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2022-03-31由 宛丘拍客 發表于 母嬰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孩子要陪睡,

寶寶愛吃手,

是不是沒有安全感?

……

很多家長重視孩子的安全感培養,也容易擔心孩子是不是沒有安全感。其實,孩子要人陪睡,可能只是想跟媽媽一起多待會;寶寶愛吃手,也許只是成長過程中某個特定階段的表現;這些都不能直接聯想為孩子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對每個人都很重要,尤其對於兒童。

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哪裡都不慌不忙,活潑自信;而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總是哭鬧粘人,膽小怕事。

安全感是一種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

它屬於個人內在的精神需求。安全感會伴隨一個人的一生,尤其是處於兒童時期的孩子,特別需要來自家長的安全感。

如果孩子在兒童時期沒有獲得足夠的安全感,那麼在長大後就會出現缺乏安全感的現象,比如,經常對身邊的人充滿防範心理,不願與人交流等。

心理學上把孩子渴望得到安全感而表現出來的種種行為,稱為安全效應的體現,比如像有的孩子喜歡撒嬌,其實這只是表面現象,實際上是孩子想多親近爸爸媽媽,獲得安全感。

有一期的《非誠勿擾》中,一位25歲的男嘉賓說,自己平時難以起床,設定鬧鐘都會每5分鐘設一個,但就是這樣還是無法叫醒自己。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所以,他的要求是,希望找到一位女朋友,能讓自己溫柔地被叫醒。

這還不夠,他還繼續說,希望女朋友不要在意自己思考問題時,會咬手指的習慣。

導師陳銘直接說,是不是從小缺乏父母的關愛,缺乏安全感?

男嘉賓頻頻點頭,正是這樣的情況。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孟非給了一句定論:真是年齡不大,問題不小。

說到底,童年時的缺乏關愛,真的會一直帶到了成年,這位男嘉賓的潛意識裡,已經是希望自己未來的妻子,能給予自己缺失的一些母愛。

果然是在找“新娘”,新的娘,新的媽。

其實,觀察孩子是否缺乏安全感,主要看兩方面:

是否能表達情緒;

是否容易被安撫。

當然,如果生活中,孩子出現以下幾種情況,家長也要注意,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

極度黏人,很難被安撫

最近朋友蔻蔻媽很是煩躁。

自己復工後,讓婆婆照顧蔻蔻,結果半個多月過去,女兒每天都跟她上演撕心裂肺的戲碼。

死活拽著她的衣服,哭著說

“媽媽,不要走,媽媽~”

女兒哭得傷心,朋友也很難過,以致於上班無法集中精神,為孩子黏人的性格,很是傷神。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其實,生活中,孩子黏人很常見。

它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發展,

是對熟悉的家人和環境,產生依戀情緒的表現

不過,當依戀到達某一程度,會阻礙孩子獨立品質的養成,同時會影響他們安全感的健全。

就拿蔻蔻媽女兒的分離焦慮來說,通常來講,孩子與父母分離難免傷心哭鬧。

但如果壞情緒持續時間久,且很難被安撫,家長要多重視。

有可能,家長沒有給足孩子安全感。

小動作不斷,專注力下降

生活中,你是否發現過這種現象——

孩子小動作不斷,一會摳摳手指,一會摸摸屁屁;

走路說話,會下意識地咬指甲,咬嘴皮……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刨除生理上的因素,這些動作也可能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因為像啃手指、咬指甲、摸屁股等行為,一定程度上能緩解人的焦慮情緒。

側面上,反映孩子當時心理上的緊張。

睡覺時,喜歡觸控家長的身體

網上曾刷到一個帖子,講述了媽媽的困擾:

她抱怨,兒子從小有一個不算好的習慣,睡覺喜歡摸她的胸才能睡著。

起初,家長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時間長了,感覺很煎熬。

試過各種方法,讓他抱玩具,抱媽媽胳膊……最後都在他的哭聲中,宣告失敗。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而且婆婆也反映,孩子跟她睡時,也有摸胸的舉動。

其實,孩子摸媽媽胸的舉動,從心理學上講,

可能是“面板飢渴症”的一種表現。

他需要透過和親近的人進行“身體接觸”,來提升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過分依賴身體接觸,來撫平情緒,家長則要關注孩子安全感問題。

性格內向,無法表達情緒

在節目《聽說很好吃》中,黃奕曾透露過對女兒的擔心:

學校老師向她反映,女兒很乖,但性格有點內向,喜歡坐最後一排。

作為媽媽的黃奕聽到後,心裡有點難受。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在她看來:

“孩子是我的整個世界,但她卻在世界的邊緣~”

對於女兒在學校的“孤獨”表現,黃奕很是自責。

認為是單親家庭環境,才造就女兒敏感的性格,以致於缺乏安全感,擔心自己不被愛。

其實,性格內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不善於表達情緒,無論對於陌生人還是家人,都善於隱藏自己。

那麼,怎麼讓孩子從細節中感受到我們父母的愛,希望咱們自己的孩子,在成年後也能有健康開朗和強大的個性與習慣呢?

這裡,分享一位媽媽所記錄下的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背後卻潛藏著教育的真諦。

看懂了,我們就知道為什麼別人教育孩子能那麼成功了。

原來,差距從微小之處就開始不一樣了。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1。不去,就不去!

早上出門時間緊急,計劃是帶小萌和小麥一起。

小麥一聽要出門,還是很積極的,比平時都要迅速,不墨跡,不吭嘰,迅速配合穿衣洗漱。但小萌卻有起床氣。

於是我對小萌說:“你要是不想現在起床的話,今天就和媽媽一起吧,讓弟弟和我一起出去玩。(這樣說的本意,是用出去玩來引導小萌快點配合起床,和我一起去)

可能小萌讀懂了我的小心思,她十分乾脆地說“不去就不去!”

我還確認了一下,小萌說我要跟爸爸在一起。

如果以前,估計我會因為小心思被看破而生氣,也會因為孩子不配合而惱火。但這次,我心裡竟然沒有失落和憤怒,竟然接受了小萌的決定!

仔細一想,或許是我看到了小萌堅定地在做自我吧,佩服!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2。媽媽我吃不完

中午吃飯的時候,親戚不知道小麥的飯量,給他盛了一碗燴麵。

吃到中途的時候,看到這貨慢了下來,明顯是不想吃了。我也沒理他,繼續吃我的,過了一會這貨對我說:“媽媽我吃不完。”

聽到小麥這麼說,蠻開心,因為他做出了準確的表達,於是我說道:“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吃不完了我來幫你解決。”

說完,我覺得似乎還差了點什麼,於是我就伸出手說:“小麥我要給你點個贊!”

小麥說幹嘛啊?我說你這次不想吃了跟媽媽講得很清楚,媽媽覺得你這點做得很棒。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如果是我以前的做法:我會因為操縱小萌不成功而惱怒;看到小麥說不想吃,我可能會說不想吃還盛這麼多,你難道不會早點說?

這位媽媽的思考:

不論是小萌看到了我的操縱做法,還是她的自我比較強大,她這種堅定做自己的行為都是值得被欣賞的,被認可的,關鍵是當我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時,我發現我的情緒竟然沒有爆炸,這點很好。

過去肯定看不到小麥準確表達的優點,反而是不分青紅皂白的責備,造成的結果就是小麥以後肯定不願意再跟我表達了,大機率用拖延、墨跡的被動攻擊的方式來對抗,會把我搞得一頭火卻無可奈何。

果然,我們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時,孩子就會變成我們期望中的那種優秀的孩子。

教育無小事,而教育的成效,都藏在了細節裡。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同樣一件事情,換個眼光,有更高的思考,我們的收穫就會完全不一樣了。

簡單來說,這位媽媽已經認識到,孩子有不配合的權利,有自己主張的權利,這是成長的一部分。

如果只以“聽我的才是乖孩子,不聽就是壞孩子”的思路來看待,無疑我們會給孩子下個負面的評判。

孩子的這些行為,只會讓我們感到生氣,至少是不舒服。

想想看,我們是不是也常常在面對生活中這樣的小事時,選擇了這位媽媽過去的做法呢?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3。打擾我了,該怎麼做?

孩子的需求這麼容易滿足

還是這位媽媽,當她在忙時,發現孩子在玩拼積木,並且還拍了照來找自己。

“孩子拿著照片對我說,這個是誰麥克斯的,這個是黑暗博士的,這個是福特的……起初我一陣凌亂,主要是我對這些真的不感興趣,有一種被打擾的感覺,不舒服。

不過我並沒有像過去一樣拒絕他,而是說小麥你慢點,我記下來,然後小麥就說,我記……他邊說,我邊記。

慢慢的我就給他記清楚了,等他給我說完,頭也不回的就走了,想讓他跟我玩他都沒興趣了。我明白了,他就是想告訴我,我認真聽了,就是認同他了,看到他的,孩子的需求就是如此容易被滿足。”

過去的做法:覺得自己受到打擾了,想辦法把他哄走。

思考:

當我們看到孩子需求的時候,我們會無比的柔軟,當孩子的需求被滿足的時候,他會無比的獨立。這就是生命本來的樣子,我們需要看到這一點。

任何一個生命都是獨立的,值得被尊重的。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以上的感悟,說明這位媽媽已經徹底地學到了很多,他對待孩子的態度,他看到自己的內心與孩子的感受,都與過去完全不一樣了。

簡單來說,媽媽接受孩子說不,也對孩子的打擾而保持了耐心,這些行為的背後,是因為媽媽堅信,孩子的這些行為背後,是有正向的動機與需求的。

同樣的事,就看你用什麼樣的眼光來看了。正所謂,思路一轉天地寬啊!

更重要的是,這樣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會擁有自信與安全感,更不需要尋找“新的娘”來彌補自己童年時的缺失。

這7種表現,說明孩子有安全感!

孩子有安全感,其實指的是孩子與身邊的人有健康依戀關係。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州的一位作者分享過孩子有健康依戀關係、有安全感時的7個特徵表現。雖然不是嚴肅的學術理論或科研論文,但有一定的參考意義,分享給大家。

1.

依戀父母

對孩子來講,他們更喜歡與自己的父母相處,這是親子之間健康依戀關係的表現。比如,孩子去幼兒園了,他們可以很好的與其他人相處,相處過程也不會有太多焦慮情緒。但他們更喜歡與自己的爸爸媽媽在一起。

所以,不能把孩子喜歡“粘著”爸爸媽媽,等同於缺乏安全感。

2.

向父母尋求幫助和安撫

當孩子信任父母,他們認定父母是最瞭解自己、最值得依賴的人。因此,遇到困難、感到害怕時,他們會第一時間想到父母。他們相信,只要自己有需要,爸爸媽媽就會在那裡。

所以,孩子向父母尋求安撫,是他們信任父母,從父母那裡能感到安全感的表現。

3.

不因為短暫分離而

改變親子相處

親子之間健康的、牢固的依戀關係,不會因為短暫的分離而立刻消失。因此,只要有健康依戀關係,孩子與父母短暫別離後,重聚時依舊是愉快、輕鬆、而自然的。

4.

願意聽從父母的指令

健康的依戀關係促進信任關係。當孩子信任父母,他們更願意聽從父母的指令,因為他們相信爸爸媽媽的指令是讓自己更好、更安全。

當然,這不代表孩子什麼都要聽我們的,也不代表我們的指令永遠都是對的。

5.

平和、融洽的與他人相處

孩子能夠比較平和而自然的與其他孩子相處,不會因為有其他孩子在場而感到焦慮或擔心。

另外,孩子表現出符合自己年齡特點的分享、贈予、接納等行為,也是孩子社交能力的體現。當然,不同年齡的孩子,有不同的社交特點,我們需要尊重孩子的生長髮育規律。

6.

能夠平靜地等待

當有需求的時候,孩子能夠平靜地等待,不會因為稍稍等待而變得焦躁,因為孩子們的內心是安全的、篤定的。比如,輪流玩玩具的時候,孩子能夠平和的等待,知道別的孩子玩好了,等輪到自己,就可以玩了。

當然,等待本身,對孩子來講並不是容易的事,其實對大人也一樣。只是,當我們心中有底的時候,哪怕需要等待,但也不會因此而變得焦慮、煩躁。

7.

自信、獨立

健康的依戀關係,不僅促進孩子與父母或他人之間的信任,同時也能讓孩子更自信和獨立。

而自信、獨立的孩子,他們更願意探索周圍的世界。比如他們願意瞭解周圍的人或事物,不會因為害怕而拒絕一切新的人或事物。

所以,愛探索、自信、獨立的孩子,往往也是有安全感的孩子。

當然,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同,年齡不同,與家人、同伴的相處特點都會不同,因此,以上作為大家的興趣閱讀,沒必要生搬硬套條條框框。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一個心理學網站上給出了9幅漫畫,研究表明,多說漫畫裡的9句話,能讓孩子更自信,來看看自己說過哪些吧。

01

“沒關係,我理解你”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對於孩子犯錯,很多家長都會手足無措,罵也不是,但也不知道怎麼指正孩子。無論是大吼還是指責,都會讓孩子產生莫大的壓力。

當環境充滿了壓力,人類的大腦為了調整狀態適應環境,會轉換為“求存模式”。這個時候孩子就會傾向於討好他人,變得自卑。

想要養出一個自信的孩子,我們就不要急著發怒,等到孩子情緒平穩下來,你把想說的話說出來,幫助孩子一起改正。

02

“不管發生什麼我永遠愛你”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只有確認自己被愛,才會有安全感和價值感。

這兩種感覺不取決於孩子做了什麼、沒有做什麼,而是因為他本身就是非常寶貴的個體,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存在。

父母的這種獨一無二的愛,會成為孩子一生奮鬥的基石。他們在做任何事之時,都有一個核心內動力:不管發生什麼,我都值得被愛。

03

“我看到你真的很努力了”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表揚孩子的付出,可以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模式,讓孩子擁抱學習和成長,理解努力對成長的作用,並能擁有面對挫折的良好適應力。

表揚孩子的細節,當孩子能力在某種程度上得到提高,記得表揚細節,越具體越好。

表揚孩子的態度,當孩子們用很積極的態度完成任務時,不要忘了去肯定他的態度。

表揚孩子的勇氣,表揚孩子的勇氣是幫助他提高自信指數的最佳時機。讓他們在獨立行走於世時,能夠自信坦然。

04

“寶貝,對不起”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每個人都有犯錯的時候,父母也不例外。指責孩子容易,但是向孩子道歉,是很多大人無法跨出的一步。

我們教導孩子“錯了就要道歉”,卻忽略了自己平時是否以身作則給孩子說一聲“對不起”。

父母主動認錯是在以身作則,孩子才會認同,才會學會認錯。

如果只用權威去掩飾自己的過失,不僅會影響親子關係,還可能讓孩子變得唯唯諾諾,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05

“我理解你的難過”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我們需要“聽到”孩子的需求,而不是阻止孩子的表達,更不是逼迫孩子順從乖巧。

我們習慣於把自我凌駕於孩子之上,用“權威”教育孩子。

也會在無意中,將孩子的行為偏差認為是需要立刻“修正”的問題。但其實,孩子的行為有他自己的邏輯,我們大人不能用我們的思維去看待。

如果理解不了孩子的語言,而強硬的去“馴服”孩子,那則是失敗的教育。

“寶貝,媽媽理解你”,讓孩子不糾結在拒絕和限制之中,真實的向父母袒露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06

“害怕也沒關係,我在你身邊”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當孩子害怕時,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接納他的情緒,然後透過語言和肢體接觸,讓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知道有人在他們感到害怕時會保護好她,孩子才會越來越勇敢。

被保護著的人,才會更勇敢。只有孩子知道自己被父母保護著、被愛著,日後的他才會更昂揚。

07

“你可以自己選擇”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讓孩子做主去選擇,是培養孩子掌控感和力量感的好辦法。而且孩子自己選擇的事情,他都會更珍惜,做起來也更認真。

這一點隨著孩子逐漸成長,會越來越明顯。

但在孩子年紀尚小,我們不能如果給孩子過多的自由。孩子觸控不到邊界和底線,他也會感到恐慌和不安全。

我們要讓孩子知道,他既是獨立自主的,同時又是安全的。

我們可以給孩子積極的提醒,制訂出合理的規則,讓他在規則之內學習自律。

08

“你感覺怎麼樣”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不管任何時候,像個朋友一樣,問問孩子當下的感受,孩子會很願意向你講述。這樣會增進你和孩子之間的感情,還能幫助孩子解決一些問題。

同時還能訓練孩子的語言邏輯能力。將自己心中的情緒表達出來,會讓孩子逐漸學會表達自己。

09

“你自己可以做到”

薦讀|想讓孩子有安全感更自信?看媽媽怎麼處理“小事”,教育藏在細節裡

孩子能做的事情其實比我們想象的多。另一方面,在孩子3-6歲,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在逐漸加強。這個時候,也需要讓他們自己完成一些事情,又有利於他們自我人格的塑造。

孩子的獨立能力非常重要,沒有獨立能力的孩子,是無法在未來的世界裡、在無數的競爭中為自己謀取一席之地的。

有句話是說,

孩子安全感缺失,一生都彌補不回來!

作為父母,我們不僅要關心孩子的身體發育,也要重點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

健康的身體是基本,讓孩子擁有無限可能;

健全的心理是養料,滋養孩子變得更自信陽光,對人生充滿無限遐想。

總之要堅信,

從小就建立充分安全感的孩子,才是真正贏在了當下,贏在了未來。

END

歡迎關注羲城中學影片號

感恩有你!

歡迎關注、轉發

感謝關注!感謝分享!

羲城中學做健康教育

身體健康 靈魂健康 智力健康

(宣告:文章來源家庭教育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公眾號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分享的目的。如涉及圖文、版權或其它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絡,我們將立即更正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