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歐洲後花園”巴爾幹,為何成為野蠻、落後、血腥的代名詞?

2021-08-29由 開哥文史 發表于 歷史

20世紀末期,巴爾幹半島各國成形,但在兩百年前,並沒有巴爾幹各國的存在。那時候它也不被稱為巴爾幹,它只是奧斯曼帝國征服了拜占庭帝國的土地。

在18世紀到19世紀,“歐洲的土耳其”是巴爾幹最受歡迎的地理稱呼,到19世紀時,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黑色的國家相繼崛起,歐洲列強則瓜分剩下的部分。1878年到1908年之間,西方的旅人、記者湧入這裡,使得“巴爾幹”這個詞大為流行。

“歐洲後花園”巴爾幹,為何成為野蠻、落後、血腥的代名詞?

最早的“巴爾幹”一詞是用來指稱“古代赫默斯”山脈,但到了一戰後,巴爾幹不只是是個地理概念,這個詞更是充滿了負面的含義,如落後、血腥、野蠻。

被冠於血腥形象的巴爾幹

巴爾幹地區的叛亂和報復整整持續了一個世紀,在1900年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展開炸彈攻擊,1903年塞爾維亞國王被刺殺,以及巴爾幹兩次戰爭期間的大屠殺。因為這樣的歷史形勢,所以歐洲人把這個區域的暴力和流血聯想在一起,巴爾幹成為暴力的代名詞。

1922年希臘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擊敗,當時大概有兩百五難民不得不離開家鄉,但即便這樣,情勢還是沒有改變。雖然後來巴爾幹的人民獨立了,但各國之間為了土地和新仇舊恨,還是繼續相互敵對,衝突不斷。

“歐洲後花園”巴爾幹,為何成為野蠻、落後、血腥的代名詞?

在戰爭更點期間,這個區域每天都在上演這貪汙腐敗、刺殺、綁架等行為。安伯勒寫的《狄米崔厄斯的面具中》中,巴爾幹象徵著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本身的道德敗壞。而英國小說家麗貝卡。韋斯特在遊記《黑羔羊與灰獵鷹》也寫道:

“暴力就是我對巴爾幹所知的一切!我對南部斯拉夫人所知的一切

”。

1912年時,剛打敗奧斯曼軍隊的幾個國家因為領土問題,在第二次巴爾幹戰爭中兵戎相見,尤其是馬其頓、科索沃和黑山這幾個國家。人們見到的場景是,人和牲畜的肉混在一起,村莊到處都是火柱,12歲以上的人都被殺光,那時候的每個人似乎都成為了野獸,沒有人性。

然在1914年6月,婓迪南大公被遇刺身亡,第二次波斯尼亞危機和第三次巴爾幹戰爭成為了歐洲大陸的慘劇。戰爭從未在這片土地上消退,戰爭破壞、暴力衝突、流血事件等等,讓原本的“歐洲後花園”染上了一層又一層的血色。

“歐洲後花園”巴爾幹,為何成為野蠻、落後、血腥的代名詞?

原始落後的地區

在先進的科技進入巴爾幹半島之前,這裡的大陸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數百萬以來,地球的板塊移動,在沿著歐亞兩洲之間地層邊界的地中海擠出一連串山脈。它們由西邊的伊比利亞半島延伸到東邊的東南歐山脈,最終連上小亞細亞和中亞的山系。在它們的北邊,從加萊到烏拉爾山之間,有大片綿延不斷的歐亞低地,那邊的降雨量豐沛,耕地眾多,還有許多可以航行的河流聯絡內陸和海洋。但在南邊的景象卻完全不同,沒有肥沃的良田,土地支離破碎,降雨量極少。

巴爾幹山脈不像盤踞在伊比利亞和義大利半島頸部的山脈,它沒有能防禦外敵的屏障,以至於這個區域門戶大開,極容易受到東、北兩方的攻擊。另一方面,巴爾幹山脈不規則的地形也妨礙人們在山谷中移動,與半島外面的聯絡也更為不便。因此,這種地形也導致此區域經商成本過高,政治統一過程複雜。

“歐洲後花園”巴爾幹,為何成為野蠻、落後、血腥的代名詞?

由於從天上到海上,每個地方都可以感受到山脈的影響,巴爾幹半島無法享受到歐洲大陸性氣候區所享有的充足溼氣。黑山的克拉辛每年平均降雨量為2600毫米,但其東邊的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每年降雨量只有46毫米。

一般來說,巴爾幹山脈以東每年的降雨量至少比西邊少250到5000毫米,甚至有時候平原會一直髮生乾旱。許多人對瓦爾達河谷的印象是,乾燥又多沙的平地,幾英里的原野上看不到任何樹木。在地中海型氣候區,水道會在夏季乾涸,留下滿是岩石的河床和峽谷,這裡丘陵上水源短缺,土地乾枯龜裂,不適合人類居住。在1917年時,黑山境內還因為乾旱導致有人缺水而死的事件發生。

河流一直都是一個區域是否能夠繁榮的關鍵因素,因為水路運輸比陸路運輸容易且成本較低。歷史學家認為歐洲能形成後來的繁華,很大原因是因為海洋和內陸的通行河道造就了“歐洲奇蹟”。

然而,巴爾幹的河流在冬季會形成兇猛的急流,並且有的下切太快不利於航行,有的緩慢蜿蜒,從最近的出海口曲折地流走。重要的河流,如薩瓦河、瓦爾達爾河和阿里亞克門河等,因此在貿易與交通上的用途有比較有限。

在陸路方面,20世紀20年的希臘每1000平方公里只有21。9的鐵路,戰前的舊羅馬尼亞王國只有31。5公里,而法國有97公里,德國為123公里,比利時有370公里。這主要是當時的政治、戰略和地形上的各種因素干擾了鐵路建設,即便鐵路能讓貨物從海岸地區運輸到內陸市場,也無法幫助建立更統一或協調的區域經濟。

“歐洲後花園”巴爾幹,為何成為野蠻、落後、血腥的代名詞?

從19世紀中葉起,巴爾幹半島到處都在進行道路修補。不過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各地總督所作的修復在其調任之後總被中斷。如,19世紀60年代賽瑞斯附近鋪設的一條新公路因為缺少維護,五年後車輛就無法通行。19世紀末成立的薩洛尼卡腳踏車俱樂部甚至無法出行到城外,因為路面實在太壞了。以至於到最後,巴爾幹半島上只能用原始的交通和運輸工具水牛、騾、驢和駱駝代替。

落後的交通和不利於運輸的水陸,以及時常的乾旱等各種因素,導致巴爾幹半島上的商業經濟一直處於低迷階段。

野蠻和暴力

社會不安全一直以來都是這裡的特色,也因此妨礙了經濟發展和市民的生活。1997年夏天,阿爾巴尼亞南部發生暴動後,武裝幫派會攔截希臘編輯的汽車實施搶劫,人們在夜間完全不敢出門,盜賊、搶劫犯四處橫行,即便是警察也是一樣的想法。

陸地上的搶劫和暗殺層出不窮,在海上也是一樣的。海上的商人和遊客們要時刻面臨海盜的威脅,地中海地區的政府對立和動盪,使海盜從15世紀猖獗到19世紀早期。奧斯曼帝國早期也無法保證海陸兩地人民的安全,直到1839年時,海盜才被奧斯曼和希臘聯手消滅。

“歐洲後花園”巴爾幹,為何成為野蠻、落後、血腥的代名詞?

面對那些強大且狡猾的不法之徒和盜賊,政府疲於應付,他們只能透過和對方談判,常授予官職和赦免罪行讓盜賊們停止犯罪。隨著19世紀和20世紀現代化國家的興起,奧斯曼才開始搜捕和追剿這些敢挑戰政府的組織。

1925年,一夥盜賊搶劫了薩摩斯島,殺害了許多市民後並佔據島上的首府幾天,雅典的報紙大力譴責道:“這些盜賊的行為讓整個國家和地區都遭到了羞辱,更是阻礙經濟的發展。國家要徹底的消滅這些暴行的製造者”。

17世紀時,歐洲各地的生活都很艱苦,再加上政治動盪、戰爭不斷,又有瘟疫發生。瘟疫可以摧毀城市一半的人口,而巴爾幹半島又偏偏在近東至西歐的疾病傳播路線上,極容易招來災禍,有些城市幾乎每年都會被瘟疫侵襲一次。

托馬斯。羅爵士曾說:“

疾病猖獗,彷彿要將城市人口趕盡殺絕

。”他估計死亡人數高峰時每天超過千人,總共要接近20萬人。1781年到1783年的幾次瘟疫中,薩洛尼卡一天死亡超過300人,薩拉熱窩則死了1。6萬人。瘟疫導致的結果就是,為了活下去,人們不顧一切的搶劫其他人的食物,包括人肉,從而一次次產生暴力衝突,流血和死亡。

“歐洲後花園”巴爾幹,為何成為野蠻、落後、血腥的代名詞?

巴爾幹半島上的環境、政治、戰爭等等原因,極大的影響了社會的進步,以至於許多農耕和食品製作技術幾乎沒有因為時間的推移而改變。17世紀後期,賽瑞斯的保加利亞農舍,還是在編好的樹枝上覆蓋樹葉而成,這跟1000年前的茅屋沒有任何分別。

19世紀羅馬尼亞農民的小屋更是簡單,他們只是在地上挖個洞,勉強撐起一片屋頂,屋頂上鋪的是很少的稻草,通常還只是草皮。農具如木製的犁和車輪、石杵等都比歐洲其他國家進步的慢的多,人們衡量時間不是用分鐘和小時,而是憑藉太陽的起落和聖徒的紀念日,黑山國家直到1868年還沒有一塊鐘錶。

“歐洲後花園”巴爾幹,為何成為野蠻、落後、血腥的代名詞?

總結

巴爾幹半島在歐洲列強從政治上來說是他們的後花園,但從不是巴爾幹國家的後花園。巴爾幹半島從曾經到20世紀前一直都處在落後、野蠻血腥的歷史中,這片大地上被列強的政治手段控制著,一直在戰火中度過。

從第一次巴爾幹戰爭到第三次巴爾幹戰爭,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巴爾幹半島遭受了太多次戰火的摧殘,以至於在20世紀前這塊土地是如此的落後。人們嘲笑巴爾幹充滿了落後、野蠻和血腥,但卻不願意承認,這一切都是被那些把巴爾幹稱為“歐洲後花園”的人造成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