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從《童年之謎》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病理性自戀的影響

2021-10-01由 藍曼卿change 發表于 歷史

最近,《以家人之名》大火。

善良的賀子秋讓人心疼,有不少網友感嘆:原生家庭的不幸導致了他的“討好型人格”。

子秋被父母拋棄,寄人籬下,為了生存不得不學會看人臉色辦事, 被李爸收養後,為了留在這個家,他竭盡所能地“討好”李尖尖:

李尖尖闖禍了,他背黑鍋;李尖尖和別人打架,他會拼命保護;即使是長大後,自己開了咖啡廳,老闆依舊不是自己,而是李尖尖。

從《童年之謎》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病理性自戀的影響

在知道李尖尖和凌霄在一起之後,自己依然會主動向李尖尖示好,哪怕心裡有委屈依舊早起為李尖尖做飯。

明明已經長大成人,明明已經有足夠的生存能力,他在對待李尖尖的時候,依舊是謹小慎微,這一切皆是因為他小時候的不安全感導致的,

與其說他是“討好型人格”,不如說是病理性的“自戀人格”。

以色列心理學家羅尼·索蘭所寫的《童年之謎:瞭解兒童內心世界心理學指南》中,提到了自戀可以分為健康自戀和病理自戀。

而病理性自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創傷,它潛伏在身體裡,掌控著我們的行事風格和對生活的態度。

尤其是在孩童時期,影響尤為顯著。

從《童年之謎》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病理性自戀的影響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宿命

李開復說:“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其實,在《以家人之名》中,凌霄也好,齊明月也好,都是被原生家庭摧殘的孩子。

在陳婷的壓制下,凌霄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夜夜無眠,只能靠藥物維持睡眠;而齊明月在媽媽的專制之下,更是在媽媽掌控不到的地方叛逆:放肆喝酒、大聲唱歌,甚至在高考的時候,賭上自己的前途,故意少填一張答題卡……

這和他們的“口欲期的防禦機制”息息相關。

從《童年之謎》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病理性自戀的影響

在《童年之謎》中,羅尼·索蘭提到幼兒在早年的時候,為對抗和調節系統演化而來的毀滅焦慮會產生壓抑和否認的保護機制,隨著時間的增長,正向的情緒防禦機制會轉變成病理性的自戀體系。

比如,幼兒時期孩子沒有力氣不會吸奶,放棄了對母親餵飽她的情緒渴望,這種挫折讓她自我動員了壓抑機制,短暫性的平復這種挫折情緒;然而,當這種情緒不加正確疏導,長大之後,很有可能患上厭食症。

也就是說,剛出生的孩子也有最基本的防禦機制,父母需要做的是對她的防禦機制正確引導,加以規整,形成良好的習慣。如果不好好調理,則會在孩子生理機能上產生影響,在白紙上留下墨跡,即使是用橡皮擦掉,也會有痕跡,也會影響孩子。

從《童年之謎》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病理性自戀的影響

嬰兒會透過母親來認識這個世界,並且會有了最初的愛以及信任。透過母嬰關係,進一步向外擴充,增加了爸爸的角色,那麼就會形成一個最基本的三角關係:父親、母親、孩子。

慢慢地,父親的影響也加入其中,也會影響孩子的生長。

著名的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曾經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一生。”

平靜的情緒體驗,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健康自戀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加強,可以改善關係,改進交流方式。

從《童年之謎》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病理性自戀的影響

成長,是不斷和解的過程

《以家人名義》有句旁白,特別感人:“有血緣的不一定能成為家人,但是互相依靠、用心對待的,一定可以。”

3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妹為何關係如此親密無間呢?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建立了和諧的依賴關係。

孩子與撫養者之間的情感聯結,在心理學中被稱為“依戀(Attachment)”。

嬰兒從一出生,就透過日常的餵養、擁抱、眼神交流、面板接觸等互動方式,與家人建立聯結。從撫養者的迴應中,嬰兒逐漸發現自我,形成獨特的性格,同時也學習如何與撫養者之外的人建立關係。

3兄妹之間,從小由於各種原因湊到一起,他們的深度接觸交流以及互動,產生了深刻的契合,這也使得他們從原生家庭的缺失中得到了彌補。

從《童年之謎》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病理性自戀的影響

前面我們提到,防禦機制本身是為了避免我們受到傷害,只是防禦過當會向病理性發展,那麼我們如果真的出現了病理性的心理障礙之後,該如何做呢?

首先,我們必因父母的過錯愧疚一生。

比如,賀子秋被媽媽拋棄之後,一直耿耿於懷,會想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成了媽媽的累贅。過多的自我究因,會矇蔽了自我,把父母的過錯當成自己的。

誰都無法選擇原生家庭,選擇什麼樣的人做父母。不必因為父母的過錯,懲罰自己一生。

從《童年之謎》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病理性自戀的影響

其次,先照顧好自己的感受,再去關心他人。

先人後己,並不是自私,而是說有獨立的思維和信念,瞭解並滿足自己的真實需求。要清醒地認識到父母不是絕對權威,無法身臨其境地理解你的所有選擇。

你要先成為自己,而後才是其他的社會身份,只有你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除了埋怨原生家庭的傷害,我們也要把這些經歷當作一種資源、一種土壤。這些土壤能為我們栽培出什麼,都值得我們進行探索。

要知道,你可以成為你自己,獨一無二的你。

從《童年之謎》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病理性自戀的影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