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手機在手,孩子很難“獨善其身”!如何讓青少年遠離網癮?

2022-05-30由 人民日報社民生週刊 發表于 母嬰

你的孩子經常玩手機嗎?

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人數達9。89億,其中學生佔比最多,達21%。網際網路成為學生獲取資訊、學習知識、互動交往、休閒娛樂的重要平臺,與此同時,青少年沉迷網癮的現象屢見不鮮,網癮正成為一些辨別力、自控力有限的青少年的“成長煩惱”,據瞭解,在我國城市青少年中有14。1%存在各類心理問題,這其中又以網路成癮問題最為嚴重。

在網際網路技術迅猛發展、移動終端產品觸手可及的當下,我們該如何讓青少年遠離網癮?如何預防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發生?

“家裡就這麼一個寶”,

家是孩子的第一講堂,

好的榜樣很重要。

遼寧瀋陽的白先生和愛人平時工作很忙,對於10歲的兒子疏於管護。這個年齡的孩子正是心智成長的關鍵階段,父母的陪伴尤為重要。

因為忙於工作,白先生夫妻二人就把孩子委託給父母照看,在白先生看來,長輩帶孩子有些溺愛,“家裡就只有這麼一個寶,捨不得打罵,慢慢地就嬌慣了一些壞脾氣。比如孩子說寫作業需要用手機,爺爺奶奶不擋著;孩子說預習功課需要用手機,爺爺奶奶也不擋著,他們也分不清孩子究竟是在學習還是在玩遊戲、刷影片。”白先生坦言,一部手機在手,孩子很難“獨善其身”。

白先生說,有一段時間孩子學習不在狀態,在班級的表現也很不理想,老師與家長之間也多次溝透過,找不到具體原因,打算再觀察觀察。那段時間,白先生的妻子休假在家,可以花心思在孩子的教育上,“妻子發現,孩子的奶奶經常刷短影片,有時候孩子正在做作業,奶奶在客廳饒有興致地品評一個短影片,時不時還樂出聲來。孩子在房間裡聽到就會湊過來一探究竟,畢竟短影片裡的內容要比課本的知識有趣得多。”白先生說。

不僅如此,白先生還發現,孩子的爺爺在手機裡下載了好幾個遊戲,也給孩子做了一個不好的“榜樣”,“也不知道誰幫著下載的。不過我看了,多數都是益智類的。”白先生說,孩子寫完作業就看爺爺奶奶玩遊戲、刷影片,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影響。

起初,白先生聽孩子的爺爺奶奶說,為了怕耽誤孩子學習,老人曾試著強硬地搶奪手機、平板這些網路裝置,不過卻適得其反,越是不讓玩,孩子的好奇心越是強烈,以至於以“複習功課”“查閱資料”為名行打遊戲之實。祖孫之間還有過幾次言語的衝突,孩子越來越叛逆,性格也越來越怪僻。“尤其是我和妻子不在身邊,這個孩子性格上也變得內向,不愛說話。”白先生說,父母后來不敢玩手機了,直接換回了多年以前的老年機,說自己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壞榜樣”,還有些自責。

虛擬網路世界≠避風港

迴歸家庭,

不讓手機成為“電子保姆”。

陝西西安的段女士最近有點煩,因為孩子學習總是不在狀態,“前年我和丈夫感情上出現了危機,那段時間也是我事業的低谷期,8歲的孩子就由保姆來帶,因為孩子已經上小學了,保姆平時也就負責洗洗衣服、做做飯、打掃一下衛生,下午再接一下孩子放學回家。” 段女士說,孩子一直很乖,對別人都是很有禮貌,話雖然不多,但招人喜歡。

段女士記得,有一段時間,孩子經常用手機上的“答題軟體”,為了防止孩子開小差,利用學習空閒時間玩遊戲,段女士就叮囑保姆平時多盯著小孩,發現孩子有玩遊戲或者弄一些學習以外的事情就及時報告,保姆滿口答應。段女士覺得,孩子一直很聽話,強調的事情一般都仔細遵守,很少能幹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來,這一點她還是比較放心的。

段女士認為自己和愛人的感情危機是導致孩子沉迷網路的一個重要因素。“別看小孩子不大,但是他什麼都懂。我和愛人鬧彆扭是避著孩子的。我們夫妻二人關係的疏遠,小孩子是能察覺得到的。前幾年我就問過他,我和爸爸離婚,他跟誰,他直接就哭了,說媽媽不要離婚,不要離婚。當時我還感覺很難受。” 段女士說,孩子知道他們夫妻不和,內心就會缺乏安全感,就會想去找一個安全的地方來補給,而網路恰好就是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

“那段時間,孩子經常借保姆的手機打遊戲,這是後來保姆告訴我的,這也不能怪人家,這孩子騙保姆自己的手機壞了,保姆人太實在,也沒過問就把手機給孩子用。”段女士表示,孩子那段時間學會了網路遊戲,學會了刷短影片,還學會了在網路上和陌生人傾訴大人們給他帶來的煩惱,總之,小小年紀做的事情,讓她這個母親感覺到很意外,很詫異,感嘆於手機成了“電子保姆”。

有一次,保姆和段女士說,這孩子有點不對勁兒,段女士才察覺到。切斷了孩子和網路的聯絡,段女士的姿態強硬,“孩子開始還有點不服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一個乖孩子在我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變了一個人似的。”

家庭教育不是萬能的,

孩子沉迷網路,

一些遊戲公司在監管上

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家庭教育不是萬能的,有家長坦言孩子沉迷網路的“鍋”不能只讓家長背,一些遊戲公司在監管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手機、電腦各種電子產品,孩子對感官刺激缺少自制能力,容易被電子產品誘惑無法自拔。一些網路遊戲在製作階段就設計了令人成癮的內容,一些網路平臺在入口端就有漏洞,在這樣無孔不入的狀態之下,青少年沉迷網路很容易。”家住北京西城的學生家長王先生表示。

事實上,網癮青少年在農村地區也不少見。隨著城鎮化程度加深,農村原有的集體性文化活動消失,孩子們的童年生活不再是一起爬樹掏蛋、下河撈魚。手機成了孩子們溝通交流的媒介和渠道。精心設計的遊戲,浮誇搞笑的短影片,為留守的農村孩子網路上癮提供了一定的空間。尤其是以手機為載體的網路遊戲,對於農村留守孩子的影響日益加劇。

近些年,關於網癮青少年的報道中不乏極端案例。網癮少年表現出來的冷漠、易怒、挑釁、攻擊性、情緒無常、缺乏同情心等,讓人們不禁反思為什麼網癮少年會有那麼多心理問題。網癮青少年對電子遊戲過度依賴,也造成了現實生活中人際交往障礙、抑鬱症、躁狂症等。有報道指出,網路成癮患者中,65%伴有抑鬱症或焦慮症,20%伴有多動與注意力缺陷,還有15%伴有雙相情感障礙及其他心理疾病。

據瞭解,隨著青少年“觸網”成普遍現象,2019年各大影片APP推出青少年模式。使用者每日首次啟動應用時,系統將進行彈窗提示,引導家長及青少年選擇“青少年模式”。進入“青少年模式”後,使用者使用時段和服務功能會受限,且只能訪問青少年專屬內容池。

不過,有家長表示,這種模式在現實中並不一定奏效,青少年透過其他方式登入或借用成年人手機登入的現象很常見。《民生週刊》記者瞭解到,近期,各主要影片、直播、遊戲等網路平臺紛紛升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最佳化“青少年模式”內容池。6月1日,所有上線運營的遊戲全部接入國家層面的實名驗證系統。

“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家庭、一個軟體或學校單方面的事情,應儘快建立統一的防沉迷標準,以合力防治未成年人網路沉迷。國家、社會、學校和家庭應各盡其責,提高未成年人的網路素養。” 家長王先生表示。

出品:民生週刊(ID:msweekly)新媒體編輯部

原文刊載於2021年第12期《民生週刊》雜誌

原標題:《那些孩子,困在網癮裡》

□ 《民生週刊》記者 於海軍

編輯:李楊詩宇

“人民名品”

瞭解不一樣的“人民”國貨,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民生週刊”

人民日報社主管主辦 ,中國唯一專注民生的新聞週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