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寺裡寺外皆是寺,塵埃塵世均為塵

2021-10-04由 Rewell學苑 發表于 歷史

Rewell學苑

作者 李培焱

寺裡寺外皆是寺,塵埃塵世均為塵

1/

四月一日,一個平常的日子,一個平常的早晨,不平常的情境。在公司號召下,與公司眾人驅車前往青龍山慈雲寺。說是團隊出遊,倒不如像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探春之旅。

圍繞曲折蜿蜒的山路行進大約二十分鐘後到達後寺河水庫,水清涼,山疊嶂,當真是青山環抱綠水間,好一副山水畫。

2/

這並不是目的地,我們是徒步沿河道小路,盤旋而上。既能遊覽一路風光,又能強健體魄,何樂而不為。之後十分鐘的車程到了徒步的地方。大家整理了一下簡單行囊,帶足了水,三五成群,談笑間開始了一天的徒步之旅。

青龍山古稱霍山、天陵山,宋陵修建時期改稱青龍山。此山東西兩個山脊夾一峽谷,峽谷內就是石子河,形成群山峽谷間一水的地勢,自然風光雄奇秀美,四時不同。石子河發源自鞏義東南山區五指嶺北路,全長40。3公里,流域面積94。6平方公里。青龍山後寺河是石子河的一部分。

第二次走這條路了,小時候隨外婆來過,外婆老家就在這大山之中,記憶有些模糊了,具體地方記不得了,只記得外婆的手很暖,牽著我走在這青龍山間,那時河道還有涓涓水流,慈雲寺還未重修開放。在小河道里光著腳丫子淌水,摸魚,現在下面的河道已然看不到水了。聽老人家講那時候稱後寺河叫李河,那裡的水,養育了那一帶的村民,現在也是鞏義市民的大水缸。山間小路難走,鵝卵石遍佈,但大家說說笑笑,倒也不覺得累,路旁榆樹上的榆錢成串,摘一串放進口中,美美地嚼上一嚼,味道還不錯。打打鬧鬧間不知不覺走了一個多小時,終於看到了大壩,離慈雲寺不遠了。沿旁邊陡峭小路上去,一陣清淡的花香順風而至,層層梯田的油菜花錯落有致,青翠欲滴的油菜葉,像綠色的海洋,黃燦燦的油菜花,就像海上的波浪,配上旁邊層層麥浪,綠海金浪,綿延推湧,奔騰起伏著。旁邊那一朵朵,一簇簇紅花點綴,一田田的金黃,那是怎樣飽滿的色彩,煞是好看,引得大家爭相拍照。

寺裡寺外皆是寺,塵埃塵世均為塵

3/

河南府志有說:浮戲北有雙峰高峙,俗呼盤龍雙尖。西北為西青龍,與東青龍異山合體,中有慈雲寺,寺前龍潭北流,為石子河。青龍山是鞏義的脊樑,石子河是青龍山的授帶。再向前漸漸出現民居,農家樂。一人來上一碗正宗的橡子涼粉,驅走一路的疲憊。接著向前是一道鐵索吊橋,下鋪木板,鐵索上條條紅色絲帶飛揚,大家用力搖晃吊橋,又小心翼翼前進,手腳並用,越到中間晃感越劇烈,好在大家都勇敢自信,慢慢通過了這座不停搖晃的吊橋。

過橋後繼續沿石階向上,沒多遠,雄偉的寺廟矗立在眼前,穿過天王殿,終見大雄寶殿。佛殿,在天地間承接天之道,人之味,安撫生靈,飛語蒼天。暖暖的陽光沐浴著整個寺廟。不同於雍和宮的熙熙攘攘,不同於少林寺的過分商業化,渺渺的香火,稀少的遊客,小心翼翼的走著,深怕自己的腳步聲打破了寺廟的寧靜。塵世過於鼎沸,在這祥和之地,不妨停下腳步,傾聽自己的心跳。陽光在牆上投下樹的影子,搖曳著姿態,陽光透過窗戶照進大殿,灑下一片金黃。不遠處走過來一隊僧人口誦佛經不知往何方去了,這是第一次碰見誦經的僧人,不敢高聲語,深怕自己有一絲的怠慢玷汙了這份神聖。後方塔樓,青石板的臺階,人生腳印的底色,拾階而上,遠離塵世,讓靈魂在純淨的天空下呼吸,讓肉身得到些許的安逸。

寺裡寺外皆是寺,塵埃塵世均為塵

4/

出寺廟往左前方行進,得見祖林。祖林根據“青龍山慈雲禪寺五十三峰聖境之圖”碑中所標位置重建,佔地面積40畝,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祖林”主體為塔式建築,主塔高33。6米,是為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而建,塔內擬安放9。9米睡佛,兩座副塔為紀念攝摩騰、竺法蘭之塔,分別安放二祖塑像。三塔建築結構全部為青龍山優質石材,每塊石頭上都刻有佛像,氣勢恢弘,古樸典雅。山水到了這裡,三山環繞,一水中流,鍾靈毓秀,人傑地靈。

寺裡寺外皆是寺,塵埃塵世均為塵

寺裡寺外皆是寺,塵埃塵世均為塵

5/

看過慈雲寺與祖林,已近午時,尋一河邊小店,幾盤特色菜,一碗湯麵,一壺茶水。坐於涼亭下,邊看美景邊品嚐美食。稍事歇息,便踏上返程之旅。依然是徒步往回走,大家興致不減,相談甚歡,從一路見聞談到佛家淵源再到歷史文學。

正所謂寺裡寺外皆是寺,塵埃塵世均為塵。當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瓶頸,不妨把心沉下來,不驕不躁,靜靜思考,換種思路。一如瑞沃人的品質,持續改進,始終如一。

寺裡寺外皆是寺,塵埃塵世均為塵

- From Rewell -

寺裡寺外皆是寺,塵埃塵世均為塵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