迷導致了趙武靈王的日後的一系列迷幻行為,而他本人也為這些迷幻行為而被活活餓死。

禪位

趙武靈王在一件事上的做法可謂是人類迷幻行為,這件事就是所有帝王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

繼承人問題。

為什麼說趙武靈王在繼承人問題上做法已經不能用糊塗要形容,稱之為人類迷幻行為更為合適,因為他在這件事上犯了四個致命錯誤:

廢長立幼、猶豫不決、提前禪位、提前禪位又想奪權復位。

趙武靈王的第一任夫人是韓王的女兒,她為趙武靈王生了公子章,公子章理所應當地成為了太子。

但韓夫人死後,趙武靈王又得到一位叫吳娃的夫人,十分喜愛,

吳娃為趙武靈王生下了公子何,吳娃死前懇請趙武靈王立公子何為太子,可能是趙武靈王對於這位吳娃夫人的愛太深,儘管公子何比公子章小了10歲,趙武靈王還是決定廢公子章,專立公子何。

如果下定決心要立公子何倒也沒有太大問題,畢竟公子何雖然年幼,但是政治天賦並不低,如果趙武靈王已經下定決心,那麼他要做的就應該是削弱公子章的權力,讓這個舊太子不具有與新太子爭權的能力。

但趙武靈王又覺得自己對不起公子章,總想找些辦法補救,

趙武靈王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名臣田不禮輔佐他,這田不禮很有野心,不甘心只輔佐一個被廢的太子,於是動不動就在公子章身邊煽風點火,讓奪回權力這顆種子在公子章心中生根發芽。

出於內心的愧疚,趙武靈王在立公子何為太子後,反而更加親近公子章,經常與公子章同食同住,這就將身為太子的公子何置於一個相當尷尬的境地。

趙武靈王的迷幻行為才剛剛開始,很快他就做出了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決定:

提前退位。

趙武靈王退位之時,正值壯年,這十分反常。

趙武靈王壯年退位是有原因的,按照他的設想,退位之後,國內政事可以交給公子何去處理,而自己可以繼續擔任軍事領導,專注於他熱愛的軍事事物。也就是說,按照趙武靈王的設想,趙國應該出現兩個王,

管理國內政務的是趙王何,管理軍事事物的依舊是他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自己的兒子活活餓死

將軍政大權分開的這種權力結構的安排在人類歷史上很少出現,唯一有些相似就是斯巴達的兩君制,斯巴達的兩個君王,一個常年在外打仗,一個常年在國內管理國內事務,但顯然這並不符合中國的政治邏輯,走到這一步,趙武靈王就已經十分危險了,但他自己卻渾然不知,還在繼續向深淵一步步走去。

在試圖讓趙國出現兩個王之後,趙武靈王又幹出了一件會讓後人驚掉下巴的事:

想在趙國境內再造一個國。

餓死沙丘

趙武靈王希望將代地分給公子章,讓公子成為代王。

趙武靈王對公子章有愧這可以理解,但是要在趙國分出一塊地盤給公子章稱王,這個想法,已經成為趙王的公子何又豈會答應。

事實上,趙武靈王想做出這個神奇的操作也並非完全因為對公子章的溺愛,更重要的是,他想削弱公子何的權力,讓自己重新回到權力的中心。

趙武靈王為公子章討封不成後竟然將這件事合盤告訴了公子章,趙武靈王這麼做也有自己的想法:

他希望這件事引起公子章與公子何的爭鬥,然後自己從中調停,藉此重新回到奪回趙王之位。

但是這只是他的計劃,大兒子公子章心中也有一個計劃,這個計劃是這樣的:找機會幹掉公子何,然後讓父親趙武靈王承認這個既定事實,立自己為王。而趙武靈王想立公子章為代王這件事也公子何也已經知曉,所以其對父親趙武靈王和哥哥公子章也懷有戒心。

趙武靈王以在沙丘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王何隨行,趙王何無奈,只得隨行。

胡服騎射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自己的兒子活活餓死

在這次沙丘相聚中,父子三人各自有各自的計劃:趙武靈王的計劃是讓二子發生爭鬥,但是誰也不能幹掉另一方,他再從中調停,重新稱為趙王;公子章的計劃是直接伺機幹掉趙王何;而趙王何早就對父親和哥哥有戒心,也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一旦二人有什麼舉動,立刻進行鎮壓。

父子三人的權力爭鬥終於在沙丘宮這個地方爆發,首先,是公子章以趙武靈王的名義請趙王何入宮,然後準備直接動手幹掉趙王何。

對於哥哥公子章,趙王何早有防備,他命重臣

肥義代其赴約,自己則手握令箭,一旦肥義遲遲不歸,立刻調集軍隊剿滅公子章。

公子章見趙王何未來赴約,知道其對自己早有防範,於是決定先發制人,幹掉了前來赴約的肥義,然後準備提前動手幹掉趙王何。

公子章有些自己的勢力,養了一批自己的武士來完成這一計劃。

那一邊的趙王何見肥義遲遲不歸,立刻知道出事了,於是也調集軍隊準備出擊,雙方力量戰成一團。

公子章養的那些武士當時不是正規軍的對手,很快就被幹掉,公子章的勢力死的死,逃的逃,公子章本人逃到了趙武靈王處。

趙王何的軍隊包圍了趙武靈王的宮殿,將領本準備向趙王何報告,等待命令再行動,但是有人提出:趙王何很難下達殺死自己父兄的命令,倒不是先動手再向趙王何彙報,將領表示認同,然後殺入沙丘宮。

進入沙丘宮計程車兵直接幹掉了公子章,趙武靈王不能阻止,但對於趙武靈王,所有人都不敢動手,他們只圍不攻,令趙武靈王不得離開沙丘宮。

士兵們對沙丘宮的圍困長達3個月,沙丘宮裡無存糧,

趙武靈王被活活餓死。

胡服騎射的一代雄主趙武靈王,被自己的兒子活活餓死

在確定趙武靈王再無生還可能的情況下,軍士才進入宮中,為趙武靈王收屍,軍士告訴趙王何趙武靈王餓死的訊息,趙王何痛哭一場,下令為父親厚葬。

一代雄主落得如此下場,實在讓人唏噓。

蠻夷

趙武靈王在下達胡服騎射命令時,一度遭到國內強烈反對,理由是華夏豈能學習蠻夷。

而趙武靈王之前數百年,楚國人的祖先也被稱為蠻夷,中原皆鄙視之,楚人篳路藍縷,在南方辛苦經營,終於使得楚國成為大國,但即便如此,實力變強的楚國,一開始還是不被中原各國接受。

楚人倒也乾脆,你瞧不起我,我也瞧不起你,於是,在楚國早期,興起了一股對中原禮儀文化鄙視的風潮,當初楚武王征討隨國時,隨王稱:“我無罪”,楚武王則表示:“我蠻夷也,”

國力強大後,楚人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仍欣然以蠻夷自居,在很多楚人,乃至楚王眼裡,中原各國的禮儀規則道德完全一種迂腐束縛,沒有一點意義。

至楚成王,楚國綜合國力已經躋身到大國之列,楚成王認為自己與歷代楚王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不遵守中原諸國的法則,那些法則全無意義。

直到楚成王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才感受到了那些道德、禮儀、規則的確實有些意義:

楚成王結束生命的方式,是被自己的兒子殺死。

趙武靈王、楚成王都算得上一代雄主,都不拘泥於舊制或約定俗成的規則辦事,敢於創新和改變,且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其又陷入了另一種極端,即認為之前的一切都是不好的,是無意義的,隨意更改這些規則沒有任何問題。

楚成王認為中原諸國經過的禮儀規則道德都無意義,而趙武靈王認為廢長立幼、一國兩君,禪位再復位都不成問題。

之前的成功會讓他們有一種目空一切的錯覺,認為之前的一切,只要自己想要,都可以隨意更改。

最終,正是這些他們認為不重要的,可以隨意更改的問題,要了他們的命。

時間像一個狡黠的老人,他不會去阻止偉大的發生,相反,他會讓偉大來得更快、更燦爛,他會引導急於創造偉大的人向前走,再向前走,滿眼的輝煌會人忘記看路,而腳下已經是萬丈深淵。

深淵中的白骨都曾經是一代英豪。

人總是受自己的認知所累,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趙武靈王,最終因為自己的固執和異想天開而被自己的兒子活活餓死。

在取得最大的輝煌後黯然離場,這或許就是強者的宿命。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