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媽媽,我要吃糖”“晚點再吃”延遲滿足訓練其實是折磨孩子!

2022-03-25由 一起並肩並 發表于 母嬰

昨天,2歲的女兒跟我說“媽媽,我要吃糖”,我怕吃糖對孩子牙齒不好,並且也想起了越能延遲滿足的孩子,將來更容易成功,我就拒絕了她的要求。

我說“寶貝,吃糖對牙齒不好,不能給你”,實際上家裡有很多糖,我都是藏起來的。

女兒不幹,開始哭,彷彿不吃到那顆糖誓不罷休,後來我實在看她哭的傷心,給了她一顆,她瞬間破涕為笑。

看到她的笑容,我在想明明能滿足孩子,為什麼還要刻意折磨孩子?這樣的延遲滿足就像是虐待。

“媽媽,我要吃糖”“晚點再吃”延遲滿足訓練其實是折磨孩子!

後來,看到心理學家李雪說,其實大家推崇的延遲滿足是錯誤的,不僅不能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的能力,相反,會讓孩子陷入“得不到”的恐懼中。

真正的延遲滿足應該是建立在及時迴應和滿足上的。

看到這,我恍然大悟,是啊,我從小也是被慣著的,要什麼有什麼,也沒見我的忍耐力差啊;反而,我懂得珍惜,更信任父母。

一直被誤解的延遲滿足

一直被大家效仿的延遲滿足是來自於一個“棉花糖”實驗。

“媽媽,我要吃糖”“晚點再吃”延遲滿足訓練其實是折磨孩子!

1968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主持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最小的3歲多,最大的5歲多,一共是32個孩子。

實驗開始後,每個孩子給到一塊棉花糖,並且被告知,如果能等到15分鐘後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而有些孩子等不住,立馬吃了,有的孩子等到了第二塊。

“媽媽,我要吃糖”“晚點再吃”延遲滿足訓練其實是折磨孩子!

當然這個實驗的樣本不斷擴大,先後有600多人參與了。

18年後他們發現,當時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長大後表現更出色,至此,得出了孩子的延遲滿足需要訓練,被訓練的孩子具有更強的忍耐力。

這個實驗沒有錯,錯的是很多家長沒看到實質問題。

孩子是自願的,他們被告知如果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所以孩子可以自己做決定,而不是被迫的。

但實際生活中,很多孩子是被迫“延遲滿足”的。

這就是真正的原因所在。

被迫“延遲滿足”會扭曲孩子的心靈

相信哺乳的寶媽們會有這樣的感受,當孩子餓了的時候,你磨磨蹭蹭地,非要等到孩子哭的很慘時才給他,他勢必會出現攻擊性,拼命地咬乳頭,直到自己吃撐為止。

這就是刻意訓練延遲滿足的後果,會讓孩子陷入“得不到”的恐懼中。

而能夠及時喝到奶的孩子,他肯定是非常安心地喝奶,即使偶爾一兩次的等待他也可以等,因為他信任你,他知道自己最終會被滿足。

“媽媽,我要吃糖”“晚點再吃”延遲滿足訓練其實是折磨孩子!

缺什麼才會極度渴望什麼,當孩子從小在不被滿足的狀態下訓練,一旦他獲得了夢寐以求的東西,就會急不可待地消耗掉。

因為他怕失去,他要及時消耗掉,才會找回那可憐的安全感。

所以,明明有,卻故意不滿足孩子,這樣的延遲滿足,勢必會扭曲孩子的心靈。

要麼成為填不滿的無底洞,要麼成為壓抑的老好人。

延遲滿足的前提是孩子的安全感

大家會發現,只有那些內心充盈的孩子才經得起等待,也願意商量。

只有沒有得到過的孩子,才怕失去,怕不被滿足,關鍵原因在於他們的安全感。

當孩子提出需求,家長能夠及時迴應和滿足,這就是給孩子安全感,例如吃糖,家裡有就給,如果怕壞牙齒,好好地溝通就行了,而不是說一點商量的餘地都沒有,直接拒絕孩子的要求。

當你陷入刻意訓練時,其實就是剝奪孩子安全感的過程,表面上他是表達需求,其實是獲取安全感。

舉個例子為什麼坐公交車大家會拼命地擠,怕沒有位置,而坐飛機時,不緊不慢,因為飛機位置是固定的,誰也拿不走,而公交車不行。

“媽媽,我要吃糖”“晚點再吃”延遲滿足訓練其實是折磨孩子!

我知道我早晚會被滿足的,自然就經得起等待,這是主動選擇;我不想等待,而爸媽非要我等,這是被迫的。

可能就有人疑問了,這不相當於孩子的所有要求都滿足嗎?那自己也辦不到的呢?

不是的,及時迴應和滿足不是指所有的都滿足,而是自己能夠辦到的就給孩子,他有了充足的安全感後,你辦不到的大大方方地告訴孩子,他自然會說“那好吧,沒有就算了”。

如果嬰兒時期就被及時迴應和滿足,通常不到兩歲的孩子就已經能夠安心地等待必要的過程,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態度平和且好商量。

所以真正的延遲滿足能力是透過與孩子好好地商量,而不是靠一直拒絕孩子的要求,來培養他們的延遲滿足能力。

最後,貪婪並不是孩子的本性,而是因為曾經太多的需求被否定、被評判、被刻意延遲,長期痛苦積累下來,終於讓他成為一個不講道理,索求無度的人。

所以,千萬不要用表象來教育孩子。

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文章末尾為各位家長分享一本好書,都別錯過了!

拿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的話來說:

想要讓孩子學好數學,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數學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來,這就需要父母在輔導孩子數學題的過程中,陪孩子多讀一些數學方面的書籍,玩一些數學遊戲。

“媽媽,我要吃糖”“晚點再吃”延遲滿足訓練其實是折磨孩子!

然而,攀登數學的高峰並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我也認為數學很枯燥,但一看到劉薰宇的數學書,感到很驚訝。你還能像這樣學數學?”

楊振寧是繼牛頓和愛因斯坦之後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他能夠認可的數學老師劉薰宇是不會錯的。

劉薰宇又是誰?

劉薰宇與華羅庚、陳景潤等數學家相比,並不出名,因為他的精力主要在數學教學和中小學教材的編寫中。

劉薰宇一生寫過很多數學方面的書,最有名的便是這三本:

第一本是《馬先生講數學》,主要講如何用圖解法求解一些算術四則問題

“媽媽,我要吃糖”“晚點再吃”延遲滿足訓練其實是折磨孩子!

第二本是《數學趣味》,主要講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數學問題,我們講萬物皆數學,透過萬物來學數學是最快的。

第三本是《數學的園地》,這一冊就有點難度了,裡面講了函式、連續、誘導函式、微分、積分和總集等概念及它們的運演算法的基本原理。雖然有點深,但講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級的娃,還能看懂一部分的內容。

同時把這書拿給孩子看,平時孩子也補習數學,有時候覺得上補習班有點枯燥。可孩子看這本書,卻覺得很有意思,而且還能把他在補習班學到的東西運用過來。

“媽媽,我要吃糖”“晚點再吃”延遲滿足訓練其實是折磨孩子!

一看就看了個把小時還不覺得累!家長:實在是難得的好書!

對於劉薰宇先生編著的這套經典數學科普圖書,家長們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家長表示“這套叢書總體上有一種循循善誘,由淺入深的感覺,語言特別有說服力”

可以說,熟讀這套書,小學和初中的數學就不用擔心了。

這套經典數學叢書,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激發學生們蘊藏起來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慾望,讓學生們愛上學數學

,許多家長表示《數學三書》是難得的好書,不可錯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