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2021-11-16由 朱文鑫 發表于 歷史

來郟縣時,負責外宣的龔帥哥說,臨灃寨值得一去,是全國罕見的儲存完好的古寨,幾百年來,建築結構制式,依舊保持原貌,被民間稱為活著的古寨博物館,是國家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是“中原第一紅石古寨”。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下午,酷暑消退,與劉主任走進臨灃寨,這座始建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迄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臨灃寨坐落在碧波盪漾的北汝河畔,發源於香山的利溥、灃溪兩水分別從寨東寨西流過,流向北汝河。整個村落被一種淺紅色條石砌築的寨牆緊緊圍著,臨灃寨通往村外的是東、西、南三個寨門,其中西寨門取名“臨灃”,東寨門取名“溥濱”,意為此寨瀕臨灃溪、利溥兩水。東、西寨門由木板鑲鐵皮製成,至今仍儲存完好,其上“同治元年”四字清晰可辨;南寨門毀壞較重,只剩半個門洞。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寨內現有100多戶人家,其中朱姓人口占90%。寨內還有較為完整的清代四合院、三合院20多座,清代民居近400間。這些建築既有中原農村特有的以磚、石為主體的高大深邃,也有南方以木格子門窗為裝飾的小巧玲瓏。一些古老的宅院用多層弧形石板作為門洞的拱頂,每層石板上都雕有圖案,十分美觀。

臨灃寨的歷史據資料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甚至更早。中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南北朝北魏時期的酈道元(約466~527年)在《水經注·河水》中記載:柏水經(寶豐)城北復南,灃溪自香山東北流入郟境,至水田村。此處的“水田村”即為今天的臨灃寨,意思就是臨著灃溪的寨子。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至清道光和咸豐年間,四處奔波、見多識廣的朱氏家族一分支的朱懷宗及其子朱紫貴、朱振南、朱紫峰三兄弟靠鹽業貿易發跡,達到鼎盛。清咸豐末年(1861年),面對紛繁亂世,朱氏三兄弟商議扒掉土寨,建石寨。寨牆為外石內土結構,外牆60釐米長的石頭全部取自紫雲山的紅色花崗岩,內牆則就地取材,全部是挖自護寨河的土。為使寨牆堅固,紅石條每一順石隔一把石,中間空當用3~4塊紅石條順著填滿,再取土屯住夯實。寨牆內為朱窪村,佔地面積7萬平方米。據說當年給寨牆放線時為求得公正,由一朱姓老人用黑布矇住雙眼,手提裝滿白灰面的籃子放線,於是就“走”出了人們今天看到的彎彎曲曲的寨牆。

登上古寨城牆,夕陽照耀在連綿環繞寨牆的城堡,紫紅色的古寨尤顯雄偉。俯瞰寨牆內,是錯落有致的四合院,厚重古樸。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導遊引領我走進了四合院,層層疊疊,左拐右拐,幾座院落串聯在一起,有一種進入八卦陣的感覺。四合院內,房屋的地基,由17層紅石壘砌而成,防止有人破牆而入;每一道大門背面,都有射擊孔和兩道大穿槓,防止有人破門而入;每一個窗戶上面,三條窗欞間套有一條鐵窗欞,防止破窗進入;每扇窗戶和門的正上方,有一個保護性的小窗戶,與樓下的門窗形成掎角之勢;情況緊急時,還有逃生地道……

暗道機關,層層設防,穿行在各個院落時,依然能夠感受到,主人內心深處那強烈的迷惑和巨大的不“安全”感。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河南郟縣有座“紅石寨”,那就是歷史文化名村臨灃寨

堅固厚重的寨牆,機關算盡的院落,讓臨灃寨走進了中國軍事史,近當代幾乎所有的中國軍事地圖上,都標識有臨灃寨。

臨灃寨民居建築從明至清,在時代上沒有斷層。它們集中地出現在一個村落中,這在中國實屬罕見。在北京城裡現存的9000多座古代建築中只有一間半是明代民居,想不到臨灃寨居然有3間。臨灃寨填補了中國古建築在村寨方面的空白。

走出古寨的傍晚,我跟小龔說,我還想明天再去仔細看看這座活著的文化古村。。。。。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