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我們做“演算法”還是做“資料”?

2021-10-12由 福爾摩斯野 發表于 歷史

《未來簡史》中有一個觀點,在未來世界,只有1%的人掌握演算法,而其他99%的人,只能提供資料,一無所用。說到演算法,大家絕大可能想到的是程式設計師,其實不然,早在計算機誕生之前早有類似計算機的東西和程式設計師的出現。

比較出名的就是諸葛亮運輸工具,分為木牛與流馬,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里,群行三十里”。還有唐朝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八音盒、縫紉機也是。其實所謂的編制演算法,就是預先給某個東西透過各種辦法訂一個規律,然後按規律執行。

我們做“演算法”還是做“資料”?

講個很俗的例子,我朋友圈裡有這麼個微商,他每天晚上九點會準時的介紹產品發朋友圈,從17年到現在基本上每天都發700多天建立了一個信用(他是個靠譜的微商)。其實演算法是個極其簡單的東西,但這也是這個時代給我們每個普通人最大的恩惠。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又能力又權力編制自己的演算法,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確定性積累龐大的信用資產。

我們做“演算法”還是做“資料”?

現在回到《時間簡史》,這個時代的人會分成兩種。一種人三分鐘熱度,這個好玩玩一下,那個有趣,也去體驗一下。他們的慾望會被極大的滿足,過得很幸福,但是他們的時間乃至生命也會被別人的演算法分割,一會兒玩玩吃雞、一會兒刷刷抖音、追追劇LOL一天就過去了,對自己一點節制也沒有。他們對世界最大的貢獻就是產出大量的資料被人用在各個行業,大資料、雲計算分析來分析去。這樣的人,會不會真的多到99%? 我不知道。

我們做“演算法”還是做“資料”?

成為自己的演算法工程師,門檻很低,每個人都能做到。當然能一直堅持下來也很難很難,沒有多少人能做得到。這就是未來的公平之處,也是物競天擇。成為別人演算法的資料,還是別人資料的演算法,是我們必須做的選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