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歷經十位皇帝的“不倒翁”

2021-10-19由 唯惟星辰 發表于 歷史

影視劇中經常提到“三朝元老”,說的就是歷經三位皇帝的臣子。但歷史上還有一位歷經十位皇帝的臣子——馮道。在中國歷史上,馮道是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也是一個絕無僅有的異數和奇人。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五代時期宰相。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並先後輔佐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等十位皇帝,還向遼太宗耶律德光稱臣。期間,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病逝,被追封瀛王,諡號文懿。這樣看來,馮道歷仕四朝,侍奉過十位皇帝,皇帝如走馬燈似的輪換,讓人不禁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穩居高位的。

歷經十位皇帝的“不倒翁”

因為侍奉過多的君王,所以眾多文人墨客對他的評價或褒或貶。與馮道同時代的人大都對他讚譽有加。王安石也認為馮道能夠在亂世忍辱負重,乃是接濟天下蒼生的行為,是真正的儒者,謂其“能屈身以安人,如諸佛菩薩行。”而且,馮道去世後葬禮萬人空巷,紙錢飛揚,使道路兩旁樹枝染成灰色,後周世宗為此罷朝三日,以示悼念,並追封其為瀛王。可見馮道在當時有多受推崇。

但後世史學家的看法卻大都與此相反,對他非常不屑。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則痛斥其為“奸臣之尤”。明清時期的王夫之、王鳴盛、趙翼等人也都對馮道之作為表示不同程度的蔑視和批判。被譽之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的范文瀾更是對馮道痛加撻伐,斥之為“奴才中的奴才”。

歷經十位皇帝的“不倒翁”

不過,雖然對馮道的評價大相徑庭,但褒貶雙方對馮道事蹟的記載則基本上是一致的。馮道做過不少好事,對此,就是連稱他為“無廉恥者”的歐陽修也沒有否定。他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還以“穀貴餓農,穀賤傷農”告誡明宗。馮道擔任宰相後,凡是貧窮的、無背景的讀書人和有真才實學、有事業心的人,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顯貴以及品行不正、辦事浮躁的人則被抑制。上述種種事蹟,都表明馮道絕不只是一個玩弄權術的小人。

馮道有著超人的政治智慧。其智慧不僅讓其“獨善其身”,而且使他做到了救世濟民,“兼治天下”。馮道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最頻繁的時期,他一生所事四朝十帝,合計不過三十一年,平均每朝(含契丹)僅六年餘,每帝僅三年餘。最長的唐明宗和晉高祖在位也只有八年。而且這四個朝代都是靠陰謀與武力奪取政權的,契丹則是趁亂入侵的;十帝之中,除了個別皇帝還像個人樣,其餘都劣跡斑斑,暴政累累。面對這樣一些野獸皇帝,自保都是問題,馮道卻都能夠從容應對。

歷經十位皇帝的“不倒翁”

馮道在亂世中能夠及時辯明政治風向,調整政治立場和服務物件。每當政權鼎革之際,馮道從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場,只有到新政權全面控制局面時,他才會站到臺前來幫助新皇帝“穩定”局勢,理順方方面面的頭緒,使新政權儘快進入角色。馮道為官從政的又一秘訣是“滑稽多智,浮沉取容”,從不“逆取”,特別善於“順守”,尤其善於以幽默方式,在談笑之中化解矛盾,並順勢委婉諷諫,引導一個個強盜皇帝為天下百姓做點好事。馮道正是以這種獨特的方式奉獻國家,服務百姓。

實際上從歐陽修到司馬光以至於范文瀾,對馮道的詬病主要集中於其政治道德,特別是其在忠君問題上的表現。在司馬光等所謂正統歷史學家眼裡,忠君,而且不管國君是人是鬼,作為臣屬,都要從一而終,這是大節,違背了這一點,其他方面再好,也是不足稱道的“小善”。這一正統史觀不僅影響到對馮道一類歷史人物的評價,而且至今毒化著國人的思想意識。但他的所作所為卻不是為保身而保身,為做官而做官,自始至終都在關心國家和百姓。而且馮道的表現,大多數人都難做到。例如,孔子生當春秋亂世,雖然周遊列國,以尋找機會施展政治抱負,但最終政治上一事無成,連自己都自嘲是“喪家之犬”,這就是證明。

歷經十位皇帝的“不倒翁”

馮道曾寫過《偶成》一詩,以述其志。全詩大意是說,身處逆境,不要怨天尤人,只要想一想自己以前做過什麼,從而導致了今天的境地,就能夠找到出路。在眼前這個朝代頻繁更替的世界,奪得天下者就是明君,就可以前去事奉他,失去天下的就是倒黴的人,就要勇於離棄他。生當亂世,也絕不放棄自己的道德底線,但不必固執於一端。通往成功之路何止一條!往哪裡走都是一片通塗。只要心存善念,就是虎狼窩裡也能安身立命。正是抱著這樣的信念,馮道才能在關心國家百姓的同時,也保全了自身,成為一個歷經十位皇帝的“不倒翁”臣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