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這些老師,守護了96萬孩子的快樂童年

2021-09-11由 樊必成 發表于 母嬰

9月10日,在貴州和河北的132家益童樂園站點,200餘位老師們分別被各自站點的孩子簇擁著。孩子們為老師們親手製作了小禮物,也向老師們致以了最誠摯的謝意。這些被稱為“站點老師”的兒童工作者,長期活躍在一線。他們不負責站點附近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卻“承包”了孩子們的課餘時間:為孩子們組織各類有趣的活動,提供不同種類的素質課程,甚至在孩子們見不到父母的日子裡成為了他們的“臨時爸爸媽媽”。從每天放學後的第一聲“老師好”,到守著黃昏的路燈將孩子們一個個送回家。作為“老師”,他們是益童樂園孩子們最美好的回憶。

因為無聊做公益,他做成了“全國先進個人”

阿妹戚託站點,廖志旭老師

在剛剛過去的8月,阿妹戚託站點負責人的廖志旭老師有了一個新榮譽——他被提名為民政部“全國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工作先進個人”。廖老師說,作為一個“半路出家”的公益人,他覺得很有成就感。

在成為專職的公益工作者前,廖老師就已經開始關注公益活動。早在2000年,他就曾經被共青團中央提名為優秀青年志願者。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他放棄了自己的大貨車運輸工作,專門趕到災區支援震後重建工作。2016年,不滿足於只是抽時間做志願者,廖老師決定辭了工作,做一名專職公益人。

一開始,轉型並不順利。雖然專職社工收入並不高,但依然有很多人覺得做公益就不應該拿工資,“當時在很多人看來,公益就應該是無償的,拿工資的話慈善就變味了。”頂著質疑聲,廖老師創立了黔西南州中和社會工作服務中心。2018年,他所創立的這個中心為家鄉晴隆縣阿妹戚託易地扶貧搬遷社群爭取到了益童樂園專案進駐。阿妹戚託也因此成為益童樂園首個落地站點。3年的時間裡,站點的孩子們有的已經升入了初中,學校放假的時候他們會以“小志願者”的身份回到站點,繼續幫助著弟弟妹妹們。

這些老師,守護了96萬孩子的快樂童年

在阿妹戚託站點,社群留守兒童的校外時光有了專人陪伴,唱歌、跳舞等興趣愛好也有了學習提升的機會。2021年夏天,幾位小朋友還受邀前往上海,表演具有阿妹戚托特色的歌舞、蘆笙演奏。孩子們眼前的世界越來越廣闊,廖老師的目標也更加長遠。

這些老師,守護了96萬孩子的快樂童年

“我要把團隊建設好,打造一個專業的公益機構,培養並吸引更多的專業公益人才。讓這些年輕人在填飽肚子的同時,收入能夠得到提升,沒有後顧之憂,才能專心的把事做好,把公益做好。”一個人的力量有限,廖老師希望用團隊能影響更多的孩子,給他們更好的未來。

“不是誰都能搞音樂,但誰都能搞音樂”

海嘎小學站點,顧亞

看著照片上這個不羈的年輕人,恐怕誰也不會將他和海嘎小學站點的顧老師聯絡在一起。“上小學的時候,在外打工的舅舅背了個葫蘆似的東西回來。他用手指輕輕勾了一下,聲音很好聽。”這是顧老師音樂夢想的開始,他也想要一把吉他。

在吃飽穿暖都是問題的那個年代,顧老師的學雜費都是家裡賣牛、賣豬換來的。生活拮据,吉他是奢侈品,音樂亦如是。正是因為這個原因,顧老師才拼了命要在海嘎小學做樂隊,帶著孩子們玩音樂。中間,他也有過困惑和不解。別人曾經質疑過他的聲音,如今也飄向了孩子:“上學吃飯都困難的時候,音樂對孩子們真的有用嗎?”

“有用。”在和痛仰樂隊的舞臺上,顧老師突然聽到了孩子們的答案:“我終於知道搖滾是什麼了,搖滾就是放開自己,搖滾就是自由,就是開心!”音樂是孩子們寄託,也是孩子們飛向更大舞臺的的翅膀。在顧老師的堅持下,海嘎小學站點成為了“中國的放牛班”,被眾多媒體報道。孩子們也有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機會。他們先後和痛仰樂隊、新褲子樂隊等知名樂隊一起演出。

這些老師,守護了96萬孩子的快樂童年

排練時他是嚴厲的教練,可以讓孩子們的音樂被更多人聽到。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他更像是孩子們的父親:下雨了他會把孩子們接回宿舍,週末他會和孩子們一起駕車出遊。對於顧老師和顧老師的樂隊,孩子們總有無限憧憬。

顧老師現在的夢想,是讓更多的人關注到山區裡的孩子。他們的物質條件有了起色,但精神世界也可以是豐富多彩的。對海嘎小學站點而言,“搖滾校園”是一種刻板的標籤,但也是孩子們接觸廣闊世界的一種渠道。“孩子們需要的更多的是關心、愛和關懷。不僅僅是搖滾,美術、舞蹈等藝術教育都可以讓他們的童年和城裡孩子一樣美好。”

我不希望這些孩子被稱作“留守兒童”

綏陽臥龍村站點 周開梅老師

周開梅老師說,自己回到家鄉成為一名站點老師,是一個美麗的意外。“早先我和我老公在深圳打工,兩口子一個月賺3萬多塊。錢是不缺的,但我也真的很想我的孩子。”益童樂園開站的時候,周老師接到了朋友的求助電話:在聽說家鄉開了一個義務陪伴孩子、給他們素養課程的地方,周老師想也沒想就飛了回來。

從周大姐變成周老師,她的收入下降了,工作卻變多了。站點剛開,家長們或是不瞭解站點,或是有顧慮,她就徒步到村子裡一家一家做家訪,給家長們介紹益童樂園的好處,鼓勵孩子們來站點參與活動。山路崎嶇不平,她家訪的路卻一直不停歇,“這幾年我走了大概有1000多家了”。每次家訪,周老師都會認真做記錄,孩子們的情況也寫下了厚厚幾本。臥龍村幾百個孩子的情況,她都瞭如指掌。

這些老師,守護了96萬孩子的快樂童年

由於站點人手不足,周老師幾乎是靠一個人撐起了整個站點的運營工作:從給孩子們備課、準備活動,到現場的講解、拍照,再到活動後的記錄和材料整理。本來是為了陪伴孩子返鄉的她,和兒女們每天相處的時間卻十分有限。白天她或是在鄉間家訪,或是在站點忙碌。只有晚上回家後,才能有時間陪自己的孩子們複習、聊天,彌補白天缺失的陪伴。一次,村裡家庭條件較差的一個小姑娘衣著單薄來站點借書,她看到後當即就給孩子塞了百塊錢,讓小姑娘去買冬衣。晚上回家,她和家人聊起這件事的時候,被女兒打趣:“媽媽平時那麼摳,我要一塊錢零花錢都不給我,給別的孩子都是一百一百的給。”話雖這麼說,漸漸長大的女兒卻十分體諒周老師,放學後,女兒會跟著她一起走訪、拍照,分擔她的辛苦。“我知道媽媽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我也希望為孩子們盡一份力。”

這些老師,守護了96萬孩子的快樂童年

每天和孩子們在一起,周老師總是樂呵呵的。“三年的時間,幾十個孩子從益童樂園“畢業”,升入初中。他們有的會時不時來站點看我,有的在大街上遇到也會拉著我聊天。這時候我感覺是最幸福的。”面對未來,周老師也充滿希望。如今,她不僅自學了兒童心理學,還透過位元組跳動公益課程得到了軟硬體各方面的支援,面對繁雜的兒童工作更加遊刃有餘。“他們不是留守兒童,只是父母暫時不在身邊。在這段時間裡,我會盡可能陪著他們。”

“我在守護他們,也在守護曾經的自己”

彩虹社群站點 林水瓊老師

林老師是一個從貴州大山裡考出去的師範生。畢業後,她成為了一名歷史老師,在貴州的一所中學上歷史和政治課程。“最多的時候我帶了7個班,那時候我對自己的認知就是——我是一個老師,教書就是我的工作。”

2019年10月,林老師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益童樂園。“那時候網上關於專案的資料還多,

我也沒查到具體的工作內容。但既然這項工作是關於孩子的,我又非常喜歡孩子,就去站點上班了。”作為一個從農村裡走出來的孩子,林老師當然也能夠深刻體會到留守兒童內心的那份脆弱。“對我衝擊最大的是,剛來的那天我看到孩子們,就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小時候。”林老師回憶,自己的童年沒有父母的陪伴,也沒有益童樂園這樣給孩子關愛的地方,只有家裡兄弟姐妹三日一起相依為命。小時候的她,經常被別的孩子欺負,膽小又敏感,非常不自信。“正是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我不希望讓站點的孩子們再遭遇和我一樣的事情。我希望他們的童年是溫暖的、快樂的、有人關心的。”在這樣想法的驅動下,林老師完成了由中學老師到站點老師的轉變。“來到益童樂園後,我覺得我不僅僅是老師,我也是一個社會工作者。除了教書育人,我更希望透過我學到的知識幫助小朋友們改變一些他們的習慣。兩個工作看起來是有差別,但本質上都是為了讓孩子擁有更好的未來。”

這些老師,守護了96萬孩子的快樂童年

在彩虹社群裡,有一百多位孩子是留守兒童,其中不乏家中有各種困境的孩子。小博就曾經是讓林老師操碎了心的一個搗蛋鬼:他從小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親也常年生病,缺乏關愛。在和小博的相處中,林老師常常發現一個假期不見面,小博就會恢復很多壞習慣。在9月開學時,她苦口婆心對著小博講了很久,本以為這個調皮的小男孩會掉頭就走。但沒想到的是,小博把林老師的話都聽了進去。此後,小博變得愛學習了、更有禮貌了,也開始關心其他人。這樣的變化讓林老師也充滿了成就感。

談及未來,林老師對孩子們始終是充滿信心的。“每一個留守兒童的背後都有許多讓人心疼的故事,我可以在他們的童年的回憶裡增加許多快樂的經歷,也可以教會他們自信、勇敢、大膽的站在自己的舞臺上,也可以引導成為更好的自己。”

“只要益童樂園還在,我就在”

平塘大塘李靜老師

在來到大塘鎮前,李老師曾經嘗試過很多份工作:在工廠做服裝、在商場做過銷售員,甚至做伐木工。那幾年,李老師對於“理想的職業”還沒有概念。直到2019年,在大塘鎮社群服務站上班的李老師接觸到了益童樂園。當她瞭解到益童樂園需要招聘老師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益童樂園到底是幹什麼的。

這些老師,守護了96萬孩子的快樂童年

工資不算高,但可以照顧自己的孩子。李老師猶豫著,見到了站點的孩子們。那一瞬間,她就決定不走了。同去的另一位老師因為待遇問題只幹了17天,但李老師一干就是2年多,不僅把自己的時間投入到了站點,就連2個孩子也跟著成為了“小志願者”。“家裡老大12歲,老二7歲。老大已經懂事了,但老二小時候經常會吃醋,看到別的孩子抱我就會說‘不要抱我媽媽!這是我的媽媽。’”每當這時,李老師就會對自己的孩子說:“在站點我是大家的媽媽,在家裡我是你一個人的媽媽。”現在,2個孩子每天耳濡目染也成為了孩子們的大哥哥。他們幫李老師為孩子們組織活動,成為籃球小隊長,做得有模有樣。“我開始覺得和媽媽一樣開心了!”站點常年活躍著4、50個孩子。李老師眼看著小朋友長成了大孩子,考到縣城裡的中學。“每年,我們都會給畢業的孩子舉辦畢業晚會。”看到孩子們一起笑著鬧著的場景,

李靜覺得,自己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我就是想和孩子們待在一起。”孩子和家長們也在她的努力下發生了變化。站點一個叫婷婷的小姑娘起初是一個人偷偷來站點參加活動的,奶奶發現後生氣地把她拉走。再後來,奶奶從婷婷同學和家長們口中得知了益童樂園對孩子們的幫助,也開始配合站點的活動,鼓勵婷婷來站點。婷婷自己也在李老師和其他小朋友的影響下從一個脆弱、敏感的小姑娘變成了站點的開心果。

“不像留守兒童。”是來站點的客人們對孩子最多的評價。“但是為什麼孩子們就必須有我們認為的‘留守兒童’的樣子呢?”在益童樂園,孩子們變得堅強、開朗,有機會到更大的舞臺展示自己,這讓李老師非常滿足。“只要益童樂園還在,我就還在。”

文章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微信公眾號:FBChlw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