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又聞故鄉粽子香

2022-06-20由 羊城派 發表于 美食

文/曾錦標

又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吃粽子的時候到了。

當然,端午這一天在我的湖南老家還有諸如賽龍舟、懸艾葉菖蒲、飲雄黃酒、掛張天師與鍾馗像之類的儀式,無一不是自古流傳下來的,雖歷經千年變遷,依然存留至今。但是,這些儀式在端午節未必不可或缺,特別是在城市裡,受制於各種因素,有些竟漸漸式微甚至消失了。

而吃粽子這一傳統習俗,無論何時何地,一直都是神一樣的存在,只有去豐富,從未被改變。

在我的老家,端午節又有大端午與小端午之分。農曆五月初五為小端午,這一天嫁出去的女兒是要回孃家送粽子,並與親人們一起歡度佳節的;農曆五月十五為大端午,一般是母親給已出嫁的女兒送粽子,但這一習俗已慢慢不常見,且也遠沒有小端午隆重熱鬧和受重視。

又聞故鄉粽子香

由此,突然又讓我想起了曾經在書上見到過的一句俗語,“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這對於長期居住在南方的人而言,或許無法理解,因為端午正值仲夏時節,南方已步入炎熱之際,哪裡還可能用得上寒衣?但對於長江中下游地區乃至北方地帶來說,端午前後恰逢梅雨季節,晝夜溫差大,乍暖還寒,故而禦寒的衣物也不會早早收起,是為備不時之需。看來,是寒是暑?粽子應該算是一個重要的標誌物。

毫不誇張地說,吃粽子就是端午節的一個標配。沒有吃上粽子,似乎就意味著沒有過端午節;或者說,就像身體上哪裡缺了某一樣東西,總感覺左右不自在。

以前在老家的時候,曾經數次見過母親包粽子。

包粽子,粽葉、棕樹葉、糯米是必不可少的材料。粽葉在南方很常見,它富含大量對人體有益的葉綠素和多種氨基酸,氣味恬淡清香,聞起來如置身於大自然一般;棕樹葉一般事先焯過水,曬乾後成繩狀,主要用於捆綁粽子;糯米則是粽子的核心食材,直接入口之物,自然無需贅言。

又聞故鄉粽子香

通常大約在端午節兩三天前,母親就要從集市上買些粽葉回來,因為新鮮的粽葉上有毛,必須放置水中浸泡,據說這樣做生脆的葉子會柔軟一點,更方便包粽子。如果馬上要用,那就得在清水中用刷子將粽葉的背反兩面反覆刷洗;如果不急著用,必須一天一換水,否則就會變成黃黑色,併發出難聞的味道;如果沒有用完,粽葉也可以曬乾收藏起來,待到需要的時候,放置水中浸泡一天,即可使用了。

印象中,包粽子往往都是母親的獨角戲,因為家裡人多消耗大,加之還得送親戚和左鄰右舍,每年的這個時候,母親似乎都要包上一整天。母親包的大多是鹼水粽,也就是沒有任何其他食品新增物,純粹的糯米制作而成,也稱白粽。

先將一大盆糯米用水沖洗幾遍(偶爾也要提前浸泡一兩小時),裡面再加點小蘇打(可使糯米粘稠且好吃)。然後搭葉,往往是兩片粽葉搭在一塊,做成圓錐形,將一根筷子插在其中,然後往裡面填充糯米,不停地用筷子攪拌且使勁往裡戳,使之越發緊實,這樣煮熟後才會也有嚼勁。最後抹平、用力壓幾下,包起來、捆好,一個菱角分明、圓鼓鼓的粽子就算大功告成了。

包粽子的時候,母親往往十分專注,很少與他人言語,彷彿一不留神就會打破這種約定俗成的寧靜。那般鄭重其事的神情,似乎在無聲地表達著對傳統節日最樸素的情感和虔誠。以至於多少年後,一到端午節,母親包粽子的情形便會恰到時機地浮現在我的腦海裡,久久不能忘卻。

全部做好後,便在煮粽子的大鍋中放入做好的粽子,加入的水須沒過粽子,大火煮開後約2小時,然後轉小火煮1個小時左右即可。等待粽熟,也是一個很值得懷念的過程,那時候畢竟缺吃少穿,能有粽子吃,那是何等的讓人期待!粽香滿屋之際,也是垂涎欲滴之時。

待到粽子煮熟,我們兄弟幾個便會迫不及待揭開蓋子,也不管燙手,拿出一個猴急猴急地剝開,帶著粽葉淡淡的清香,黃澄澄的粽子顯得飽滿、圓潤,更讓人食慾大開,一口下去,滿口餘香,當是人間至味!如果家境好點,還可蘸上點白糖,咯吱咯吱響,好吃又好玩。那個時候,母親便會一邊瞅著我們狼吞虎嚥的模樣,一邊志得意滿地說:鬼崽崽,莫果樣急囉,多得很呢!

又聞故鄉粽子香

6月13日,荔灣區東漖街道芳和花園社群給居民派粽子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梁喻 湯銘明 攝(圖文無關)

如今,母親已經離開我們10多年了,妻子也已順利地接過了她的衣缽,每當端午節來臨之際,總會包上一些粽子。粽子的種類也已不限於當年,有綠豆的、紅豆的、紅棗的、花生的、蓮子的、叉燒的……,而且形狀不一、花樣百出。

但時至今日,我最喜歡吃的依然是白粽,每當吃上這種粽子,就會讓我更加思念母親,思念故鄉,思念那片魂牽夢繞的泥土的芬芳。(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圖片 | 視覺中國(署名除外)

責編 | 謝哲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