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2022-07-09由 爸媽精讀 發表于 母嬰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作者:藍希(爸媽精讀作者)

知乎上有一個話題:為什麼孩子長大後不願意和父母溝通?

一位網友一針見血指出了問題所在:因為孩子想和你溝通的時候,你置之不理或者一味地說教,沒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安慰他,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和你溝通了。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面對孩子跟自己溝通交流時,意識不到要專注地傾聽,長久下去,除了會讓孩子不願意再述說之外,對他的內心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曾有機構針對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情況,做了280份問卷調查。

結果發現52%的孩子,處在和父母無話可說的狀態,26%的孩子偶爾和父母說幾句,只有22%的孩子是經常和父母溝通的。

而在對父母的調查中,70%的媽媽都沒有耐心去傾聽孩子。

孩子是否樂意溝通,往往取決於父母。

作為父母,重視傾聽、學會傾聽,這不管是對孩子,還是親子關係,都有著重要意義。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不懂傾聽,是破壞親子關係的導火線

在紀錄片《鏡子》中,有一位高一的學生,家明。

開學兩週他卻還沒有去上學,也不願意跟父母溝通,後來才知道問題的根源在於父母。

家明中考前,父母答應他中考結束就給他去旅遊,結果他們卻沒有兌現承諾。

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從來不信任他、不肯定他。對他提出來的要求,或者想做什麼事,還沒有聽完就直接拒絕了。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他從小喜歡小貓小狗,多次提出要養都沒如願,就算自己買回來也會被父母丟掉。

平時生活所需,也都是父母買好,從來沒有詢問過他的意見,只是要求他努力學習。

不願意傾聽的父母,從來不知道他的內心想法,更不知道他的愛好是什麼,只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由於一直被父母否定、壓抑,漸漸地,他透過上網、逃學來反抗父母,導致親子間的關係變得很是糟糕。

家明並不是一開始就不願意和父母溝通,而是多次溝通無果,才讓他再也不願意將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

可他內心深處,卻是渴望父母能夠傾聽他的心聲,理解他想法的。

孩子和父母溝通交流,為的就是引起父母的關注,關注他所說的這件事、關注這件事對他的影響,或者是關注他當下的心情。

如果父母不懂傾聽,或者是不願意傾聽,在孩子看來,是父母不關注自己,不愛自己的表現,不僅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還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

孩子缺乏安全感,就會想透過一些方式引起父母的關注,而父母又沒有耐心傾聽理解孩子,於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就會無休止地陷入惡性迴圈當中,越來越糟糕。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傾聽,是通往孩子內心的鑰匙

寫作老師貓姐,曾分享過她和孩子之間的一件事。

某天晚上,她帶孩子去坐商場門口的遊樂車。

遊樂車每排是兩個位置,她孩子高興地爬上車,坐在右邊座位上,這時來了一位小妹妹,想坐在孩子的左邊位置。

當小妹妹往位置上坐時,孩子迅速伸手打了小妹妹一下,貓姐出於本能呵斥了孩子。

孩子被呵斥後縮回了手,委屈地癟著嘴巴,眼淚在眼眶中打轉。

於是,貓姐想到他最近在表達方面的阻礙,轉變了態度,輕聲問他:為什麼要打人呢?

沒想到孩子拍拍左邊的位置說:這裡媽媽坐。

原來每次坐遊樂車,貓姐都習慣坐孩子的左邊,所以在孩子心裡,這個位置是屬於媽媽的,別人是不能坐的。

幸好貓姐轉變了想法,去傾聽孩子的心聲,才沒有誤會孩子的行為。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傾聽真的很重要,它會讓父母更深層瞭解事情背後的原因,從而不會誤會了孩子,讓孩子心靈受到傷害。

心理學研究發現:父母認真傾聽,會讓孩子意識到自身價值的存在,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是重要的、是值得被尊重、被愛的,這會讓他更加地懂得自尊自愛,同時更加願意表達自己。

孩子願意表達,父母才有機會了解他,才能知道他內心的真正想法,才能更好地相處。

重要的是,當父母願意傾聽孩子時,孩子也會更加願意聽父母的話,並尊重父母。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是相互的,父母對孩子用心,孩子自然也對父母走心。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傾聽,需要講究方法

心理學家李玫瑾說:家長不瞭解孩子的心理,那麼你的努力將成為泡影。

作為父母,懂得傾聽很重要。因為懂得傾聽,才能更瞭解孩子,對症下藥教育好孩子。

但是傾聽,也需要掌握好方法,才能做到有效傾聽。

1、傾聽時要專注

在《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中說:

“真正的傾聽不論時間多麼短暫都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首先,它需要傾聽者做到全神貫注。

你不可能一邊傾聽別人說話,一邊去忙活別的事情。

父母應該把事放到一邊,真正全心關注孩子說的內容。不願意把手上的事放一邊,就意味著你不願意真正傾聽。”

在聽孩子述說時,專注很重要。當孩子在認真地跟你說某件事,不妨放下手機,停下手上的事情,認真地聽孩子說。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同時在恰當的時候做出迴應“是的”,“對”,“原來如此”等,或者點頭微笑,讓孩子知道你是真的在聽他說話。

平時孩子在跟我說他幼兒園的趣事時,我都會認真地聽他說,時不時做出迴應,直到他講完。

所以,孩子會經常跟我分享他的事情,也能勇敢地表達他的想法。

孩子是否願意表達,往往取決於父母傾聽時是否專注。

有一句佛教格言是這樣要求傾聽者的:不要急著做什麼,站在那裡。

2、傾聽不做反駁

一位媽媽買回兩根玉米,讓孩子分一根給奶奶吃,結果孩子說她要先把兩根都嘗一下。

這位媽媽聽後生氣地訓斥孩子:“你怎麼能這樣做呢?這是自私的行為,趕緊拿一根給奶奶。”

沒想到孩子哭著說:“奶奶牙齒不好,我想挑一根軟的給奶奶。”

法國教育學家帕梅拉·德魯克曼說:

“即使孩子有不對的地方,父母也有責任傾聽並且領會他們的動機。孩子有不同尋常反應時,背後一定是有原因的。”

在聽孩子講述某件事或者說某個要求時,即使這件事在我們看來是錯的,也不要急著下定論,去反駁、教育孩子,可以先聽他說完,很多時候都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3、傾聽不做表達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說過:“為了傾聽他人,我們需要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斷,全心全意地體會對方。”

盧森堡博士的女兒某次照鏡子時說:“我醜得像一隻豬。”

於是盧森堡博士就安慰道:“你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孩!”然而女兒卻一臉不高興地摔門而去。

這時盧森堡博士意識到安慰顯然是不合時宜的,或者更應該留意她的感受,問一句:“你對你今天的形象很失望嗎?”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作為父母,在聽的過程中有時候並不需要說話,更不用表達自己的想法。

因為有時候孩子在表達某件事或者某個觀點時,他需要的並不是父母對這件事的評價,或者提出建議,而是要父母瞭解他的處境或者體會他內心的感受。

這時候的父母若是對他進行安慰或者建議,只會讓他感覺到不舒服。

孩子長大後不願和父母溝通?70%的媽媽都沒耐心去傾聽

心理治療師斯科特·派克指出:真正的傾聽者是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真正愛孩子,就需要給予孩子關注,認真傾聽。傾聽可以幫助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更好地與他相處。

特別是對於較大的孩子來說,傾聽比講道理更加有用。所以,不妨和孩子互換角色,讓孩子成為講述者,我們成為他的聽眾。

當父母成為了聽眾,孩子成為了主角,他才能源源不斷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父母才能知道孩子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

在這樣的前提下,父母給予孩子的,才是他真正需要的,才不會導致矛盾的發生。

點個贊,

好的親子關係是聽出來的,而不是說出來的。作為父母,懂得聽比會說更重要。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