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當孩子被過於嬌慣的時候

2022-08-04由 昭哥 發表于 母嬰

我覺得在育兒問題上,家長們聚焦於標而失卻於本是個很普遍的現象,相應地引申出我一直強調的一句話:

在這個領域,常識一定比高階理論更高階!

因為但凡親子關係如果出現需要調整的地方,你在行動之前,一定有兩個非常大的前提:

一是你自己清楚的知道該怎麼做;

二是在這件事上孩子知道該怎麼選擇

很遺憾,很多家長就是在其中一項甚至是這兩者都不具備的情況下,簡單地去借鑑“最先進”的育兒理念指導自己的行為,而導致在孩子身上出現一些大家都不願意見到的後果。

我見到一個孩子,家長多次跟我說,孩子吃飯很成問題。

在我看來,這個問題往往原因和應對都很清晰明瞭,以前也寫過文章說過,所以跟家長聊過給出方案之後,並沒有引起我後續太大的關注。

但最近有過一次近距離觀察。

可能是習慣了被祖父母餵飯的原因,一旦讓他自己吃飯,即將上幼兒園的孩子就顯得不情不願,甚至在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的時候,也採取一種一次只吃一粒米的態度,而且別人吃他就不吃,非要所有人吃完,他才開始吃,並且故意把時間拖得很長很長。等到母親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是各種方法都很難奏效了。

孩子眼見得消瘦下去,母親的擔憂清晰可見。

而事實上,我的觀察告訴我。

這個孩子身上的問題絕對不僅僅是吃飯,而是整個行為模式都出現了比較大的偏差。

因為在不好好吃飯背後,這個非常聰明的孩子還顯示出了一些不好的行為模式苗頭:

狀態一:在與別的孩子起很小的爭執的時候,不懂得應對,而是對抗。

孩子間出現爭執對抗本身很正常,但是他如果對抗失敗,會立即放棄活動,縮排殼裡生氣等大人哄他,而不是主動尋求其他解決方法。

很多孩子也會如此,但多數往往在哄好之後,在激勵下會重新投入活動,但這個孩子會基本放棄;

狀態二:過分需要關注,已經強烈到如果周圍大人小孩都很高興時,他開始出現本能式的不開心的苗頭。

起先是臉色,然後是故意製造動靜,如果再不奏效,他還會故意發表負面言論,比如說滿桌大家讚不絕口的菜太難吃了,這個地方太糟糕了之類。這些行為至少要持續到把母親的關注力從集體中拉出來,拉到自己身上才罷休。而如果要讓他完全恢復正常,則需要幾乎所有人都關注他,並且給他足夠長時間的附和才行。

原因很明顯,因為集體的快樂沒有以他為中心;

狀態三:極強的自我中心思維模式,沒有養成考慮其他人感受或需求的習慣,有時表現出一定的自私苗頭。

比如一盤他願意吃的菜端上來了,他會直接佔據,把菜盤當成自己的。在別人提出要分享的時候非常抗拒。問他是否分享,回答是不,如果直接分配,則很不情願,如果指責他錯了,則馬上進入第一種狀態;

狀態四:過於敏感,具有明顯的外控型特徵,幾乎經受不住任何指出其錯誤的評價。

以我的判斷,這個孩子非常聰明,身體的發育也是完全正常的,也就是說這本不該是個如此敏感的孩子。

瞭解下來,孩子的家庭出現過一些變故,導致大人一直生怕他被區別對待,總是過分關注他的感受。這裡不討論大人為什麼會如此擔憂的具體原因,但在我看來,他們遇到的問題其實並不極端,換句話說,天並不沒有塌下來,日子還是一樣的過。

大人不能把自己心理上感受到的一些陰影投射到孩子身上。

孩子是否會因此敏感,其實取決於大人怎麼要求他

現代社會早已不像原來的鄉村有強烈的互相關注衝動。住在城市小區的人有多少還會對別人家的事情非常清楚呢?以我自己為例,我其實根本沒關注過孩子小學六年,她的大部分同學的家庭狀況背景是怎麼樣,因為真沒興趣。

不要低估孩子的承受力,

他本該就那麼正正常常地生長,但你如果天天怕他敏感,聰明的他就會敏感給你看,因為他知道這符合你的預期

。所以真正的情況是,如果你低估了他,他就真的敏感了。

注意,在這裡,我們只是冷靜地觀察現象,而並非道德評價,對孩子而言,他將來的可塑性還很強,其實也不清楚自己行為會導致何種道德後果。所以,如果大人一著急,又上綱上線地批評,是沒有必要的。

孩子的家長其實非常有素質且高學歷,也很有耐心,從不簡單的進行訓斥,但目前看來,其在幫助孩子形成合理的行為模式方面還有所欠缺。這也是個被祖父母過分寵溺的孩子,並且在寵溺的同時,沒有教會他很多與人正常交往的能力。

顯然在這個孩子身上,

正確育兒的兩個前提幾乎都出了問題

:他家庭裡的大人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同時孩子在一些這個年紀本該懂的事情上,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做或者故意不去做。

當孩子被過於嬌慣的時候

以下給出內控式思路的解決方案:

1、收回選擇權

這源於我看到長輩們在孩子還不懂選擇的時候,錯誤的給予了孩子能力之外的選擇權。

比如,要吃飯的時候,我看到家長在問:“你要不要吃飯了?”

天,這有什麼好問的?該吃飯就吃飯啊,你讓他在這個問題上選擇個什麼?對於已經強烈習慣於引起關注的他而言,你猜他是回答“好,我馬上吃”能引起關注,還是回答“不,我不想吃”能引起關注呢?

這不客觀上反而誘導了他的不合作嗎?

直接招呼“來吃飯”、“把這個吃了”就完了。

當他表達“我不想吃”、“這個不好吃”的時候呢?

不要被他繞進去,要拿回話題的主導權,適當減少給他的選擇機會

,二選一,吃這還是吃那?僅此而已。

再不吃怎麼辦?

這頓餓著!下頓之前也別補餐或者補零食,你只能對他錯過了這頓表示遺憾和同情,你甚至可以因為餓陪他一起哭。

記住現在在你的視野內餓他幾頓,總比將來他在你看不見時把自己餓個半死強,他馬上要上幼兒園了啊。

聰明的孩子最會試探大人的底線,而大人底線若退得太多,傷害的其實是孩子自己

。參考內控式親子思維的“紀律原則”、“邊界原則”部分。

2、加強示範

我在示範原則裡說過,真正良好的行為方式,不是敲黑板灌輸出來的,而是大人平時行為做事時,孩子看在眼裡,模仿出來的。

他不願分享,沒關係,你自己多些示範,簡單到一起聚餐時,你熱心的為大家盛飯,你熱心的分配碗筷紙巾,你得讓他看到家長自己是怎麼做的。

然後呢?

讓他成為你的幫手,一起幫忙,直至習慣。

記住,

思想決定行動是以後的事兒,現在需要做的事情,是行動決定習慣,習慣再成為思想

3、不要過於保護

參考邊界原則,上文說過了,他本該就那麼正正常常地生長,但你如果天天怕他敏感,聰明的他就會敏感給你看,因為他知道這符合你的預期。所以真正的情況是,如果你低估了他,他就真的敏感了。

你要做的,是為他的具體的成功加油,為他具體的良好的表現鼓掌,冷靜客觀的指出沒做好的地方,不要附加那麼多的情緒濾鏡,因為這對孩子不僅沒用,還有害。很多東西他本來沒啥感受,是你擔心,他才感受到了。

有時候,大人需要稍微“冷漠”一些。把自己活得精彩,專注做事,就是對孩子最優的教育。

全家太習慣以他為中心,百依百順,那麼他出門後,遇到不以自己為中心的情況時,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這時往往普通的示意又無法引起大人的注意,那怎麼辦?

就做些出格的事吧,不然呢?

他不知道該怎麼辦或者他雖然知道對錯,但依賴式地想回到那個自我中心模式中去。為什麼?因為太舒適了啊。

可惜將來的社會是不會給他這種舒適的。

4、冷靜的使用激勵原則和評價原則

孩子已經有了一些不好習慣的苗頭時,不要急。

冷靜下來,哪怕他剛才做出一些出格的舉動,也沒關係,一件件,一樁樁,把激勵原則和評價原則訓練成家長自己的本能應對方法。

孩子本身非常聰明,一定會迅速改觀。

5、儘快讓孩子進入集體生活

孩子目前的行為模式也體現出比較缺乏和家庭外的人交往的能力,早點讓他去幼兒園吧,再在溫室裡養下去真的會出問題的,雖然我估計幼兒園老師會因此很頭痛了,但受過相關訓練的老師肯定會有很大幫助。

從根本上上說,引起孩子這樣的表現,除卻孩子天生的性格因素之外,很大的原因在於家庭對待這個孩子的態度屬於

“關注”太多,“同理”太少

,幾乎一半的關心都落在了孩子並不需要的地方。

不要你覺得他可能怎麼覺得,那只是你自己的心理投影,大人要做的,是真的去了解一個正常的孩子本該怎麼覺得。

別在讓他變得更敏感的路上一路狂奔下去了。

咱就把他當成個正常的孩子吧,因為他本來就是這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