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白送十萬支箭?別再被騙了

2021-11-13由 一盞青燭 發表于 歷史

赤壁之戰是《三國演義》中筆墨極其濃重的一個章節,事實上赤壁之戰也的確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一個巔峰寫照,此戰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大勢。諸葛亮就在赤壁大戰前隆重出場了,而作為初出茅廬的諸葛亮來說,草船借箭第一次讓他在孫、曹兩家面前展現了高超的智慧與膽識,借箭的過程扣人心絃,令人拍案叫絕。可當我們從小說的藝術效果中走出來,用現實眼光去考量這件事情,卻發覺疑點重重,這根本就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不信?今天我就幫大家一一指出這些疑點!

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白送十萬支箭?別再被騙了

魯肅調動20只戰船與六百名軍士,周瑜不知道?

其一,

公元208年,周瑜是東吳軍隊的大都督,是對曹作戰一線部隊的總指揮,在赤壁大戰一觸即發之際,軍隊、戰船的任何調動都是極其敏感的,更何況諸葛亮要的是20艘大船與六百名軍士,東吳軍隊前線一共才三萬餘人,所以這樣的大目標的調動與使用,周瑜是絕不可能聽不到一點訊息的。

其二,

周瑜之所以讓諸葛亮立軍令狀在十日內造十萬支箭,就是為了置孔明於死地,哪怕最後赦免他,也足以達到其誅心的目的,所以排除周瑜默許魯肅調船派兵的可能性。

其三,

赤壁大戰之際,魯肅的官職是“贊軍校尉”,低於周瑜、程普中郎將之職,工作性質類似於參謀、政委之職,側重政工、協調,不屬於軍事主官,是否有權力揹著周瑜、程普兩位軍事大佬私調船艦與軍士,而且還那麼多,這是要劃大大問號的。

大霧迷江,曹軍選項很多,為什麼痴迷於“盲射”呢?

其一,

眾所周知,吳軍擅長水戰,曹軍擅長陸戰,平時水戰曹操總是吃虧,今夜大霧迷江,突聞水面擂鼓吶喊,曹操生性多疑,最不可能的選項就是派戰船迎戰,敵情不明怕中埋伏,行啊,那就讓你上岸來吧,我八十三萬擅長陸戰的虎狼之師,還怕你區區幾個東吳水兵?你就算是周瑜率兵傾巢出動,才三萬人,曹操正巴不得在陸地上和你決戰呢。吳軍上岸那不就是送人頭嘛,所以我要是曹操,我就點亮岸上燈火,列陣迎敵,等你上來!

其二,

就算是放箭,曹操也一定會放火箭,既能燒船,也能用射到空中的火光照亮江面敵船的虛實。沒頭沒腦的射箭,我實在想不通曹操是怎麼成為一代軍事家與政治家的。再說,手下的蔡瑁、張允、毛玠等人可都不是草包,那都是水戰經驗豐富的將領,就算曹操看不明白,他們是不會不明白的。

十萬支箭落在船上的草人上,曹軍需要射出多少之箭?

這是一個機率的問題,試想大霧迷江,諸葛亮船隊絕對不敢靠敵岸太近,霧天≠伸手不見五指,它是有可視距離的,遠處的確是茫茫無影,但近處是能看得清楚的,是草人還是真人,是大船還是小船,岸上的曹軍都不是瞎子,視力1。5的比比皆是,所以諸葛亮船隊肯定是讓曹軍看不清的,你不讓曹軍看清你,那曹軍也一定看不清船隊的實際位置,如果連船在哪都不知道,漫無目的的亂射,就是射出十支箭能扎中一支就算不錯了。曹軍是軍事儲備比較富裕,但就算再富裕,一個小股敵人的襲擾就射出近百萬支箭,這種軍事操作絕不可能發生!

十萬支箭的重量,魯肅派的“小船”翻不了?走得動?

小說中,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借用青布為幔,各束草人千餘個,分佈兩邊。”魯肅能私下調動的船在東吳水軍中只能是噸位偏小的那一類,理由前面我也說了,這種小噸位的船再紮上千餘個草人,諸位,一根草、一把草、一捆草我們覺得它很輕,一堆草、一船草、一千個草人是什麼概念呢?還沒被紮上箭,這船的吃水就不淺了,況且還有三十名軍士[思考]。20只船,每隻船至少要被射中5000-6000支箭才能交差十萬支,古代軍用箭支由箭頭(銅或鐵)、箭桿(木頭)、箭羽(羽毛)組成,通常70釐米-100釐米,250-350克左右。就算曹軍射的都是最小規格的,單船增重就得在3000斤左右。小說中還是在射滿一側後調轉180度換個側面繼續接箭,最後船變得平衡了,這波操作真的太神了。這都不算,天明霧散後,諸葛亮讓軍士大聲呼喊:“謝曹丞相贈箭”,這就是赤裸裸地找死!赤壁的江面是很寬廣的,曹操能清楚的聽見,說明船隊離敵岸很近,試想拉著千餘個草人、3噸的箭,30個軍士,諸葛亮船隊這時移動速度比牛車都要慢,這時候曹軍若派一支船隊追擊,諸葛亮和魯肅跑得了?

諸葛亮草船借箭,曹操白送十萬支箭?別再被騙了

so so ,草船借箭不過是羅貫中極度渲染孔明之智的藝術手法,不必當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