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雙十一剁手完畢,為什麼挫敗感還縈繞著我?

2022-11-29由 逗號媽媽說 發表于 母嬰

(微訊號:逗號媽媽說。APPC少兒心理諮詢師,美國正面管教認證家長講師,兒童劇推廣)

昨天十點多,群裡一個媽媽忽然說,對雙十一厭倦了!另外一個媽媽表示,雙十一已經造成了一種心理影響那就是:

不買點什麼就焦慮,買了更加焦慮,因為感覺永遠還有更多的便宜沒有佔到。

其實截止11月10日10點,除了媽媽的護膚品,我的購物車裡什麼都沒有,然而自從媽媽群扔了69個連結之後,我產生了巨大的不安全感和不稱職感,就好像,我不買,就是一個不仁不義不忠不孝的媽媽和女人一樣。。。

雙十一剁手完畢,為什麼挫敗感還縈繞著我?

於是,我又迅速瀏覽了所有媽媽群的推薦,加購了從自己用的面霜眼霜精華面膜眼膜高光,到娃用的溼紙巾幹紙巾內褲襪子(最後發現其實省不了幾個錢)的東西,最後在十一點多的時候,發現馬上要到來的二寶的吸奶器沒有買於是迅速比價了京東天貓下了最後一筆單,但仍然有種,我還有些便宜沒佔到的,挫敗感;於是挪步盒馬鮮生,買了幾瓶氣泡水和一箱桔子。。。

今天早上起來,我卻沒有太多的喜悅和放鬆,總感覺應該還有什麼可以入的沒有入,雙十二是不是要再早點開始準備;這種感覺讓我開始思索,自認為受過教育也讀過心理學、十分理智的女性,

為什麼會在雙十一已經過去之後,仍然懷揣著這種挫敗感來懲罰自己?

在這裡,我不想探討什麼從眾心理,畢竟,我們這些有獨立思考能力、個個可以媲美馬雲(原文 別跟媽媽說什麼領導力,每個媽媽都能PK馬雲)的女性,從眾?不存在的!

我想,我們只是聽從了人類的天性,不加以壓抑而已。

稀缺性衝動

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心理學副教授瑞安·豪威爾(Ryan Howell)認為,

購買的衝動是一種本能,

反過來說,不購買就是違反了人性的本能!在舊石器時代,人們靠狩獵和採集為生,主要任務就是把周圍各種可能有用的東西帶回家,所以看到任何有利於生存的東西:一塊石頭,一些堅果,都會收集起來,即使暫時還用不到,但也要囤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因為人們擔心一旦錯過,可能就再也不會遇到這件東西了。即使現在物質並不匱乏,

但是面對稀缺品的時候,人們與生存有關的焦慮感仍會被喚醒,導致我們想去擁有它們。

雖然不知道哪一天可能會用到這件東西,只是單純的擔心當我們需要時,這件東西卻消失了。

雙十一剁手完畢,為什麼挫敗感還縈繞著我?

當我們看到秒殺、閃購、還有五小時倒計時的標誌,看到比平時節省600塊的標籤、全年僅此一次的折扣,那些限量版,我們人性底層的慾望被激發了,

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們現在不買這個東西,它就會被別人買走、擺在別人的家裡、讓別人感到安全!

而它將永遠在我的世界裡消失,或者這個價格只有一次,再遇到這個機會至少需要再等一年了。

我有個大學同學在東京,特別在雙十一下午向公司請假,和幾個在淘寶有賬號的中國媽媽專心搶購,從辣豆腐乾到裙子到中文繪本,她特別焦慮得跟我說,其他媽媽買了好多,她還什麼都沒放進購物車呢。。。不知道為什麼,這時候我的腦中居然響起了那首:我和我的祖國。。。所以,當這一天過去的第二天,不免有一種,我要再次遇到這些稀缺品就要等一年的空蕩蕩感。。。

損失厭惡

損失厭惡(lossa version)理論其實是被行為經濟學家廣為應用的理論,

指的是人們在面臨失去一件東西時的痛苦,要比得到這件東西所經歷的高興程度要大

。最經常用來解釋的行為就是,股票虧的時候人們傾向於持有,而真的賺了一點就傾向於拋掉。

不打折,買不買無所謂;一旦打折,不買好像就意味著損失,這種感覺會促使我們去買買買,以減少自己的“損失”;所以雙十一就有一種,搶到就是賺到的感覺。別以為我們在買東西,

我們在為這個家賺錢

雙十一剁手完畢,為什麼挫敗感還縈繞著我?

一個朋友,在湊滿減券的時候,發現自己要買的狗糧居然被搶光了!悲痛欲絕,表示只好發奮圖強等雙十二了,而我,本來買不買都可以的一款嬌蘭的復原蜜,在過了零點秒沒之後,讓我忽然覺得失去它是多麼的痛苦,導致我決定在恢復正價之後,還是要擁有它!對它的感情就這樣因為得不到被神奇的翻倍了!

重獲控制感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這種感覺,

在花錢的一瞬間,你就獲得了對生活的控制,這種控制感,給了我們無數的安全感。

就好像《奇葩說》裡面楊超越說的,我就是想買點好的把自己打扮的精緻一點,這讓我感覺在人群中更有自信;

而我們試圖透過節省一點,讓自己的生活感覺過得更加有規劃、有智慧,不正是我們做了生活的主人嗎!

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營銷學助理教授斯科特·裡克(Scott Rick)發現,零售療法(Retail Therapy),也就是人們透過購物來自我調節、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的一種實現自我療愈的方法,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心理治療方法,但是真的有用!

雙十一剁手完畢,為什麼挫敗感還縈繞著我?

對一些人來說,如果他們感到悲傷,購物卻能釋放他們的情緒,使他們快樂。因為這能在他們的生活中恢復一些控制。

雖然我並不知道為什麼這個理論還需要營銷學的教授來提出,因為顯然每個女人都覺得有用,但確實,在我們劃手機比較京東和天貓價格哪個划算、這個眼霜比平時到底便宜了多少、囤一瓶划算還是囤兩瓶減得更多的時候,生活是多麼地盡在掌握、又多麼地遊刃有餘啊!如果娃的叛逆、老公的不解人意、沒完沒了的流感和突如其來的升學搖號,有一件事能好像選擇買什麼不買什麼那麼簡單,人生該有多幸福!所以,當這樣完美的一天過去之後,我們重新陷入了生活的常態:失控感,也是很自然的吧。

在我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一個朋友跟我說,她有挫敗感,主要是因為給娃買了二十五箱尿布,我一開始以為是二十五包,想想也不那麼駭人聽聞;後來她跟我解釋每箱有四包,那麼就是一百包!

朋友,如果你家已經大到可以裝下一百包尿布,那偶爾挫敗一下就挫敗吧!

(你好,我是堅持原創的逗號媽媽,微訊號:逗號媽媽說,APPC少兒心理諮詢師,美國正面管教認證家長講師,兒童劇推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