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鄉情散文:浜裡竹園永駐心田

2021-11-25由 鄉愁難敘 發表于 母嬰

鄉情散文:浜裡竹園永駐心田

鄉情散文:浜裡竹園永駐心田

文:吳建昌

上星期,鄉下老家浜裡的最後一塊竹園——-我表姐家的竹園也被複耕為農田了,自此老家浜裡就再也見不到竹園了。

記憶之中,浜裡原先是有十來塊大小不一的竹園的:年紀最大的是“新草棚“的那塊竹園,面積最大的是”老屋裡“(那家住的是三進有天井瓦房子,故這樣叫的)的那塊竹園,最年輕的竹園是我表姐家的竹園,。這些竹園有的在紅旗塘的桑樹地邊,如”老屋裡“的竹園;有的在人家的房子後邊,如表姐家的竹園;有的在浜裡小河的轉彎之處,如”阿土“家的竹園……,這些竹園曾經給過我們兒時許多的樂事,可如今,那些塊竹園已經先後消逝在時間的長河之中了,留下的只是滿滿的記憶。

從我懂事起,“新草棚“那塊竹園就栽了。”新草棚“是對浜裡一戶人家的稱呼。因為我們浜裡絕大多數人家是”上八府”人,初到這裡建造的不是磚瓦房,而是廉價易建的草屋,就是草棚。因為這戶人家原先的舊草棚重新翻建成新草棚,而且屬於當時浜裡最大的草棚,所以浜裡的社員們都叫他們家為“新草棚”,後來他們舉家遷到海寧去了,不過他們的親戚仍然在浜裡,他們的親戚後來成了我父母的親家。家搬走了,但竹園還在,記得那塊竹園是我們兒時嬉戲玩耍的地方之一。“新草棚”竹園位於整個浜的中間地帶,南面臨河,邊上是路,北面是是幾家社員的自留地,自留地再北面就是紅旗塘寬闊的桑樹地。兒時家家戶戶都養豬的,有的家裡還養兔子或者養羊什麼的。家裡養豬養兔養羊,小孩就得去割豬草餵養。記得當時割草的好去處就是“新草棚”竹園周圍的自留地、稻田邊、紅旗塘桑樹地等。七八個小夥伴揹著小草篰(即竹編的揹簍),手拿割草用的鐮刀(俗稱毛刀),不上學的時間裡,就會不約而同地來到竹園旁地的地方割草。等草割得差不多了,大家把草蔀往竹園裡一放,就在竹園裡開始了我們的遊戲活動。玩得比較熱鬧的是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因為竹園比較大,但竹子長得又不密,地面又比較平,適合我們小孩子的追逐遊戲。另外玩的是翻跟斗遊戲,這個翻跟斗不是在平地上翻跟斗,而是人的兩手緊握住兩邊的竹竿,然後騰空向後翻轉身子,看誰翻得多,翻的頭不暈,誰就算贏了。遊戲玩好了,就揹著草蔀各自回家了。

後來“新草棚“家的竹園地,變成了宅基地了,因為浜裡有幾戶人家孩子成家後分家需另造房子,隊裡就把這塊竹園變成了宅基地了。現在原竹園地上的宅基地又變成了種稻的稻田了。

看大人們到竹園裡捉麻雀,也是我們十分開心的事情。記得當時每到初冬時節,大田的稻穀成熟了,便會引來大批的麻雀前來啄食。麻雀們白天成群結隊地在稻田裡飛來飛去,肆意妄為,到了晚上也會呼朋引伴地相約到竹園裡過夜,因為竹園有茂密的竹葉,麻雀晚上休息在裡面時既暖和又安全。但它們不知道,這也就給它們帶來了危險。村裡有經驗的社員就會趁著這樣的機會,在晚上天黑以後到竹園裡去張網抓麻雀。麻雀當年是“四害”之一,加上當年的環保與保護野生動物意識都不強,不像現在麻雀已被列入禁捕的野生動物之一。張網捉麻雀就是用一張很大的圓形漁網,漁網兩邊綁上長竹竿,網的中心繫上一根長繩。捉的時候幾個將網張開,站在竹園兩邊,一人拉著繩子,使漁網成為一個漏斗形狀。另有一兩個人在漏斗地處朝著竹園照著手電筒,另幾個人在竹園的另一邊使勁地搖動竹子,驅趕睡在竹竿上的麻雀。據說麻雀有趨光效能,晚上碰到危險情況,它們就會朝光亮的地方飛去。殊不知光亮的地方是陷阱,飛不出去的,當然也有亂撞亂飛到網外面去的。等到竹子搖得差不多時,手握竹竿的人就會迅速地將網朝中間收攏關閉,於是在漏斗底部的麻雀只好束手待斃了。最好張網捉麻雀的竹園是”老屋裡“的那塊竹園,因為它在紅旗塘桑樹南面地上,竹園不大不小,正好是兩張網的大小,又有朝南的坡度,便於張網。西風颼颼的晚上,是張網捕麻雀最佳的晚上。大人們張網捉麻雀時我們跟去的小孩有時也會在旁邊吶喊助威,驅趕麻雀,以顯示我們已經長大了。

炎炎夏日,乘涼祛暑的好去處,竹園是理想地方。那個時候沒有電扇,也沒有空調。夏天中午消暑的辦法之一就是到竹園裡面去乘涼。吃好中飯,搬上一隻長板凳,拿上一把大蒲扇,走到阿土家位於河邊的竹園裡,往竹園裡這麼一坐,搖著蒲扇,談談天,說說地,南通天,北通海,胡侃一番,然後享受竹園的陰涼與掠過河面有點涼意的東南風美美地睡上一個午覺。等到午覺醒來,那上午田裡勞動帶來的疲勞就會煙消雲散,人又會是像上緊了發條的機器一樣投入下午的勞動了。

如果說春天的竹園孕育生命,夏天的竹園充滿活力,秋天的竹園滿載沉甸甸的豐收,那麼冬天的竹林就充滿著夢幻。記得小時候的冬天比現在要冷得多了,只要天一陰,雲一彤,不出一天,空中就會飄下朵朵雪花。雪花積滿竹梢,有時會壓彎了竹子。但我們小孩就愛這天氣,這樣可以鑽進竹園去尋找冬季的樂趣了。伸出手,握住竹子使勁一搖,“嘩啦啦”,雪花簌簌地飄落下來,脖子裡,涼絲絲的,心裡美滋滋的,竹園裡充滿了歡聲笑語。

竹園帶給我們的當然不止這些,還有每年的“雨後春筍“。我們家因為宅基地位置的關係,從沒栽種過竹子,但因為父母的緣故,所以當時也會在春季吃到如”老屋裡“”阿土“家送來的新鮮的竹筍。

“老屋裡“阿土”等人家的竹園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也因各種各樣的原因先後被挖掉了,浜裡好長時間沒了竹園。

本世紀初期,我表姐家在各自屋後的空地上種上了竹子,四五年過去,原先的幾叢竹子,變成了一大塊竹園。每到春天,表姐們就會給我們送來鮮嫩的竹筍。但隨著表姐們簽下了選擇到鎮上居住的協議後,他們的竹園也在去年被複耕為農田了。這樣浜裡就真的沒有了竹園。

先賢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浜裡的竹園雖已不復存在,但記憶中的“竹園”將永駐心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