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漢朝之強,絕不僅僅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那麼簡單

2021-10-20由 南影小生 發表于 歷史

中國五千年曆史,要說哪個朝代最強,這個誰也不好說,不過,有一點是無可非議的,那就是秦、漢、唐是最強的三個朝代。

秦掃六合而統天下,漢滅匈奴而揚國威,唐徵四方而萬國朝。但這三個朝代裡,要論民族意識最強的,非漢朝莫屬。

一個國家民族之強大,靠的是綜合實力。經濟之強,可以發展,軍事之強,可以培養,政治之強,可以開創。但一個國家的民族意識氣魄之強的形成,可沒那麼簡單。

漢朝大將陳湯有句名言:“明犯我強者,漢雖遠必誅”。這句話一直影響後世至今,為歷朝歷代彰顯國強之標語。當然這句話也體現出當時漢朝之強大。

但其實漢朝之強,絕不僅僅只是這麼簡單,有三個方面更能體現漢朝之強,這種“強”,已經深深地印在每個漢人的身體裡面,與心血相融,與體肉相鑄。

張騫出使西域十三年而未改其志——民族信念之強

漢朝之強,絕不僅僅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那麼簡單

漢武帝繼位後,雖然國家實力很強,但要打擊匈奴,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為了對付匈奴,減輕自己的壓力,打算聯合西域國家大月氏,一起打擊匈奴,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自己的朋友。

大月氏鄰近匈奴,經常受匈奴的欺壓,雖心有仇恨想報仇,但自身實力弱,不敢妄動。漢武帝知明這一點,於是派張騫為漢朝使者出使大月氏,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匈奴。

但張騫這一路上並不是那麼順暢,因為大月氏與漢朝中間還隔著一個匈奴,要去大月氏必須經過匈奴的地界,而此時匈奴和漢朝的關係已經發生變化,隨便一個漢人在匈奴的眼裡都是敵視的狀態,更別說是這一支百餘人的使團隊伍了。

漢朝之強,絕不僅僅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那麼簡單

張騫自然很清楚這一點,也是儘量繞道避開匈奴,但最後還是被匈奴發現,抓了起來,但匈奴人沒有殺他,而是將他扣留了下來,還給他找了個匈奴女子作為妻子,打算讓他留在匈奴,為匈奴效力。

《漢書。張騫傳》:騫以郎應募,使月氏,與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隴西。徑匈奴,匈奴得之,傳詣單于。單于曰:“月氏在吾北,漢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漢肯聽我乎?”留騫十餘歲,予妻,有子,然騫持漢節不失。

這一留,就是十年的時間,十年來,張騫雖然身在匈奴,並心裡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沒有忘記漢朝給他的任務,更沒有忘記漢朝人民對他的信任,心中的信念還在。

所以在匈奴十年裡,張騫已經對匈奴的情況很瞭解,並且從匈奴人那裡得知西域大月氏的情況,後來張騫找到機會,帶著隨從逃離了匈奴,幾番周折,來到大月氏。

在西域幾番奔波遊走了一年多的時間,宣揚了漢朝之來意後,起身回國,沒想到又被匈奴給抓了。在匈奴又被扣留了一年多的時間,最後因為匈奴內部發生混亂,張騫才趁機逃脫,最終回到了漢朝。

《漢書。張騫傳》:留歲餘,還,並南山,欲從羌中歸,復為匈奴所得。留歲餘,單于死,國內亂,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歸漢。

張騫出使十三年,被匈奴扣押了十年,匈奴給其好處,以利誘之,也沒有改變他的志向,屈身匈奴之地,受盡匈奴之辱,也未曾忘記自己的漢使身份。

漢朝之強,絕不僅僅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那麼簡單

十年的時間或許人們早把他忘了,但他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為什麼?因為心中有信念,信念在支撐著他,漢朝人民對他的信念給了他強大的動力。

這種民族信念,已經體現在每一個漢人的身上,這種民族信念之強,沒有什麼能夠將其取滅。

蘇武牧羊十九年而未變其節——民族氣節之強

漢朝之強,絕不僅僅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那麼簡單

漢朝為了改善與匈奴之間的關係,派出使團出使匈奴,以蘇武為使。蘇武也完成了任務,準備回國,恰巧這時匈奴發生內亂,蘇武使團也受到扣留。

匈奴將蘇武關押了起來,打算讓他投降匈奴,又威脅又利誘的,但蘇武不為所動。後來匈奴將他關在地窖之中,此時正值寒冬,大雪紛飛,北方大地,冰天雪地,極度寒冷。

蘇武在地窖裡飢寒交迫,餓了吃衣服上的皮毛,渴了就吃雪,就這樣熬了幾天幾夜,匈奴見他沒死,又把他帶到北海邊上,讓他放羊,還說公羊下崽才後能放他走。

漢朝之強,絕不僅僅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那麼簡單

公羊下崽,簡直荒謬,那是不可能的事,這只是匈奴的藉口,匈奴是不會讓他走了,蘇武呢,沒事,放羊就放羊,每天拿著自已大漢使者的節杖放羊,長年累月,節杖上的氈毛都脫落了。

《漢書。蘇武傳》:天雨雪,武臥齧雪與旃毛並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屮實而食之。杖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

北海地區,荒無人煙,條件惡劣,難以生存,不過還好,匈奴人還時常給蘇武送去一些生活用品,不讓你走,但也不讓你死。

幾年後,匈奴內部又混亂,有部落裡的人偷走了蘇武的牛羊,這下可慘了,牛羊也沒有了,食物也沒有,怎麼生存。後來,投降匈奴的漢人李陵前去遊說蘇武,讓他投降匈奴,但蘇武寧死不屈。

漢朝之強,絕不僅僅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那麼簡單

後來,漢武帝死後,漢昭帝繼位,重新修好與匈奴的關係,蘇武這才被匈奴放了回來。留在匈奴十九年,走時還是壯年,回時已經是須發盡白的老頭。

《漢書。蘇武傳》:武留匈奴凡十九歲,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

蘇武被匈奴扣留了十九年,同時也被折磨了十九年,不屈服於威脅,不受惑於利誘,飽經磨難而不改其節,歷經挫折而不失其操。是個有骨氣的人。

這樣一個有骨氣的人,就只是一個個普普通通的漢朝使者,沒有失去漢人之氣節,沒有失去漢朝之氣節。民族氣節之強,在蘇武身上體現了出來。

耿恭十三將士歸玉門——民族意志之強

漢朝之強,絕不僅僅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那麼簡單

東漢明帝的時候,為了更好的對西域的管轄,在西域重新設立了都護府,派耿恭帶兵駐守。而此時匈奴與西域的車師國發生戰亂,車師國被匈奴擊敗。

匈奴擊敗車師國後,並沒有收手,反而將矛頭指向耿恭的駐守地,此時耿恭只有幾百人的軍隊,而匈奴卻又兩萬人,面對匈奴大軍,耿恭毫無畏懼,拼力抵抗,打退了匈奴。

為了顧全大局,權衡利弊之後,耿恭率部退到易守難攻的疏勒城,構築了營寨,堅守待援。但沒想到的是,車師國與匈奴攪在一塊,共同來攻打疏勒城。

匈奴大軍包圍了城池,耿恭這次是傷亡慘重,糧草已盡。西域一帶本來就是乾旱少雨,加之被包圍,沒水喝,挖井也取不到水,只得喝馬糞水。因為有些鎧甲是用獸皮做的。所以糧食吃完了,就煮鎧甲吃。

漢朝之強,絕不僅僅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那麼簡單

匈奴為了招降耿恭所部,以利益誘之,但耿恭不為所動,還把前來招降的匈奴人給殺了,殺了還不算,還把屍體在城牆上煮了給匈奴看。

《後漢書》:恭於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而飲之……數月,食盡窮困,乃煮鎧弩,食其筋革。恭與士推誠同死生,故皆無二心,而稍稍死亡,餘數十人。單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恭乃誘其使上城,手擊殺之,炙諸城上。

匈奴看到這情況,憤怒至極,又開始攻打疏勒城,耿恭所部可謂是浴血奮戰,堅持到最後。後來,朝廷的救援部隊終於來到,擊退了匈奴,救出了耿恭及其部下。

此時此刻,沒有什麼能夠比這更激動更高興的了,生死最後時刻,自己的救援部隊突然出現,是多麼大的鼓勵。

後來,救兵帶著耿恭殘部後退,但又遭到匈奴的追殺,一路上邊退邊戰,最後安全回到了漢朝邊關。耿恭殘部堅守疏勒城,最後只剩二十六人,回到漢朝時,又只剩下十三人,個個身負重傷。

《後漢書》:明日,遂相隨俱歸。虜兵追之,且戰且行。吏士素飢困,發疏勒時尚有二十六人,隨路死沒,三月至玉門,唯餘十三人。衣屨穿決,形容枯槁

漢朝之強,絕不僅僅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那麼簡單

耿恭帶領幾百人,與幾萬匈奴部隊血戰,最後只剩十三人。面對匈奴,寧願戰至最後一刻,也絕不投降,即使彈盡糧絕,也絕不投降,因為大漢只有戰死的軍人,沒有投降的軍人。

這種堅強的意志,難以想象,這種民族意志之強,難以戰勝。

所以說,漢朝之強,不僅僅是“犯我強漢雖遠必誅”那麼簡單。強的是民族氣節、民族信念、民族意志。

正因為有了這種與血肉相融的氣魄,民族才得以凝聚,漢朝才如此之強。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