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大宋朝三部曲」之三:大宋朝“重文抑武”如此嚴重的真正原因?

2021-11-14由 陽光尚遊房車大彭 發表于 歷史

上兩篇,我們寫到了大宋朝因為“重文抑武”給國家帶來的嚴重後果,以及大宋朝“重文抑武”到何種觸目驚心的地步,今天,我們再來說一說,大宋朝為何會選擇“重文抑武”這條在我們今天看來如此荒唐的國策,以至於斷送了自己的江山。

讓我們先來看看大宋的江山究竟是怎麼得來的,也許我們會找到答案。

「大宋朝三部曲」之三:大宋朝“重文抑武”如此嚴重的真正原因?

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病死,繼位的恭帝時年只有七歲,因此當時政治不穩,朝廷內暗流湧動。

後周顯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的訊息。當時主政的符太后毫無主見,聽說此事,茫然不知所措,最後問計於宰相範質。範質暗思朝中大將唯趙匡胤才能解救危難,不料趙匡胤卻託言兵少將寡,不能出戰。範質只得委趙匡胤最高軍權,可以調動全國兵馬。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趙匡胤統率大軍出了東京城(今河南開封),行軍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 當時,大軍剛離開不久,東京城內起了一陣謠傳說,“出軍之日,當立點檢為天子。”這個謠言不知是何人所傳,但多數人不信,朝中文武百官也略知一二,已慌作一團。趙匡胤此時雖不在朝中,但東京城內所發生的一切他都瞭如指掌。周世宗在位時,他正是用此計使駙馬張永德被免去了殿前都點檢的職務而由他接任。趙匡胤知道皇帝的心理,就怕自己的江山被人奪走,所以他們的疑心很重。這次故計重施,是為了造成朝廷的慌亂,並使他的軍隊除了絕對聽命於他外別無他路。

到了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這時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呼喊萬歲,遂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卻顯示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擁立者們一齊表示“惟命是聽”,趙匡胤就當眾宣佈,回開封后,對後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驚犯,對後周的公卿不得侵凌,對朝市府庫不得侵掠,服從命令者有賞,違反命令者族誅,諸將士都應聲“諾”!

於是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開封,守備都城的主要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人都是趙匡胤的“結社兄弟”,得悉兵變成功後便開啟城門接應。當時在開封的後周禁軍將領中,只有侍衛親軍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在倉促間想率兵抵抗,但還沒有召集軍隊,就被軍校王彥升殺死。

陳橋兵變的將士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後周的都城開封。正月初四,趙匡胤率軍回師開封,逼使恭帝禪位,輕易地奪取了後周政權,降周恭帝柴宗訓為鄭王。 由於趙匡胤在後周任歸德軍節度使得藩鎮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遂以宋為國號,定都開封建立了趙宋王朝。

在北宋取代後周的過程中,趙匡胤注意嚴肅軍紀,一回開封就下令軍隊各歸兵營,開封城中沒有發生以往五代改朝換代時出現的那種燒殺搶掠的混亂局面,因而得到原後周大小官吏的支援。

宋建立伊始,後周一些帶重兵在外執行巡邊使命的將領,如慕容延釗、韓令坤,都表示擁護宋太祖登皇帝位,只有盤踞潞州(今山西上黨)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及在揚州的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先後起兵反抗,於是宋太祖親率大軍平叛,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先後擊敗李筠和李重進。

他們的失敗,使得一些勢力較小,又對趙匡胤不滿的地方藩鎮更感到無力與中央抗衡,也只得表示屈服。這樣,北宋在後周統治區已基本上穩定了局勢。

這場兵變,沒有喋血宮門,伏屍遍野,更沒有烽煙四起,兵連禍結,幾乎是“兵不血刃,勢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換代的成功,創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個大王朝的奇蹟”。

以上即為中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軍事事件“陳橋兵變”,趙匡胤也由此登上了大位,做了皇帝,成為了大宋朝的開國皇帝。

「大宋朝三部曲」之三:大宋朝“重文抑武”如此嚴重的真正原因?

但是這個皇帝是怎麼來的,他的內心是最清楚的,作為後周的一名武將,原本他應該是要忠心護國的,但是當朝廷政局開始出現動盪的時候,他利用手裡的兵權和機會出手了。

雖然得到了江山,但是趙匡胤心裡是害怕的,他怕那些當初跟著他,擁立他的手下會效仿他,於是他開始了“杯酒釋兵權”。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時,宋太祖把石守信等禁軍高階將領留下喝酒,酒興正濃時,宋太祖突然屏退侍從。他嘆了一口氣,口吐苦衷,說:“我若不是靠你們出力,是到不了這個地位的,為此我從內心裡一直念及你們的功德。然而,當天子太過艱難,還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夜晚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人驚駭地忙問其故,宋太祖繼續說:“這不難知道,我這個皇帝位誰不想要呢?

石守信等人聽了,知道這話中有話,連忙叩頭說:“陛下何出此言,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呢?

宋太祖說:“不然,你們雖然無異心,然而你們部下如果想要富貴,把黃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當皇帝,到時候恐怕也是身不由己了。

這些將領知道已經受到猜疑,弄不好還會引來殺身之禍,一時都驚恐地哭了起來,懇請宋太祖給他們指明一條可生之途。

宋太祖緩緩說道:“人生在世,像白駒過隙那樣短促,所以要得到富貴的人,不過是想多聚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後代免於貧乏而已。你們不如放棄兵權,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為子孫立長遠產業;同時多買些歌姬,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同你們再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樣不是很好嗎?

石守信等人見宋太祖已把話講得很明白,再無迴旋餘地,而且當時宋太祖已牢牢控制著中央禁軍,幾個將領別無他法,只得俯首聽命,表示感謝太祖恩德。

第二天,石守信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令罷去禁軍職務,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 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

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於是禁軍領兵權拆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

以後,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階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後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把張令鐸的女兒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

此番後,宋太祖當年執掌兵權的結義兄弟的禁軍職務全部被解除,且從此再不授人。石守信雖然保留著“侍衛都指揮使”的頭銜,卻已沒有任何實權。

另一方面,宋太祖又派李漢超鎮守關南、馬仁瑀鎮守瀛州、韓令坤鎮守常山、賀惟忠鎮守易州、何繼筠鎮守棣州、郭進鎮守西山、武守琪鎮守晉陽、李謙溥鎮守隰州、李繼勳鎮守昭義、趙贊鎮守延州、姚內斌鎮守慶州、董遵誨鎮守環州、王彥升鎮守原州、馮繼業鎮守靈武,“管榷之利,悉以與之,其貿易則免徵稅。故邊臣皆富於財,以養死士,以募諜者,敵人情狀,山川道路,罔不睹而周知之。故十餘年無西、北之憂也”。

“杯酒釋兵權”是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反映。使用和平手段,不傷及君臣和氣,輕而易舉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權力威脅,成功地防止了武將軍變。

但是任何事情皆有兩面性,“杯酒釋兵權”本身對武將嚴厲防範的性質,直接造成大宋朝內政開始慢慢脫軌,失去尚武之風,越往後期越嚴重,武將地位開始直線下降,在外患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打壓武將更是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讓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使大宋最後亡於經濟,社會制度落後於自己的遊牧民族,讓人不禁唏噓。

總結:作為武將的趙匡胤透過兵變取得了大位,因為地位不正,更害怕下面的武將們效仿自己,於是坐穩位置後,開始執行對武將的削弱,防範,打壓,逐漸成為了一項國策,這項政策也許對宋剛剛建立的時候是有用的,但是後期越來越嚴厲,造成整個國家對武將的輕視與排擠,打壓,脫離實際,最終葬送了大宋朝的江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