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沭陽風物 | 湯澗黃牌坊與馬屯之戰

2021-09-07由 朐山沭水 發表于 歷史

黃牌坊是沭陽縣湯澗鎮張坦村下轄的一個自然村,位於鎮駐地以西約六里處。按當地村民黃生高(77歲)、黃家菠(55歲)等人所言,該村原有一座石牌坊,為歷史上某位黃氏孝婦所有。建國初期在破四舊運動中,石牌坊被推倒砸碎,並運至官田(今七雄)建了小橋。然而根據縣誌記載,該石牌坊並非是貞節牌坊,而應屬於功德坊的範疇。

沭陽風物 | 湯澗黃牌坊與馬屯之戰

黃牌坊村

清代末年,朝廷為償還高額的戰爭賠款,屢次提高各類苛捐雜費,最終導致了一連串的社會問題。白蓮教、太平天國、幅黨等農民運動層出不窮。咸豐三年(1853),當太平軍路過安徽時,皖北當地一夥被稱作“捻子”的民間武裝力量積極響應,並在極短的時間內便召集了上萬人馬,他們推舉張樂行為捻軍盟主,建立五旗軍制,並制定了《行軍條例》十九條。1857年,張樂行與太平軍陳玉成、李秀成等在霍邱、六安一帶會師後,決定接受太平天國領導。此後捻軍轉戰豫、皖、蘇、魯等省,給各地的社會生產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沭陽風物 | 湯澗黃牌坊與馬屯之戰

從左至右:黃家菠(55歲)、黃生高(77歲)

同治三年(1864),天京失陷後,天平天國將領賴文光與捻軍首領任化邦、張宗禹等會合,在蘇北地區伺機出動,攪擾地方。據民國《重修沭陽縣誌》記載,馬屯,古稱馬屯集,距黃牌坊西北約四里,舊為韓山轄地。咸豐十一年(1861),鄉人顧蟾桂為抵禦土匪,在馬屯周邊修建圩寨。

沭陽風物 | 湯澗黃牌坊與馬屯之戰

原馬屯老街舊址 現已拆遷

同治四年(1865)三月二十七日,捻匪賴文光、任化邦率部由華衝、漢坊、塘溝一路南下,經過馬屯時,文生顧吉率眾抵禦,與貞吉、履吉皆戰死。沭陽知縣龔元鉞為表彰在此役中獻身的三位生員,將此事奏明朝廷,“奉旌卹,專祠建坊”。由此可見,歷史上的黃牌坊本該是為表彰功勳而營建的功德坊,與貞節牌坊無關。

作者:劉陽(連雲港市重點文物保護研究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