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美食 > 正文

春秋戰國“出生”的煎餅,為何在唐朝才“大爆”,成為“網紅美食”?

2022-03-24由 墨瓏甲 發表于 美食

唐朝被認為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之一。盛唐時期,經濟繁榮,各族人民紛紛進駐,對唐朝俯首稱臣。在飲食文化上唐朝也是五花八門,很多創新的菜品和飲食方式漸漸被研發出來。

公元七八百年的唐朝時,炒這種烹飪方式還沒有被髮明出來,或者說還沒大面積推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烹飪用植物油(主要是麻油)的缺乏,

所以蒸煮成為當時最為主流的烹飪方法

。儘管有米飯,但

唐朝主要是以麵食為主食,

人們更習慣去吃麵食,更加具體地來說,是以餅作為主食來源,各種餅的分類多達幾十種。

春秋戰國“出生”的煎餅,為何在唐朝才“大爆”,成為“網紅美食”?

在唐代筆記小說《因話錄》裡就提到“世重餅啖”。

歷史上的各類史書、小說裡也經常會出現各式各樣的餅,比如蒸餅、煎餅等。唐朝人喜歡吃餅,那時“餅”的概念比現在大,各種各樣的饅頭也叫餅。

一、煎餅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

1、煎餅作為春秋時期戰時的軍糧

餅擁有非常早的起源,春秋時期可能就已經有了這種吃法,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可追蹤至戰國

,但是煎餅的起源文學史料並無記載,傳說春秋時期齊國易牙為軍隊行軍打仗而發明的一種便於隨身攜帶,便於儲存和快速食用的軍糧。

由此可見煎餅的產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戰爭需要所創造,此種說法也較為符合煎餅的特點,但傳說畢竟不是事實。

2、南北朝時漸漸成為主食

南北朝時期,煎餅已有史料可考證,並且在長江以北已分佈普遍,說明煎餅的發明要早於漢代

。到明清時期,煎餅已經成為魯西、南等地區人們的主食。清蒲松齡《煎餅賦》中詳細介紹了當時煎餅的分類、製作方法、製作工具、製作原料等。

春秋戰國“出生”的煎餅,為何在唐朝才“大爆”,成為“網紅美食”?

進入近現代,煎餅作為魯西、南等地區主食沒有較大變化,但煎餅在戰爭中作為軍糧的使命又重新被髮掘。唐代關於煎餅的記載有不少,主要記錄的是重要節日中煎餅的出場。

宋代人不僅吃煎餅,還把煎餅當成了重要的節日時必備的食物,如人日、天穿日、乞巧日,煎餅在這些場合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元代文字中還記載了一種蕎麥煎餅,做法很是不一般。

3、近現代發展地位亦有變化

而煎餅發展到今天,更是五花八門,各種吃法、各種做法數不勝數。

尤其,煎餅現在還走出了國門,被外國人爭相品嚐。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經濟的發展,隨著地域空間被打破,地域文化間相互交融,受饅頭、米飯等主食的衝擊,煎餅在主食界的地位逐漸下降。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成功賦予了煎餅經濟屬性,煎餅成為一種商品出現在人們視野中。

春秋戰國“出生”的煎餅,為何在唐朝才“大爆”,成為“網紅美食”?

二、為什麼煎餅在唐朝時備受喜愛呢?

根據傳世史籍和敦煌文獻,唐代煎餅主要以麥和粟為主要食材來源,烹飪食用油主要以植物油為主,動物油則很少使用,主要的製作器具則是一種稱為“鐺”的三足兩耳平底鍋。

在這個時候煎餅受中西文化碰撞的影響,部分煎餅開始轉變方,向點心、糕點這個方向發展,這是唐代飲食“胡化”現象的具體體現。

此外煎餅還有一種特殊的作用:唐宋時期傳統節日———“人日”的主要食品之一。

1、原料豐富為煎餅的盛行提供了可能

煎餅一般都是用小麥麵粉製作的,過去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古代食用五穀主要是以飯、粥為原材料,而小麥麵粉作為主食的起源較晚,可能秦漢時才較為普及,這些說法雖然過於保守,但從新石器時代已種植稷、粟、黍、稻來看,煎餅所用的原料應為小米等穀物。

唐代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有麥和慄,而這兩種原料正好是製作煎餅的原材料。

唐代蕎麥的種植十分普遍,粟在唐代敦煌地區是一種種植非常廣泛的作物, 是當時人們最重要的主食作物之一。粟即小米,原產於中國北方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重要糧食作物。

春秋戰國“出生”的煎餅,為何在唐朝才“大爆”,成為“網紅美食”?

雖然到了唐代小麥逐漸取代粟成為北方主要農作物,但由於粟耐瘠、耐旱的特性使其在北方糧食生產中仍佔有重要地位,尤其在西北地區,粟的種植面積比例要遠超其他農作物。這為煎餅的製作提供了充裕的原材料。

2、佛教文化的發展促使煎餅成為僧徒喜愛的食物

唐代是中國佛教發展的高峰期,據統計,唐太宗時有佛寺3716所,高宗時4000餘所,玄宗時達到5358所,武宗會昌滅佛之前尚有4600所,這還不算民間大大小小的招提、蘭若,佛教寺院可以稱得上是星羅棋佈。

與此同時,佛教徒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投身其中。

在全社會“崇佛”風潮影響下,自然也就出現了僧俗之間飲食文化交流。煎餅作為世俗食物也深受唐代僧人的喜愛,並且隨著佛教的對外交往,煎餅的吃法處於不斷變化之中。

佛教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不僅帶來佛經也帶來了當地飲食文化風俗,這同時是唐代飲食“胡化”現象的具體表現之一。唐代佛經中出現煎餅沾糖吃和用牛乳烹製煎餅等基本是受古印度飲食文化影響。

春秋戰國“出生”的煎餅,為何在唐朝才“大爆”,成為“網紅美食”?

3、煎餅成為唐朝重要節日、習俗中必備的食物

煎餅不僅是唐代日常餅食,其在節日習俗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唐宋時期民間人日、天穿節攤煎餅其實就是對女媧補天的模擬,用薄而圓的食物象徵性的“補天”。這一習俗在南北朝時期就已出現且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且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

就這樣,煎餅不僅只有作為人們餐桌上的主食這一主要角色,更為重要的是它成為了人們內心期盼美好事物的一種寄託。

煎餅“補天”的這個習俗,在當時的整個黃河流域非常流行。

尤其以山東、山西、河南、甘肅、陝西等部分省份更是倍受追捧。煎餅“補天”的這個習俗具有崇拜和紀念的雙重意義,並且有著其特定的時間和儀式,但各地對其使用卻有所不同。

在甘肅省的河西地區等地,每一年的正月二十當地人稱之為補天日,在這一天人們不得幹那些有破壞性的活計。山西的晉北地區,以往稱正月三十為補天日,在這一天裡,人們攤煎餅、吃煎餅,意為補好天,祈求五穀豐登。

春秋戰國“出生”的煎餅,為何在唐朝才“大爆”,成為“網紅美食”?

三、煎餅在現如今的分類各式各樣

齊魯之邦以煎餅為食者甚多,分類方法五花八門,其中包括按製作流程分類、按選用材料分類、按地域型別分類等,但是煎餅沒有十分官方和細緻的分類方法,當前學術界和民間較為流行的分類方法為地域分類下再進行製作方法用料分類。

1、每個地區的製作方法都有著不同的區別

按地域山東煎餅可分為泰山煎餅、滕州煎餅和沂蒙煎餅。

這些地區煎餅的製作過程之中使用的原料、工具、製作方法等有著明顯的區別。

濰坊境內以南部縣分主要以煎餅為主食。山東臨沂日照棗莊及蘇北這些地方則更愛吃煎餅,並將其作為主食。滕州地區同樣以煎餅為主至少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史料考證中最早可查詢的是元代時期。但是滕州煎餅與沂蒙煎餅、泰山煎餅的做法存在著較大區別。

2、按製作方法分類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攤煎餅,另外一種則是刮煎餅。濰坊、臨沂、棗莊、日照、淄博等地的煎餅製法大部分是攤煎餅。濰坊、沂蒙都屬於屬此種攤的做法,其做法較為普及。

春秋戰國“出生”的煎餅,為何在唐朝才“大爆”,成為“網紅美食”?

而刮煎餅的做法這種地域分佈則較為狹小,主要是魯西、泰安等地。按用料分類則稍微比較複雜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有小米、高粱米、小麥、地瓜乾等農作物。

四、結論

眾所周知,煎餅在北方地區是非常普及的小吃,但全國最愛吃煎餅的地區非山東莫屬

。煎餅稱得上是山東人的標誌性食物。山東不僅有煎餅,還有大蔥。煎餅卷大蔥可是地道的山東口味。

另一方面,山東西部方言把油條(或油餅)泛稱為“果子”,如油炸果、大果子等。

煎餅從古時候的戰時軍糧發展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經歷許許多多歷史變遷與文化交流。全國各地的文化對於煎餅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現在對於煎餅的稱呼,聽到最多的便是“煎餅果子”。

如今的煎餅中不僅可以捲上“果子”,還可以捲上蔬菜、火腿腸、煎雞蛋。

歷史在不斷髮展,文化在不斷髮展,美食也不斷進化中,一個時代在美食的進化的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們想要了解美食的發展就必要去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和文化,這樣才能更好的享受吃美食的樂趣。

參考文獻:

《類說》、《歷代詞話》、《唐摭言》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