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西方人眼裡的《易經》是一部神書,曾幫4人獲諾獎

2021-11-16由 中博藏博物館 發表于 歷史

西方人眼裡的《易經》是一部神書,曾幫4人獲諾獎

文化小故事,民族大智慧

一說到《易經》,大部分人都認為這是一部書,其實不是這樣,《易經》一共包含三部經書——夏朝的《連山》、商朝的《歸藏》和周朝的《周易》,只不過《連山》與《歸藏》已經失傳,只有《周易》較完整地代代相傳下來。

不過說《易經》是一部書,也不算錯,因為易經三部曲的每一部,都是夏商周三朝根據自己需要,對上古的《易經》進行繼承和改造後的版本。

西方人眼裡的《易經》是一部神書,曾幫4人獲諾獎

據說,在中國文字還未形成之前,《易經》早已誕生,三皇之一的伏羲氏創立八卦,就是易經的起源,後來又經過神農氏、軒轅氏、周文王、周公旦等《易經》“專家”的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完整體系的《易經》,這是一部包含歷代先民智慧的經書,被贊為“諸經之首、大道之源”。

可《易經》在近代卻譭譽參半,有人認為書中蘊含宇宙至理,有人則認為這是一本算卦用的迷信書籍,不加重視。

西方人眼裡的《易經》是一部神書,曾幫4人獲諾獎

不管中國人內部怎麼爭論,《易經》在西方科學界卻受到讚譽,毫不誇張地說,有的世界頂尖學者視《易經》為一部“神書”。

十七世紀末,中國還處於康熙時代,德國科學家萊布尼茲已經發現二進位制,這種全新的理論開創了科學的一片嶄新天地,但萊布尼茲不太自信,生怕提出的是錯誤的方向,於是論文一直沒有發表。

西方人眼裡的《易經》是一部神書,曾幫4人獲諾獎

直到下一個世紀,1701年,法國傳教士白晉把《易經》和伏羲八卦的資料寄給萊布尼茲。讓萊布尼茲大吃一驚——中國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圖不就是用二進位制製成!

於是他正式發表二進位制的論文,題目是“二進位制位計算的闡述”,副標題是“關於只用0與1兼用其用處及伏羲氏所用數字的意義”。萊布尼茲稱伏羲為世界科學始祖。

帶著萬分敬佩,萊布尼茲寫信給康熙皇帝,還要求加入中國籍,可康熙沒把他當回事。後來,萊布尼茲在德國法蘭克福建立了一所中國學院,一直延續二百多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於戰火。

西方人眼裡的《易經》是一部神書,曾幫4人獲諾獎

二進位制是電腦的基礎。諾貝爾獎獲得者查理威爾海姆認為,《易經》中包含的資訊理論和二進位制等思想,啟發科學家發明了計算機。

從萊布尼茲之後,相當一部分西方科學家對《易經》進行了研究。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讚譽,《易經》代表著中國人的智慧,我一生最大遺憾就是沒有完全學懂中國的《易經》。

西方人眼裡的《易經》是一部神書,曾幫4人獲諾獎

197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出版了《物理學之道》一書,將《易經》與量子力學理論做了對比,認為《易經》和基本粒子相互作用、相互轉化的動力學模型一致,八卦圖與強子的八重態相對應。這本書掀起了又一輪學習易經的熱潮。

日本、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先後成立研究《易經》的國際化組織。1980年,英文版本《易經》第三版經歷第七次重印。

西方人眼裡的《易經》是一部神書,曾幫4人獲諾獎

《易經》甚至四次幫助頂尖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

這四人是:

1,德國人海森堡(又譯漢森堡),他的論文是《測不準定律》,1932年獲諾貝爾獎。“測不準定律”和中國太極、陰陽二元的學說有很相似的地方。

2,丹麥人玻爾(又譯為寶雅),他的論文是《相生相剋原理》,1922年獲諾貝爾獎。玻爾授封爵士時,使用陰陽太極圖作為他的爵位徽章圖案,並刻上“互補即對立”這句話。

3,中國之楊振寧與李政道,論文是《不對等定律》,1957年兩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獎。楊振寧明確表示靈感來源於《易經》。

4。1977年,比利時人普里高津獲得諾貝爾獎,稱《易經》給了他啟發,“中國的思想對於想擴大西方科學的範圍和意義的科學家來說,始終是個啟迪的源泉”。

(完)

點選下方“

瞭解更多

”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