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2021-04-15由 岱下曼叟 發表于 歷史

在歐洲旅遊或長住,不難發現,基督教構成了西方文化的重要精神根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基督教與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有著深刻的淵源關係,並且與羅馬文化和日耳曼蠻族文化有著極其複雜的互動交融關係。在中世紀一千多年的時間裡,基督教作為西歐唯一的宗教信仰和絕對的意識形態,深深地滲透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既塑模了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培養了西方人的心理習慣,又衍生出各種觸目驚心的社會罪惡和導致了巨大的精神苦惱。

基督教原屬天啟宗教的一支,而天啟宗教包括世界三大一神宗教——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由於基督教主流教派尊奉耶穌為救世主,致使這個與猶太教存在密切淵源的新教派,不得不在形成之初就與猶太教徹底切割而自稱為基督教。

即便如此,基督教仍與猶太教很多歷史傳承和內載聯絡。約在公元前20世紀,阿拉伯半島東北部的一些遊牧部落跨越幼發拉底河進入迦南(今巴勒斯坦南部)定居,被稱為希伯來人。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亞 伯 拉 罕

根據《聖經》記載,希伯來人的祖先是原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烏爾城附近的一個遊牧部落,可能和當地農業民族發生矛盾,向西遷徙到迦南。後來又遷徙到埃及,成為古埃及的附庸和奴隸民族。約公元前14世紀左右猶太人在民族英雄摩西的率領下逃離埃及,在西奈山與上帝立約,將希伯來人的傳統宗教發展為具有統一信條和禮儀的民族宗教。而後,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公元前10世紀形成部落聯盟並建立統一的以色列聯合王國 ,定都耶路撒冷。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摩 西

公元前586年,巴比倫帝國攻陷耶路撒冷,焚燬聖殿,猶太人成為巴比倫之囚。在數十年流放生活中,他們的信仰集中於追憶和緬懷歷史並反省上帝的誡命和律法。公元前539年,波斯帝國征服巴比倫,猶太人獲釋後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

公元70年,羅馬帝國攻佔耶路撒冷,聖殿再度焚燬,猶太人流散周邊各地,處於羅馬帝國和波斯帝國統治之下。居住在這裡的希伯來人,深受民族壓迫和階級剝削雙重痛苦,在平民和下層勞動者中間,反抗羅馬帝國佔領,嚮往平等友愛樂園的願望在不斷強化。但舊有的猶太教由於它的封閉性,無法團結和帶領羅馬帝國統治下民眾進行有效的抗爭。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耶 穌

就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新的宗教團夥誕生了。新宗教的教義被反映在耶穌·基督所闡明的教義之中。據《新約。聖經》記載,公元1世紀上半葉,以色列人耶穌開始在中東地區傳播天國福音、陸續收授門徒。大約公元28年,耶穌因以猶太人的君王自居,並自稱為神的兒子和彌賽亞(救世主)而被捕。猶太公會裁定認為耶穌及其弟子引導猶太人崇拜偶像,企圖推翻猶太人的信仰,將耶穌開除出猶太人。最後將耶穌轉交羅馬政府,以磔刑的十字架處死。所謂磔刑,就死把囚犯綁在石柱上,用刑鞭猛抽,鞕鞭見血,血肉橫飛,直至鞭死,這是一種十分殘酷的刑法。在現實中,受磔刑而死的囚犯不可能存有生還的任何可能。但耶穌的信徒堅稱,三天後看到耶穌“復活”並“昇天”,藉此在耶路撒冷組織了一個宗教團體——耶路撒冷教會,史稱“猶太教耶穌派”時期。

當時耶路撒冷教會在一個名叫彼得的人領導下,過著禁慾主義、共同財產、修道生活的同時,展開傳教活動,並伺機到遠離耶路撒冷的地方傳教。部分信徒因遭受猶太教主流派別迫害,分別到猶太裔希臘人中傳教,猶太人和外邦人紛紛皈依併成立教會。後因保羅派佔據主流,主流派學術界認為保羅是基度信仰的實際創始人。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保 羅

公元2世紀初,以保羅派為主體,與其他基督徒融為一派自稱為天主教並全面脫離猶太教。初期的基督徒主要是猶太人,但隨著基督徒社團的發展,外邦成員的增加,此時的基督教不僅有了自己的崇拜物件 ——耶穌,也有了自己經典——《新約聖經》和較為系統的宗教理論,以及比較成熟的宗教組織。早期的基督教和猶太教處境差不多,與多神信仰的羅馬帝國信仰格格不入。根據羅馬史學家塔西圖的記述,古羅馬皇帝尼祿故意在羅馬城縱火,然後嫁禍於基督徒。耶穌的得意門徒彼得便是被尼祿用磔刑倒頂在十字架上處死。被公認為基督教傑出神學家的保羅,也是尼祿在位時被羅馬政府處死。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羅馬帝國皇帝尼祿

後來,蓋勒流也採取同樣手段,十五天內在尼科米底亞皇宮製造了兩起火災並誣衊為基督徒所為,迫使當時的皇帝戴克裡先下狠心迫害基督徒。為了煽動民眾的反基督教情緒,古羅馬的一些理論家編造了不少針對基督徒的謠言,諸如基督徒在拜神時要殺死嬰兒並喝其血、吃其肉,還說基督徒狂飲、亂倫等等,所有古羅馬社會的惡行都被強加在基督徒身上。尼祿曾命令將不少基督徒投進競技場中,羅馬權貴們在大笑中看著這些人被猛獸活生生地撕裂咬死。他甚至吩咐人把很多基督徒與乾草捆在一起,製成火把並排列在花園中,然後在入夜時點燃,照亮皇帝的園遊會。羅馬皇帝奧熱流對基督徒的迫害幾乎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殉道者的屍首滿布街頭;那些屍首被肢解、焚燒後餘下的骨灰撒入河中,以免他們所謂的‘神的仇敵’沾汙大地”。公元二百五十年,僭主德修斯發出敕令,命令基督徒必須在選定的反悔日放棄自己的信仰,否則將受到地方總督的審判。身為基督徒的政府官吏或被罰為奴隸,或被沒收家產;最堅定者被處死。公元三百零三年,羅馬皇帝戴克裡先又發出敕令,開始了“羅馬帝國政府發動的最大一場宗教迫害”,眾多教會被摧毀,聖經被收繳,教士被屠殺的暴行屢有發生。這個時期,對女基督徒的迫害更是駭人聽聞。一些史書敘述了發生在公元二百零九年至二百一十年之間的一些事件,“據說那些視死如歸的虔誠的婦女往往被迫受到嚴峻的考驗,要她們決定,在她們看來宗教信仰和自己的貞潔究竟何者為重。奉命並來姦汙她們的淫蕩的青年事先都曾受到法官的莊嚴告誡,要他們對那些不願向維納斯愛神祭壇敬香的瀆神的處女,必須盡最大努力來維護愛神的榮譽”。古羅馬帝國的法律體系非常發達。但完善的法律體制沒有阻止暴虐的統治者對正信的迫害,審判和刑罰卻成為一種堂而皇之的迫害方式。在臭名昭著的西普里安被斬首案中,教父西普里安拒絕放棄信仰和“改過自新”,法庭便認定其“私自糾集犯罪集團”和“敵視羅馬諸神”的罪名成立並判以斬首。羅馬皇帝多米田曾下令大規模搜捕基督徒並將他們處死,就連他表弟一家也不能倖免。羅馬皇帝多米田之所以迫害基督徒,是因為基督徒不肯稱他為神。這位皇帝不甘按照慣例等待死後被追封為神,而在生前即要求百姓以“我們的主、我們的神”稱呼他。戴克裡先為了有效地統一羅馬帝國,要求所有羅馬公民信奉同一信仰,基督徒因此成為他的心頭大患。於是,他便下令摧毀教會,基督徒被迫在背棄信仰或者死亡之間作出選擇。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早期基督徒遭到殘酷迫害

在古羅馬時期,基督徒信守聖潔、仁愛、和平和公義,這在當時看來是一些不切實際的理想。出於仁愛,基督徒拒絕進入競技場觀看戰犯與奴隸肉搏至死,他們將自己的奴隸無條件釋放。不少教父批評羅馬人奢華逸樂的生活方式,引起一些人很大的不滿。基督徒純潔的個人生活與普遍墮落、奢靡的社會氛圍形成一種強烈的對照,使很多人尤其是當權者感到一種很大的威脅。在古羅馬時期,主教坡旅甲被解赴競技場。巡撫說,只要他在眾人面前否認基督,就可得到釋放。坡旅甲說,“八十六年來我一直事奉我的主,他從未虧待我,我怎可羞辱那位拯救我的君主?”巡撫打算燒死坡旅甲 。坡旅甲平靜地說,“你想以火嚇我,那火充其量不過燃燒一小時罷了,你卻忘記了那永不熄滅的地獄的火”。隨後,一群暴民一湧而上,將他活活燒死。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角鬥場人獸相鬥圖

然而,隨著基督教的擴大,其組織成員基本消除了對羅馬政府的惡感甚至服從了羅馬政府的統治,但拒不承認自己是羅馬公民,他們認為自己是“天國”的公民,對羅馬帝國從來沒有歸屬感。

早期基督教會繼承了基督教社團的組織形式,主教制的雛形也逐漸產生,教會逐漸建立起一套領導集團。公元3世紀初,主教權力日益擴大,教會領導集團內部

權力爭奪日趨激烈,這時羅馬政府成為教會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教會與羅馬政府的聯絡開始逐漸緊密。羅馬政府對基督教的政策也逐漸改變,由一味鎮壓改為鎮壓與懷柔並用的政策。

公元2世紀中葉,羅馬政府對基督徒逐漸變為容忍,而教會則表現了對羅馬政府的充分服從,逐漸建立起支援羅馬政府的思想架構,並將其作為基督教的正統教義而載入經典,公元260年,羅馬皇帝加利安努宣佈基督教為合法宗教。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頒佈《米蘭赦令》

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簽署《米蘭赦令》,結束對基督教的迫害。君士坦丁死後,歷任羅馬皇帝都繼承君士坦丁的宗教政策,對基督教採取支援、控制與利用的政策。公元380年,基督教開始成為羅馬帝國的唯一合法宗教,古羅馬盛行了千年的多神教被掃地出門。公元392年,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國教。

一個猶太人,用睡夢中臆想出來的“耶和華”使命,竟然成為後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征服了當時世界最大的超級大國羅馬帝國,並使帝國把自己祖祖輩輩的信仰徹底拋棄。考慮到此前帝國曆任皇帝對基督教的打壓和迫害,這種聞所未聞的位置顛倒,尤其顯得不可思議。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羅馬皇帝的巨大轉變?這是一個長期以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事實證明,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首先是下層民眾基督徒日漸增多的結果。下層基督徒的增多迫使羅馬上層不得不在政策上跟進。而基督教會的組織能力在一個特殊的時期,正好佔領了羅馬帝國忽略的空白處。事實上,羅馬帝國的皇帝並非死心塌地的皈依基督教。君士坦丁大帝之後的幾位回到傳統羅馬宗教信仰的皇帝就是證明,比如叛教者尤里安。如果簡單的說是信仰的力量甚至上帝的力量使羅馬帝國皈依基督教,不是學術的答案。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皇帝君士坦丁雕塑

羅馬帝國是一個由城市國家擴張成的多民族奴隸制的大帝國,社會管理極為複雜。羅馬城本身和其他的羅馬公民,享有很好的社會福利政策,但其他盟友和降服

地區的居民,福利則是一個混沌狀態。由於民族文化不同導致的隔閡,羅馬當局只關注軍事和稅收,具體行政往往由當地人自己負責。這就導致帝國內部大部分地區居民的福利無人管。在這期間,基督教作為一個亞洲猶太人信仰的宗教,初期鮮有人注意。而且他們自己也不想反抗帝國政府,但是他們是以下層,尤其是奴隸階層的呼籲者身份被認知的,上層對此不會有好看法。恰在此時,羅馬候氣候也有變化,農業生產漸漸地捉襟見肘,社會矛盾加深,而且諸多疾病流行。

這時,基督教會的組織性優點顯現出來。帝國政府不管不顧的貧民和奴隸,教會可以提供些幫助。雖然他們能提供的食物其實很有限,但是教會的教義和組織使有限的幫助引起很大反響。尤其是疾病時期,上層對瘟疫的辦法是離開疫區去避難,而基督教會卻聲稱他們能避免瘟疫。當時有關資料記載了教會信眾確實瘟疫較少。其實這很正常,因為教會的特色是有組織,有專人處理屍體、尋找並分配清潔飲用水、催促公共衛生。這樣的環境下發病率當然會低。於是,諸多原因導致這些事情被教會代勞,因此基督教成了一個帶有全國性的慈善組織。

對於各民族的下層而言,他們的福利往往依靠基督教會,這就導致了皇帝及其官僚、軍隊和盟友控制國家,而教會控制社會。長此以往,皇帝做出妥協當然代價最小。其實君士坦丁大帝接受基督教也是在他與馬克森提烏斯爭奪皇位的大背景下做出的決定。君士坦丁大帝的《米蘭赦令》釋出後,他進入羅馬城還是按照傳統去參拜朱庇特神廟。因此說《米蘭赦令》首先是一個政治妥協。除了政治妥協外,君士坦丁個人的思想認知作用不可忽視。它在基督徒長期的思想滲透下,不可能不受其影響。據說在一次戰爭中他發現了基督的啟示而獲得勝利,這在迷信盛行的古羅馬一點也不奇怪。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教

隨著羅馬帝國遷都君士坦丁堡以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羅馬主教(教皇)的權力有了大副提高,成為羅馬政治生活中一支重要力量。公元5世紀,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其原有領土陷入無主狀態,義大利基督教會組織起來,在羅馬主教的治理下,逐漸成為義大利中部地區事實上的世俗統治者。

羅馬教皇成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最高宗教領袖是從羅馬教皇利奧三世透過為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加冕開始的,此舉使羅馬教會極其領地擺脫了臣服於東羅馬皇帝的從屬地位。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

公元753年冬,教皇司提反二世冒著風雪穿越阿爾卑斯山區來到法蘭克王國。國王丕平三世十分尊敬的恭迎了教皇,並象徵性的為其牽馬,這是羅馬教皇第一次在自己的王國外出現。法蘭克的廣大信徒、民眾也對教皇的駕到,表現出發自內心的歡迎,這使教皇感到無比的欣慰。經過一段時間的詳談,丕平與教皇簽訂了一個旨在“互相協助,互相保護”的盟約。司提反二世重新為丕平舉行了加冕典禮,並賜給他的兩個兒子以羅馬貴族的頭銜,教皇宣佈:“禁止任何人從別的家族中選立法蘭克國王,違者將被逐出教門。”丕平則承諾將在未來戰爭中所征服的義大利土地中,劃出拉文納至羅馬的狹長地帶,捐贈給羅馬教會。

公元756年,丕平征服義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將征服的拉文納等二十二個城市獻給了羅馬教會,史稱“丕平獻土”。為了使“丕平獻土”合法化,教皇司提反二世竟然偽造了“君士坦丁贈禮” 的醜聞 ,詭稱300多年前的君士坦丁大帝早已把羅馬城贈送給教皇,丕平只是把屬於教皇的領土還給教皇而已。自此以後,從拉文納到羅馬的大片領土便劃為教皇轄區,教皇國形成。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矮子丕平

公元800年以後,教皇可以干涉世俗事務,透過將皇帝革除教籍的方式插手政務。此外,在羅馬教會所擁有的中義大利地區的土地上,出現了以教皇為君主、以羅馬為首都的“教皇國”,直轄領土面積達4萬平方公里以上。

公元10世紀起,隨著羅馬天主教教皇勢力的不斷擴大,導致了權力鬥爭和腐敗,義大利貴族控制教皇的推選,教皇國的聲望也因一系列醜聞而下降。公元918年,被稱為克呂尼德天主教改革運動興起,強化了教皇的勢力。而天主教教規規定,神職人員不能結婚。飽食終日的教廷神職人員乃至教皇,除了例行的宗教活動和權力鬥爭外,無所事事,只能靠誦經度日,其寂寞程度可想而知。從教皇思齊三世到教皇若望十二世在位的60年期間,教皇與羅馬城貴族婦女通姦成為公開的秘密。幾個羅馬貴族女人透過成為教皇的情婦而掌握了教廷大權,她們的兒子,以及兒子的兒子,都被立為教皇。其中教皇思齊三世與其情婦瑪爾西亞所生的兒子及孫子先後為若望十一世和若望十二世,這段期間被稱為“淫婦政治”時期。在這段時間裡,教會的聲望大為降低,教皇的政令只能在羅馬城周圍的地區施行。

公元1054年,歐洲基督教東西教會終於分道揚鑣。教會分裂肇因於公元4世紀的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並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舉埋下了東西教會分裂的伏筆。公元9世紀,隨著東西教會矛盾的發展,雙方緊張關係越演越烈,公元1054年,羅馬教皇和君士坦丁堡牧首因矛盾不可調和而互相開除對方教籍,標誌著歐洲基督教正式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截至2014年,全球東正教徒近四億;包括普世牧首共融的二億五千萬不同宗派信徒。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正教會多由俄羅斯正教會的莫斯科牧首治理,有信徒一億六千萬人,也是梵蒂岡後的基督徒第二大單一政治及文化族群。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東正教聖索菲亞教堂

15世紀後半葉,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封建主義走向崩潰,作為中世紀封建統治精神支柱的羅馬教廷亦開始衰落。 1517年馬丁·路德提出《九十五條論綱》,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出臺為止的歐洲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新教基礎,同時也瓦解了天主教會所主導的政教體系。

宗教改革的結果,產生了新教。新教亦稱基督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並稱為基督教三大流派。新教包括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脫離羅馬普世大公教會(大公的基督教)而產生的新宗派:路德宗、加爾文宗、安立甘宗,以及隨後又從這些宗派中不斷分化出來的更多宗派。新教又稱“更正教”、“抗羅宗”。中國常以“基督教”一詞單指新教。民間常稱為耶穌教,因對天主教持抗議態度,不承認梵蒂岡教皇地位,故西方稱基督新教為“抗羅宗”或“抗議宗”。最初指1529年在德意志帝國會議中對恢復天主教特權之決議案提出抗議的新教諸侯和城市代表,後衍為新教各教派的共同稱謂。主要分佈在英國、德國、瑞士、北歐五國和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

經過宗教改革和新教分離後,天主教在基督教中仍是第一大流派。17世紀聖彼得大教堂重建後,梵蒂岡成為羅馬教皇進行政治與宗教活動的中心,這裡,也成了世界十幾億天主教教徒的精神中心。

公元1861年義大利王國建立,羅馬教皇的領地受到了威脅。近代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與運動的興起,使羅馬天主教會遭遇空前危機。公元1870年,義大利收復教皇佔據的其它地區並消滅了教皇國,教皇的世俗權力被剝奪,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岡宮內。1929年2月11日,義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同教皇庇護十一世簽訂“拉特朗條約”,承認梵蒂岡為主權國家,其主權屬教宗。

基督教怎樣在歐洲開疆拓土?

教皇庇護十一世

從法理上說,梵蒂岡城國取代了延續11個世紀之久的梵蒂岡教皇國。二戰後,梵蒂岡逐漸強調教會的作用主要在精神方面。強調信教自由。對天主教主要的教義、教規重新加以確認的同時,對教會法規逐步修改並放寬了一些禁令和戒律,但梵蒂岡繼續壟斷世界天主教教會勢力的願望沒有改變。天主教是梵蒂岡賴以生存的基礎,沒有天主教教就沒有梵蒂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