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北宋最後的能臣:天性豪俊不拘一格,是治國高手卻也聲名狼藉

2021-11-12由 庭下靈 發表于 歷史

春夢了無痕,桃花笑清風。醉裡客易主,醒時知空談。

北宋王朝到了神宗時期,國家政治與宋初已經大不相同,無論是相信“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的王安石,還是堅信“祖宗之法不可變”的司馬光,其率領的新舊兩黨都在變法中不斷相互攻擊,國家大政輕易更弦,雙方實力此消彼長,直到最後演變為君子小人之爭,國家衰敗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儘管雙方鬥個你死我活,在變法中還是出現了一大批治世能臣,今天要講的這位,個性之強,能力之大,在整個北宋歷史上,也堪稱獨一無二,

他就是章惇。

北宋最後的能臣:天性豪俊不拘一格,是治國高手卻也聲名狼藉

逸事看心性,豪俊不虛言

章惇字子厚,今福建南平人,與傳統的宋朝士大夫不同,章惇的出場頗具傳奇,吟風頌月非他專長,咬文嚼字也不是他的嗜好,相反,他的個性,卻像武俠小說中的俠客,所謂“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俠客的心,文人的表,讓他成為宋朝官場中的一個異類。

1

“惇豪俊,博學善文”

《宋史》中,關於章惇的第一句描述,便是

“惇豪俊,博學善文”,

不過這也沒什麼,宋朝的文人哪個不是文學大家,但是,奇就奇在,章惇雖是進士出身,他的重點,卻是在“豪俊”二字身上,也是這兩個字,成為他後來處理所有事情的準則。

這是一段記錄在正史中的逸事:

與蘇軾遊南山,抵仙遊潭,潭下臨絕壁萬仞,橫木其上,惇揖軾書壁,軾懼不敢書。

惇平步過之,垂索挽樹,攝衣而下,以漆墨濡筆大書石壁曰:「蘇軾、章惇來。」

既還,神彩不動,軾拊其背曰:「君他日必能殺人。」

惇曰:「何也?」

軾曰:「能自判命者,能殺人也。」

惇大笑。

這段堪稱宋朝版的旅行遊記,將蘇軾章惇二人的心理,行為,個性描寫的入目三分,結局更是得出章惇能殺人的結論,這在以後似乎都成為了現實。

北宋最後的能臣:天性豪俊不拘一格,是治國高手卻也聲名狼藉

蘇軾,劇照

與正史相同,在南宋詩人陳鵠的《耆舊續聞》中,還有這樣的故事:

聞報有虎,二人酒狂,勒馬同往觀之。去虎數十步,馬驚不敢前。

子瞻曰:“馬猶如此,著甚來由。”乃轉去。

子厚獨鞭馬向前去曰:“我自有道理。”

既近,取銅沙羅於石上攧響,虎即驚竄。

歸謂子瞻曰:“子定不如我。

如果說上面提到的章惇涉險潑墨是膽大包天,那麼這一段章惇連老虎都不怕,就近乎魔幻小說的色彩了。

不過這兩個故事雖然傳奇,但是它們還是真實的表現出了章惇的個性,因為這在章惇科舉生涯中也有充分體現。

2.兩次考試

章惇一共參加過兩次考試,並不是他第一次沒有考中,而是

“進士登名,恥出侄衡下,委敕而出”。

他的侄子章衡排名靠前,他以為羞恥,因此他參加了下一屆考試,最後

名列第一甲第五名,開封府試第一名。彪悍的人生也許真的不用解釋。

有人說,章惇這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嗎,複習生從來都是壓力山大,何況第一次已經考中進士,升官加薪馬上到手,就為了面子放棄了?

說到這,我們還是要了解一下章惇的家庭環境,章家不是普通人,章惇的祖父章得象在真宗,仁宗朝做到了大理寺評事,同知樞密院事、戶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他的父親章俞也做到了銀青光祿大夫,章家可以說是官宦世家,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自幼應該是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對於考試自然得心應手,而他的侄子章衡比他的年紀實際上還是要大幾歲的,但是即使這樣,章惇還是不能忍受。

3.小結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不一定百分百正確,但是,用在章惇身上,確實是沒錯的,章惇豪俊,膽大,不恥於下的性格讓人心生敬意,卻也讓人生畏,這樣的人做朋友,能玩的來,做敵人,會敗的很慘。

宦海浮沉

章惇出生於1035年,早年在陝西,甘肅做一些小官,後來得到當時已經官居參知政事的歐陽修賞識,準備提拔章惇,但是遭到了知制誥王陶的反對,結果章惇還是做一個縣官。

為官初年的章惇,可能是性格的原因,並不受到重用,相反,關於他的名聲,也並不怎麼好,

直到1069年,遇到王安石,他的命運開始迎來了轉機。

其實開始的時候王安石對章惇是不滿的,因為章惇的名聲並不好,

安石曰:“聞惇極無行。”承之曰: “顧其才可用耳。公誠與語,自當愛之。”安石見惇,惇素辯,又善迎合,安石大喜,恨得之晚。

北宋最後的能臣:天性豪俊不拘一格,是治國高手卻也聲名狼藉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因為章惇名聲不好不願結交他,但是兩人見面後,卻對章惇十分欣賞,這裡給人的感覺十分奇怪,章惇真的是有才無德嗎?其實並不是,這是史書的春秋筆法,因為在《宋史》中,章惇是被寫入奸臣傳中的,所以關於他的描述都是皮裡陽秋。

而正是得到了王安石的賞識,章惇也開始追隨王安石走上了變法的道路,成為堅定不移的支持者和實踐者。

1,經略西南

宋朝的時候,雖然長江以南歸中央管轄,但是很多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還處於自治狀態,這些人一般住在山區,和外界的接觸比較少,因此,宋朝基本承認這些少數民族的自治權利。

但是神宗的時候,湖南長沙以西大致位於今天的新化縣,邵陽市等地一些少數民族受到峒族首領的壓迫,因此想要歸附宋朝。

王安石命章惇為兩湖察訪使,主管招降事務,在招降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遭到反對,因此,章惇恩威並施。

章惇在荊湖北路建立屯田務,

“分道路甚至地裡遠近並附入州縣圖籍。令縣邑城寨,常切開廣,於新城地買官田,及許庶民置田。”

章惇鼓勵外地居民遷入蠻地,並將官田分給他們耕種,與此同時,

“峒丁皆計口給田,多寡闊狹,疆畔井臺,擅鬻者有禁,私易者有罰。”

分給當地少數民族土地,並不允許他們隨意買賣土地,此舉正是保證不發生兼併的現象,保障少數民族脫離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迴歸到農耕經濟上來。

北宋最後的能臣:天性豪俊不拘一格,是治國高手卻也聲名狼藉

另外開設開設博易場,採取

“給牛貸種使開墾,植桑植稻輸緡錢”的

鼓勵政策,這些少數民族與漢族一起開墾荒田,展開貿易,極大的發展了當地的生存狀態。

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對於反抗的蠻族首領,章惇果斷調兵,將下溪的彭師晏,懿州、南江州峒的田氏等盡皆招降。

此舉從熙寧初年,一直到熙寧九年,湖北湖南得到極大開發,章惇設立四府四十州,將宋朝對地方的統治權進一步加強。在治理湖南的同時,章惇還大力發展廣西,在今天的柳州一帶,修通道路,增設州縣,使宋朝將廣西西部也擁有了直接的管轄能力。

2.黨派之爭

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後,新黨以呂惠卿為首繼續變法,但是呂惠卿在朝中早就有小人之名,不斷受到攻擊,章惇在平定兩湖之後,不斷升遷,最後官拜三司使,不過由於新舊兩黨鬥爭不斷,這一時期呂惠卿也被貶謫,章惇也被貶謫到杭州。

元豐三年,即1085年,章惇被神宗重新啟用,擔任參知政事,不過好景不長,就發生了章惇父親私佔農田的事情,章惇因此被彈劾,《宋史》:

惇父冒佔民沈立田,立遮訴惇,惇系之開封。坐二罪,罷知蔡州,又歷陳、定二州。

不過一年之後,章惇又被神宗重新召回,直到1085年,神宗駕崩,章惇以門下侍郎的官職留在開封,並輔佐哲宗繼位。

這一階段正是新舊兩黨水火不容的局面,兩派相互攻擊,因此章惇多次被貶出京,但是又很快被召回,直到宋神宗死後,宋哲宗繼位之初,兩黨的鬥爭到達白熱化的地步之後,章惇的官場之路變得更加離奇曲折。

元祐更化

作為主導改革的宋神宗一死,兩黨鬥爭終於到達白熱化,此時宋哲宗年紀很小,以高太后為首的舊黨開始登上政治舞臺,此時是哲宗元祐年間,在1086~1093年,發生了一些列新黨被打壓的事件,被統稱為“元祐更化”。

元祐更化的起點是司馬光被召回擔任門下侍郎,但是司馬光是保守派,一回到開封,便立即上書否定王安石:

“王安石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

接著全面否定新法:

“舍是取非,興害除利”,“名為愛民,其實病民,名為益國,其實傷國”。

1.車蓋亭詩案

如此之下,新黨開始遭到彈劾,其中新黨首領蔡確第一個受到攻擊,蔡確此時被貶為安州知州,在這裡,蔡確心情鬱悶,於是到當地的車蓋亭遊覽,觸景生情之下寫了10首絕句,其中有詩“

矯矯名臣郝甑山,忠言直節上元間。

有人上書認為這是蔡確以唐朝時期郝處俊以唐高宗傳位武則天的事情,來諷刺當朝的高太后。此案一出,蔡確被貶到嶺南,這就是著名的

“車蓋亭詩案”。

然而“車蓋亭詩案”的影響頗大,它使整個元祐更化的導火索,蔡確、章惇和韓縝斥為“三奸”,而司馬光、範純仁和韓維譽為“三賢”,繼蔡確被貶之後,新黨章惇、韓縝、李清臣,張商英等早已被貶官員加以重貶,在朝新黨李德芻、蒲宗孟等也被降職,同時,文彥博、呂公著、範純仁和呂大防等一批舊黨被重新啟用,王安石新法的條令也宣佈全面廢除。

可以說,車蓋亭詩案的影響不僅是將舊黨一網打盡,更是將已經實行多年的新法全面廢除,因此,它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了“烏臺詩案”。

北宋最後的能臣:天性豪俊不拘一格,是治國高手卻也聲名狼藉

蘇軾先後得罪新舊兩黨,不斷遭到貶謫

2.章惇被貶

章惇在元祐年間,與司馬光等人有過激烈的辯論,當時蔡確被貶,司馬光決定廢除新法,但是章惇對其進行了反駁:

如保甲、保馬一日不罷,有一日害。若役法則熙寧之初遽改免役,後遂有弊。今復為差役,當議論盡善,然後行之,不宜遽改,以貽後悔。

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章惇對新法中的一些是否定的,但是他並不同意全面廢除,而且廢除過快容易產生問題。

但是呂公著說:

「惇所論固有可取,然專意求勝,不顧朝廷大體。」光議既行,暴憤恚爭辨簾前,其語甚悖。

也就是說呂公著同意章惇的話,但是又指責他在辯論中一味求勝,失去了朝廷禮儀。最後:

宣仁後怒,劉摯、蘇轍、王覿、朱光庭、王巖叟、孫升交章擊之,黜知汝州。七八年間,數為言者彈治。

呂公著等人明顯是辯論不過章惇的,只好糾集言官,彈劾章惇,並且在之後的七八年之間,多次進行彈劾,這裡明顯有一個打不過,就群起而攻之的行為,最後,章惇也被貶到嶺南。

出人意料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凡事都有兩面性,這讓我們更加辯證的看待一切問題,章惇被貶嶺南原以為是官場的結束,可是,一個意想不到的人物出現了,他將帶領宋朝走過最後一段輝煌之路,他就是宋哲宗。

宋哲宗是一個天性敏感的孩子,他的一生大都追隨其父神宗的腳步,因此,在高太后去世後,1093年,宋哲宗重新啟用新黨,章惇也由此回到了權力中樞開封城,自此開始了他獨相7年的時間。

1.重啟新法,瘋狂報復

章惇雖是能臣,但絕不是善良之輩。在他獨相後,開始了瘋狂的報復行動。第一條,便是重新啟用新法,但是,章惇並不是一味按照熙寧年間的新法,而是對新法進行了改動,做到除去弊端,完善的地步。

他在1094年,改差役法為僱役法,同時恢復免役法和保甲法,並在1095年,恢復青苗法,並禁止硬攤派,1097年,設立市易法,可以看到,章惇對新法不僅做到有條不紊的恢復,不是盲目急促,並且對其進行更改,可見其能力。

北宋最後的能臣:天性豪俊不拘一格,是治國高手卻也聲名狼藉

司馬光畫像

在恢復新法的同時,章惇不忘報復舊黨,史稱

“協謀朋奸,報復仇怨,小大之臣,無一得免,死者禍及其孥。”

章惇對舊黨可謂毫不手軟,甚至連高太后也不放過,說她:

謂元祐之初,老奸擅國。

最後他甚至要挖開司馬光的墳:

又請發司馬光、呂公著冢,斫其棺。

但此事終究不可,哲宗沒有允許。

2.降服西夏

西夏一直是北宋的巨大威脅,宋朝經過多場大仗也不能解決西夏問題,在元祐時期,舊黨為了穩定邊事,將安疆、葭蘆、浮圖、米脂四寨割讓給西夏,章惇曾強烈反對,甚至大罵司馬光:

惇嘗稱司馬光村夫子,無能為——《續資治通鑑長編》。

在章惇獨相後,宋朝開始斷給西夏的歲賜,以章楶為環慶路經略安撫使,並主動進攻西夏,在1095到1099年之間,大致經過兩次平夏戰役,宋軍取得豐碩戰果,史稱

“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

北宋最後的能臣:天性豪俊不拘一格,是治國高手卻也聲名狼藉

西夏名將損失殆盡,令王皆保,勃羅,仁多洗忠等被宋軍擒獲,在戰略上,西夏天都山,會州等戰略要地被宋朝佔據,至此,

宋夏以沙漠為界,秦州成為內地,幅員一千餘里,首尾相連,共進築城寨五十餘所,無不如意。河東、 鄜延、環慶邊面亦各相通,盡有橫山之地。

宋朝在此戰後,完全掌握了對西夏的主動權。

3.降服吐蕃

在降服西夏之後,宋軍開始進攻吐蕃,重新收復熙和年間佔領的河湟地區,宋朝設定鄯、湟、廓三州。至此,北宋的西北地區得到前所未有的安定局面。

北宋最後的能臣:天性豪俊不拘一格,是治國高手卻也聲名狼藉

4.識人之明

章惇治理國家的一把好手,在識人之上,同樣出色,這其中,最出名的莫過於

“端王輕佻”

這四字箴言。

事情發生於哲宗去世之後,選立新皇,當時哲宗並沒有兒子,因此,要在宗室之中選擇:

哲宗崩,皇太后議所立,

惇厲聲曰:以禮律言之,母弟簡王當立。

皇太后曰:老身無子,諸王皆是神宗庶子。

惇復曰:以長則申王當立。皇太后曰:申王病,不可立。

惇尚欲言,知樞密院事曾布叱之曰:章惇,聽太后處分。

皇太后決策立端王,是為徽宗,遷惇特進,封申國公。

根據禮制,哲宗死後,章惇先後提出簡王,申王當立的觀點,但是都被皇太后反駁,最後,提出立端王,而章惇看到端王之後,立刻就說出了那句名言,“端王輕佻”,端王就是後來的徽宗。而曾布明顯是太后一黨,所以敢於呵斥已是宰相的章惇,章惇雖有識人之明,但是宋哲宗的死,也讓他明白了自己已經失去了靠山,因此,端王也就順理繼位。

宋徽宗不久之後,章惇就再次被貶,終於在1105年,病逝於湖州,時年71歲。

結語

1.章惇並非奸臣

儘管章惇被列入到奸臣列傳中,這讓他聲名狼藉,但是作為一個政治家,我們對其評價還是主要看他做了什麼,因為單純以小人君子的道德層面來評價一個人,本就是有失偏頗的,何況單以忠奸而論,就會陷入二元論。章惇不是奸臣,而是能臣,是一個有能力,有膽魄的政治家。

因為他在位期間,並不只是大力排除異己,而是切實為國家做了很多貢獻,對內整頓經濟,富國強兵,對外,征服西夏,吐蕃。反觀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還停留在遵循祖宗條例的舊觀點上,對外無法抵禦西夏吐蕃的進攻,對內無法提升國力。以現在的觀點來看,這其實是無法與時俱進的表現,不能順應潮流終究會被淘汰。

2.章惇是個懂得“異族”人心理的人

為何章惇執政後,能夠在軍事上有所作為,正是因為他了解“異族”人的心理。

雖然西夏和遼國也學習漢法,但是本質上,還是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的生產方式,決定了他們不能像漢人一樣發展耕地,而是出於半遊牧半農業的社會,如果不能在軍事和心理上勝過他們,單純的防守只能是坐以待斃。

在平夏戰爭之前,宋朝曾歸還了西夏的土地,這一結果並沒有讓西夏人臣服,反而是西夏梁太后再次進犯宋朝,因此議和在宋夏之間並無契約精神。

而平夏戰役之後,梁太后乞求遼國救援,而章惇的反應是

“夏國作過未已,北方使者雖來勸和,也需要討伐,若能服罪聽命,雖北朝不來勸和,亦自當聽許。”,

其結果是遼國並未發兵南下,而是以一杯毒酒,賜死梁太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章惇對於遼國人和西夏人是有著深刻認識的。

北宋最後的能臣:天性豪俊不拘一格,是治國高手卻也聲名狼藉

遼國人講和,不過是虛張聲勢,給西夏人一個面子,西夏人向遼國請援,正是說明自身以無計可施,只有求和一條路可以走。

當時宋朝河東路上奏:遼國人過天澗取水,已經委婉地勸走他們了,而章惇說:“這是邊吏畏縮而已,若過界者,直接斬殺,他們一定不敢來。”從此,也可看出章惇對異族人的瞭解十分深刻。

3.不徇私情

章惇雖然位居宰輔,但是並不以權謀私,這一點讓人敬佩,史稱:

不肯以官爵私所親,四子連登科,

他的兒子都是透過科舉為官,因此,我們知道章惇這個人的私人品德,並不是那種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佞臣。

章惇作為王安石變法的堅定追隨者,一生所為功績顯著,是能臣幹吏,而宋朝士大夫之中,能夠與章惇相提並論者,實在寥寥無幾,至於他睚眥必報的性格,對舊黨人無情的打擊,確實也是讓人詬病,從這一點上,他聲名狼藉也不為過,不過他自己也曾被新黨人貶謫到嶺南,這一點,恐怕也很少人再提起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