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許昌故事】許昌的“殺豬衚衕”,你知道在哪嗎?

2021-08-06由 許昌旅遊 發表于 歷史

老街巷、老胡同系列

作為曹魏古城中的一條老街,北大街在歷史上曾是果品集散地,熱鬧非凡。街旁分佈著一條條寬窄不一的衚衕,如汪公祠衚衕、大王衚衕、小王衚衕、菅衚衕等,被統稱為“八大胡同”。

幽深、曲折的衚衕中住著不少居民,他們和城市一起經歷風雨。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人家搬走了,有些堅守至今。今天跟隨文旅君一起走進“八大胡同”中最寬的汪公祠衚衕,聽聽老街坊講述這條衚衕的前塵往事。

01

“八大胡同”中汪公祠衚衕最寬闊

探訪汪公祠衚衕繞不開北大街。北大街與安懷街都是南北走向,路面寬窄一致,而且“無縫銜接”,乍一看就像一條街,很難分清兩者的界線。

有人說文化街以南是安懷街,文化街以北是北大街。有人則不認同這種說法。那麼,北大街和安懷街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呢?

“北大街旁邊有‘八大胡同’,以最南邊的那條衚衕為界線,衚衕南側是安懷街,北側是北大街。”64歲的韓清林自小就生活在汪公祠衚衕,他言之鑿鑿地說。

北大街旁從北向南的“八大胡同”分別是靳家衚衕、北臧衚衕、佟家衚衕、南臧衚衕、汪公祠衚衕、大王衚衕、小王衚衕、菅衚衕。

最南側的菅衚衕道路兩側的門牌果然不同。道路北側的門牌顯示為“北大街”,道路南側的門牌顯示為“安懷街”。菅衚衕與北大街交會處一間門面房上的門牌號碼為“北大街1”,也就是說,自此向北為北大街。

北大街旁的衚衕有寬有窄,有的在衚衕口懸掛了路牌,有的沒有,想分清這些衚衕並不容易,但汪公祠衚衕很好找,因為它最寬,小轎車暢行無阻。

這一點讓居住在汪公祠衚衕的居民頗為自豪。要知道,北大街旁的一些小衚衕僅能容納一輛電動車通行。

汪公祠衚衕的路面平整乾淨,兩旁多為居民自建的房屋。與繁華的大街相比,衚衕裡的時光似乎流逝得慢一些。

夏日的清晨,走進汪公祠衚衕,可以看到幾名老人聚集在衚衕的陰涼處,搖著扇子聊著天兒。

透過老人們的講述,這條衚衕的過往在記者腦海中逐漸清晰起來。

【許昌故事】許昌的“殺豬衚衕”,你知道在哪嗎?

汪公祠衚衕

02

曾叫“殺豬衚衕”,舊時衚衕裡有祠堂

汪公祠衚衕是一條歷史悠久的衚衕。據20世紀90年代出版的《許昌市地名志》記載,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許人仰慕知州汪潛德政,建汪大夫遺愛祠,故名。後來,這個衚衕裡聚集了一些屠戶,被許昌人稱為“殺豬衚衕”。

“我小的時候,衚衕裡已經沒有殺豬的屠戶了,但是有人在自家的院子裡養豬,有一些居民掌握殺豬、賣肉的技術,後來大部分去肉聯廠上班了。”韓清林說。

據1989年出版的《許昌食品志》記載,民國初期,許昌老城內的肉食銷量很少,屠戶只有數家。他們大都是五更宰豬,早晨趕集賣肉。肉架多分佈在衙前街、寇家巷、小十字街。當時俗稱“露水集”,有時一頭豬當天賣不完,因無冷儲裝置,就用布或筐吊到井裡,次日再賣。

收豬的方法是:由經紀人(行戶)隨同到鄉下入戶、趕集、上會,採取傳統的估眼買豬,有的當時不付豬價款,只交定錢,宰後賣了肉再付款。

屠戶大部分沒有資本,多數是拿賣豬戶的錢互相週轉,有的拖欠數天甚至數月才能付清。

1982年,市地名辦在對許昌地名進行普查時,將“殺豬衚衕”更名為汪公祠衚衕。從此,這條衚衕有了新名字。

對於汪公祠衚衕裡的祠堂,韓清林還有一些印象,但祠堂是何時消失的,他已經記不清了。

【許昌故事】許昌的“殺豬衚衕”,你知道在哪嗎?

曹海民家院子裡的百年大槐樹

03

一棵老槐樹見證衚衕變遷

從北大街拐入汪公祠衚衕,路北第一個院子被人們稱為曹家大院。據說這個院子裡有一棵大槐樹,姿態頗為奇特。

71歲的曹海民是曹家大院的主人,他自豪地指著院子中間一棵樹幹傾斜的老樹說,從他記事起,這棵槐樹就生長在這裡,那時候大槐樹的樹幹就已經很粗壯了。

“聽老一輩人講,這棵槐樹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了,是林業部門登記在冊的古樹。”曹海民說。

曹海民家的院子四面都蓋有房子,組成了一個小小的四合院,大槐樹的樹幹猶如蒼龍一般蜿蜒而上,部分樹枝貼著房屋向上生長,在房頂上“探”出頭來。翠綠的樹冠猶如一把傘,遮擋著陽光,把陰涼留給了這個小小的院落。

“夏天我家院子裡很涼快,比外面的溫度要低四五攝氏度。”曹海民說,這都是大槐樹的“功勞”。

這棵大槐樹是國槐,眼下正值花期。站在大槐樹下,不時有淡黃色的槐花隨風飄落,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花香。

仔細觀察這棵大槐樹,可以看到風雨在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樹皮堆起厚厚的褶皺,部分樹幹中空,裡面用水泥填充。樹洞口用塑膠布包裹著,防止雨水進入侵蝕。

“據說汪公祠衚衕以前有一座祠堂,具體位置在哪裡?”對於這個問題,曹海民給予了肯定的答覆。“就在衚衕西口的南側,正對著我家的位置。”他指著自家院落的正南方向說。

據曹海民回憶,他小時候汪公祠衚衕裡大多是低矮的草房、瓦房,道路也是坑窪不平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衚衕裡的很多居民都蓋起了樓房,道路也越來越平整、乾淨。

雖然不少在衚衕里長大的年輕人都遷居到了現代化的小區裡,但在衚衕裡生活了大半輩子的老年人還是更願意守著古老的衚衕,享受悠閒的“慢生活”。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