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依戀”和“不依賴”媽媽的寶寶,長大後差異很大,家長要多留意

2022-04-10由 急診室老苗 發表于 母嬰

“依戀”和“不依賴”媽媽的寶寶,長大後差異很大,家長要多留意

你還記得寶寶學走路時的場景嗎?

當寶寶遇到磕磕絆絆,或者覺得有危險的時候,會趕緊扭過小腦袋、伸出小手,向著媽媽“飛奔”而來,尋求庇護,獲得安全感和幫助。

而這樣的行為,其實就是寶寶與媽媽安全型依戀關係的一種體現。

在這樣的依戀關係中,寶寶在媽媽身邊時,可以感到安全和放鬆,當媽媽離開時,寶寶就會變得焦躁不安,甚至出現憤怒和恐懼情緒。

對此可能有的媽媽會覺得麻煩,感覺失去了個人空間,就連去趟廁所都要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又哭又鬧。

“依戀”和“不依賴”媽媽的寶寶,長大後差異很大,家長要多留意

然而事實上,“安全型依戀關係”其實是一種積極健康的依戀關係,寶寶處在這樣的環境中,可以感到放鬆,情緒能夠得到有效調節,對周圍環境或者是陌生人沒有畏懼感。

等寶寶長大後,也會富有充足的安全感,在展開人際交往時心態更健康,與他人相處時感到放鬆、舒適、愉悅,性格也往往比較開朗。

與之相反的是,有些一兩歲的寶寶,基本上對媽媽不會有依戀,這種依戀關係在心理學上被定義為“迴避型”,這時寶媽就要當心了,這對寶寶的成長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依戀”和“不依賴”媽媽的寶寶,長大後差異很大,家長要多留意

“依戀”和“不依賴”媽媽的寶寶,長大後性格差異很大

當寶寶與媽媽之間依戀關係是“迴避型”時:

寶寶平時看上去乖巧懂事,但過於平淡的他們看起來缺了點“生命力”——對任何事都顯得漠不關心,媽媽陪伴與否,都不會有明顯的情緒變化。

有些媽媽可能還會很開心,誤以為自家有個“天使寶寶”,殊不知其實是依戀關係出了問題,母子之間處於消極依戀、不安全的依戀關係。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通常是因為孩子渴望愛和關注時總是被拒絕,從而學會了過度調節自身的感受,以及對感受的表達,每當想和媽媽建立依戀關係時,就會抑制自身的情感,透過疏離來保證安全。

“依戀”和“不依賴”媽媽的寶寶,長大後差異很大,家長要多留意

比如有些家長忙於生計,無形中遠離了孩子的生活,等到能給予孩子陪伴,家長希望與孩子更多地相處時,孩子會對父母的存在會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彼此間保持著似有若無的距離。

英國精神分析流派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提出:“在成人的親密關係中,人們對伴侶的依戀風格,和兒童期對於母親的依戀反應呈現出高度一致性。”

也就是說,如果寶寶一兩歲時不對媽媽感到依戀,處於“迴避型依戀關係”,那麼等他長大後往往也會更敏感,與人交往時會因為怕被拋棄而沒有安全感,性格上也會變得孤僻內向,不願意去相信他人,與“安全型依戀關係”有很大的性格差異。

美國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斯表示,媽媽是孩子的“安全基地”,能賦予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我們在孩子的幼年時期,應該注意與孩子建立積極健康的依戀關係,也就是“安全型依戀”,避免與娃變得疏遠,送給孩子一個可以“治癒一生”的童年。

“依戀”和“不依賴”媽媽的寶寶,長大後差異很大,家長要多留意

如何與孩子建立積極的依戀關係?

1.接納孩子的依戀行為

心理學認為,寶寶在3歲以前與媽媽處在“共生期”,他們會認為自己與媽媽是一體的,所以此時寶寶表現得黏人是一種非常正常的行為表現,我們要懂得接納孩子的這種依戀行為。

比如在短暫離開寶寶前,用溫和的語調對寶寶進行安撫,儘量更多地對寶寶傳遞愛和陪伴等等,都有助於親子間建立安全的依戀關係。

“依戀”和“不依賴”媽媽的寶寶,長大後差異很大,家長要多留意

2.保持情緒穩定

有些年輕家長缺少耐心,在與孩子相處時會忽冷忽熱,心情好時春風化雨,心情不好又變得寒風凜冽,使孩子不知道如何與這樣的父母相處,對他們感到失望,變得不知所措。

我們在給予孩子陪伴時,要注意自身情緒的穩定,保持“一致性”,只有一以貫之地對孩子穩定輸出愛和陪伴,孩子才能富有安全感,彼此間建立健康的依戀關係。

“依戀”和“不依賴”媽媽的寶寶,長大後差異很大,家長要多留意

3.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最後,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對孩子養成安全型依戀關係也至關重要。

我們常說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爸爸愛媽媽”,一個富有愛的家庭環境,才是孩子養成健康依戀關係最好的土壤。

“依戀”和“不依賴”媽媽的寶寶,長大後差異很大,家長要多留意

老苗結語:

孩子長大以後,有些家長會忍不住經常吐槽,嫌棄孩子與自己關係疏遠,態度太冷漠。

事實上,只有我們在孩子小時候,注意與其建立積極的依戀關係,才能讓孩子把父母視為安全港和安全基地,長大後仍然有比較親密的聯絡,讓孩子在人際交往、性格養成上,也表現得更健康。

今日話題:你家孩子屬於哪種依戀關係?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