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2021-10-14由 李㭄遠 發表于 歷史

“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認真的做事,嚴肅的做人。”

說這句話的人正是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胡適之先生。

在他波瀾壯闊的人生中,他始終把國家放在首位,他所倡導的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推動了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他嚴於律己,容忍與自由是他始終追求的兩個主旋律。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他是言論自由的主張者,他是民族主義的奠基人,他是二十世紀最舉足輕重的哲學家。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優異的人,仍然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失敗了。

胡適之先生臨死時都不敢相信兒子已經去世的事實,這也成為了他人生最大的憾事!

胡適,字適之,他的學生們習慣稱他為胡先生。

1891年胡適出生於江蘇鹽城,幼年時期他就展現出了驚人的學習能力。在其他孩子牙牙學語只知道傻玩的時候,胡適已經進入了私塾學習文化知識,3歲時便開始讀《水滸傳》等小說。

在他16歲時,他已經可以翻譯英文材料,並且靠著給報紙專欄寫文章的錢已經能夠獨立養活自己。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封建社會男子十六七歲娶妻時很平常的事情,可是胡適的一門心思全部在學業上,根本無心婚姻大事。這可急壞了胡適的母親馮順弟,當時她揹著胡適就與望族江家定下了親事。

當胡適突然收到母親要他回家成親的書信時,訂婚的事情已經過了3年,胡適正在上海因成立新中國公學的事情忙得不可開交,對此事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於是他馬上提筆給母親寫了回信,拒絕了這門親事。

之後胡適便動身前往美國留學,結識他一輩子的恩師約翰杜威。從與江冬秀訂婚一直到後面去美國讀書,胡適都沒有見過這位千金小姐,只是偶爾有書信往來。

“從前書信很慢,車馬很遠……”胡適從來沒有因為訂親結婚的事情對江冬秀說過一句重話,因為他知道,封建社會的背景下,女子是地位低下的,沒有任何發言權的,所以他也不想為難江冬秀。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他只是反覆地在信中對她說,希望她能多讀一些書,起碼寫信寫的字跡娟秀,語言流暢連貫。

但胡適很快就放棄了這種想法,一是他不想給江冬秀太大的壓力,二是他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也未必是一件壞事,所以他再收到江冬秀書信的時候都是鼓勵的態度。

說來也奇怪,在與胡適訂婚的這麼多年裡,江冬秀都沒有選擇過別人,明明連面都沒有見過,可是她就認準了胡適,就踏踏實實的胡適回來娶她,可能她是忍了常人所不能忍,也可能她確確實實被胡適的才華和能力吸引了。

不過好在江冬秀還是等到了胡適,1917年的時候胡適回國,在國立北京大學擔任教授。

擔任教授期間,胡適致力於將文言文逐步發展成白話文,在上課的時候還發生了一件趣事。當時胡適的課堂上有很多受封建思想影響比較嚴重的同學,他們不贊同學習白話文,甚至覺得寫白話文比寫文言文還要複雜。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有一名學生就在胡適上課的時候點明瞭自己的疑惑,胡適笑了笑說道:

“前幾天有一個朋友請我去政府工作,被我拒絕了,你們可以想想我的回信是用白話文方便還是文言文方便。”

在同學們認真寫完答案後,胡適認認真真地看過,大部分都是用文言文寫的,他在當中挑了一個用字最少的,上面寫著:

才疏學淺,恐難勝任,不堪從命。

胡適說這段回覆寫的確實言簡意賅,可還是不如他自己用白話文寫的,學生們都問他是怎麼寫的,他說:

“我只寫了三個字‘幹不了’。”

從那之後,胡適的學生們都老老實實的跟胡適學習白話文,很認可他這位老師。

雖說胡適一直忙於教學工作,可畢竟也26歲了,和江冬秀的婚事也該有個著落,於是胡適順從了母親的遺願,和江冬秀完婚了。

婚後江冬秀為胡適生下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取名胡祖望,有光宗耀祖之意,從名字就能看出來胡適對他給予了多大的期望。

二兒子取名胡思杜,是借鑑了恩師約翰杜威的名字。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然而名字取得再好,也不過就是人的稱呼而已,在孩子教育問題上胡適始終沒有給予他們過多的關愛,甚至獨斷專行,這才為後來的教育悲劇埋下導火索。

孩子出生以後,胡適由於工作繁忙,就把孩子全權交給了江冬秀。

可江冬秀畢竟是封建家庭教育下長大的,一輩子沒讀過書,大字也不識幾個,就這樣把孩子交給她,自己不聞不問,為免太不負責任了。

不過胡適當時確實有些分身乏術,除了學術上的問題要處理,他還有私人的感情要顧及。

胡適在美國留學期間,結識了一位名叫韋蓮司的畫家,兩人無話不談,情投意合。但胡適那時已與江冬秀定親,不好違背母親的意願,又因日後自己是一定要回國的,與韋蓮司沒有未來,不得已放棄了這段感情。

可是回國後,他與韋蓮司並沒有斷了聯絡,韋蓮司成了胡適一輩子的紅顏知己,至死不曾嫁與他人。

除了韋蓮司以外,在胡適的生命中還有一位叫曹誠英的女子,這個女子可了不得,她是中國農學界的第一位女教授。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說起她,還是與胡適有些親戚關係的,在胡適的婚禮上她曾給江冬秀做伴娘。年紀輕輕的她,因為水靈清秀的外貌給胡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起初二人並沒有什麼往來,誰知有一天曹誠英給胡適來信,讓胡適幫忙寫一篇序章,胡適欣然答應,就這樣二人熟絡起來。

曹誠英曾經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因其三年未能“開枝散葉”便與夫家協議離婚。

1923年,胡適來到杭州養病,曹誠英就在胡適身邊陪伴了三個月,就是這段時間讓兩人的感情越來越深厚,後來胡適痊癒返回上海,卻得知曹誠英已有身孕。

胡適當即決定拋妻棄子,與曹誠英在一起。

可是胡適當時在中國文學界已經有很高的成就,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等事情傳出去,想必會對他自己的名聲造成嚴重影響。再加上江冬秀抵死不從,離婚的事情只能作罷。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據說那時胡適的小兒子2歲,大兒子也只有4歲,兩個兒子親耳聽到了父親對母親提出了離婚,也親眼見到了一向溫柔的母親,像個瘋女人一樣,拿著菜刀抵在脖子上跟父親大喊的樣子,這一幕給兩個年幼的孩子心裡蒙上了極大的陰影。

而曹誠英一方不得已墮了胎,從那以後曹誠英考入了東南大學發奮學習,她雖然心裡難過,但她卻沒有怪過胡適,仍然與他保持書信往來。

後來胡適為了彌補自己對曹誠英的虧欠,將其送入了美國康奈大學。

其實胡適個人的感情糾葛事小,可是對兩個孩子的影響事大,他也從來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會因為這件事對他有如此大的恨意和不滿。

胡適用他先進的思想拯救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卻唯獨漏掉了他的兩個兒子。

在胡祖望10歲時,胡適曾去蘇州一帶講學。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胡適對蘇州一下子就產生了好感,後來胡祖望到了上學的年紀,胡適沒有徵求過孩子的意見,直接將他送去了蘇州。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一個10歲的孩子要背井離鄉外出求學,這應該是任何人都不想嘗的苦吧!胡適美其名曰讓孩子提早獨立,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其實更多的他是為了自己方便而已。

那時候的胡適已經家喻戶曉,他哪裡有空去看管孩子呢,再加上妻子又沒有什麼文化,在孩子學習的問題上根本幫不上忙,所以他只能把孩子送出去。

胡適幼年的時候就因年紀輕輕外出求學,而染上惡習,如果不是遇到了貴人相助,他恐怕現在已經淪落成了地痞無賴。可哪怕是這樣,他仍然讓大兒子背井離鄉,絲毫沒有設身處地地去為胡祖望設想。

所以從那時候起,胡祖望的心裡就對胡適埋下了怨懟的種子,再加上胡適出軌拋妻棄子的事情,胡祖望和胡適的心漸行漸遠。

好在成年後胡祖望被送到了美國唸書,暫時不用去思考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可是他的弟弟胡思杜就沒這麼幸運了。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胡思杜成年後就跟母親提出想從政的想法,可是沒念過書的江冬秀根本無法理解兒子,當即就呵斥了他沒出息,偏要學什麼政治。並且江冬秀還給胡適寫了一封簡短的書信,信中寫道:

胡思杜要學政治,去做那勞什子官!

可想而知這件事的結局,胡思杜的理想抱負剛提出就被扼殺在了搖籃裡。

都說父母是孩子興趣最好的老師,可是胡適和江冬秀這樣的做好未免讓人心寒。

胡思杜見從政無望,便和父母提出要去美國留學找哥哥。

可是胡適又猶豫了,當時胡祖望在美國一年的學費就要一千美金左右,胡適要靠在其他地方教書才能勉強把學費湊足。

現在胡思杜也要去美國,胡適頓感經濟壓力有些大,所以遲遲拿不定主意,不過他也不忍心再次拒絕兒子,就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那就是讓小兒子到美國中部去,那裡的學費低一些。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20世紀初的美國中部是完全不能與現在相提並論的,生活水平低下,教育能力不足,沒有幾個孩子是去了那裡還能好好完成的,指望著在美國中部成才那更是痴心妄想。

但他還是將胡思杜送到了美國中部的學校,胡思杜從小本就身體不好,被肺病折磨,去了美國沒有哥哥的照顧,那美國對胡思杜來說就如同人間煉獄一般。

果不其然,胡思杜去了那裡根本無心學業,在美國的八年他換了兩所學校,但最終他還是沒能拿到畢業證,被遣送回國。

細細想一下就能知道,出於什麼原因會致使畢業證被扣,無非就是曠課、不及格、品行不端等等。那麼除了這些以外,胡思杜得做了多麼過分的事才會被遣送回國……

起初胡適聽說這個事情的時候根本不敢相信,這會是他兒子幹出來的事,他不斷地安慰自己才讓這股怒火平息下去。

為了不讓別人在背後說三道四,胡適給小兒子安排了北京大學圖書館管理員的工作。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其實胡適對待兒子的態度,周圍鄰居和朋友都心知肚明,他們一致認為胡適對兒子太過冷淡了,這才是他兒子學無所成的根本原因。

可是胡適從頭到尾都不承認自己是錯的,甚至在有人提起孩子的教育問題時,胡適總能應付過去。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胡思杜被派到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在那裡胡思杜終於學習到了他喜歡的政治,並且表現優異,他也終於有了反抗和控訴父親胡適的權利。

後來就有了那篇

《對我的父親——胡適的批判》

一文,當時社會各界和胡適本人看到那篇報道的時候,無不瞠目結舌。每每被問及此事,胡適總是說:

“寫此文並非兒子本意。”

說來也很好笑,胡氏父子好像都喜歡寫文章來表達自己的內心的不滿。早在胡適的大兒子胡祖望出生時,胡適就曾寫過“我本無意生子,可兒子自己來了,讓我的無後主義再也掛不起招牌。”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胡適的至交好友汪長祿,曾旁敲側擊地提醒過胡適,認為他教育兒子的觀念不正確,不是一個為人父母應該有的樣子。

汪長祿也曾明確要求過胡適,再把“我的父母”幾個字細細斟酌一番,可是胡適都不為所動。

很多人認為,能投胎成胡適的兒子出生,那真是天大的榮耀,出生就有書讀還能出國留學,那更是很多人做夢都不敢想的。可事實上做胡適的兒子並沒有那麼幸福,任何事都是有利有弊的。

1957年,胡思杜成了一名教文史的先生,從小內心脆弱,體弱多病的他直到三十歲也一直沒有結婚,如今卻被無辜當成了“右派”,這讓胡思杜悲憤交加,內心鬱結始終得不到疏解,又無人訴苦。

所以胡思杜在留下一封書信後,上吊自殺了。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然而胡思杜這封書信並不是留給胡適的,也不是留給哥哥胡祖望的,而是留給了遠房親戚胡思孟。因為胡思孟目不識丁,他與胡思杜這等身份往來也不會被牽連。

胡思杜在信中寫道:

“在我心裡,我的親人只有你了。等你聽到訊息趕來時,我可能已經不在人世。我手上有六百多元積蓄,還有一些公債券,全都留給你吧,如果日後孩子上學,算是我給孩子交的學費。另外我的手錶也送給你,留作紀念吧!希望日後生活好起來了,你的孩子能夠好好學習,為社會主義事業做貢獻……”

當胡思孟趕來時,他沒有見到活著的胡思杜,而是看到了滿牆批判胡思杜的大字報和條幅。胡思孟在郊外找了塊空地,把胡思杜埋在了那裡,雖然立了塊小牌匾,但也早就找不到了。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1948年“搶救運動”後,胡適和妻子江冬秀動身來到臺灣。收到小兒子死訊的時候,胡適正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講演,那時候他已經一年沒有與胡思杜聯絡了。

後來“泛亞社”給胡適來電,告知了胡思杜八月自殺身亡的訊息。聽後,胡適整個人呆住了,完全不敢相信兒子已經去世,就像他從不相信自己對孩子的教育有問題。

1962年2月,空中的寒冷氣息還未散去,胡適因心臟驟停與世長辭。

得知此事的社會各界,無不震驚!

在胡適的日記中,有這樣一則遺囑,他把所有的財產分成了三份:

妻子江冬秀一份,大兒子胡祖望一份,小兒子胡思杜一份。

看到這份遺囑,大家都楞住了,明明胡思杜在5年前就去世了,為什麼胡適還要把財產留給他?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難道是胡適病入膏肓了嗎?

其實不是,仔細想想就能知道,這樣做是因為胡適到死的時候都不能相信自己的兒子已經自殺的事實。

從胡適的身上,我們或許能看到一個時代的進步,但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一個時代的悲劇。胡思杜的死亡,或許是對胡適最好的批判和控訴。

為人父母,應該對得起這幾個字,對得起孩子每次叫出口的“父親、母親”,應該給予陪伴的時候儘可能地給予陪伴,應該教育的時候盡全力教育好子女,否則就會像胡適一樣,終其一生都處在在自我安慰和“不敢相信”中。

胡適遺憾:因對子女教育失敗嚥下苦果,臨死仍不信小兒子已經自殺

我想,如若胡適與胡思杜在另一個世界相見,或許胡適會對這個小兒子說一句:

父親錯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