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卡片認得不錯?那也只完成了一半!

2021-07-31由 自閉症互助圈 發表于 母嬰

小Y是一名三歲時被確診為中重度自閉症譜系障礙的男孩,確診後媽媽立刻送他到機構進行干預。小Y的學習速度很慢,可以穩定地正確指認五種常見水果卡片都用了將近一個月。等到小Y會指認後,媽媽買了他認識的這些水果,擺在桌子上,想在生活場景中考考他。

媽媽下指令:“草莓給媽媽。”小Y看著媽媽,不為所動。“草莓給媽媽”,媽媽又說了一次。小Y看了看桌上的水果,有草莓、蘋果和梨子,再看看媽媽,依舊一臉茫然。

“奇怪,課堂上明明是會的呀?”媽媽把水果撤掉,重新拿出卡片來,再讓小Y拿草莓。這回,小Y立刻就拿對了。

媽媽心裡非常疑惑,“從卡片到實際有這麼難嗎!?”

1

1

1

泛化很重要

小Y媽媽遇到的問題其實是一個泛化的問題。

孩子在課堂上學習的技能,需要在生活場景中運用,也就是泛化。當我們說一項技能泛化成功了,指的是孩子在生活場景當中可以正確理解併合理使用這項技能。以桌子為例:

在課堂上,孩子首先學習指認——可以從干擾選項中挑出某幾張桌子的卡片;然後學習命名——聽到老師提問“這是什麼?”,可以指著卡片上的桌子說“桌子”;最後還要學習分類——能把傢俱類的卡片如桌子椅子等放在一起。

那麼在生活場景當中孩子怎樣才算是真正理解了“桌子”呢?至少他需要知道自己家中擺放的幾張桌子以及它們的位置,而且需要知道桌子的主要功能是用來放東西的。當媽媽在孩子沒有看到巧克力(孩子愛吃的零食)時就對他說:“巧克力在桌子上,去拿吧”,孩子可以立刻準確地跑到桌子旁邊去找,那麼他就真正理解了“桌子”的含義——也就是泛化成功了。

從課堂知識到泛化成功,中間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練習。孩子的學習進度不是課堂上完成了99%,剩下的1%需要泛化練習;孩子的學習進度是課堂上完成了50%,剩下的50%都需要泛化練習。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在課堂上已經學會了,家裡簡單練練就行。殊不知,生活環境和課堂環境相比是非常靈活多樣的,而且卡片本身比較難展現出事物的功能(比如,實物水杯可以裝水,但卡片水杯不行)。孩子在一開始學習卡片時只是憑記憶力記住了事物的樣子,但是並不知道怎樣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所以生活場景中的練習對孩子的技能掌握就至關重要。

1

2

1

泛化三原則

那麼怎樣在生活場景中進行泛化練習呢?下面三個原則可以給家長作參考:

A

用實物練習,並且要展現出功能性

孩子回家以後就不要學卡片了,一定要發揮生活場景的優勢。比如認識橘子的時候,這個橘子一定是可以吃的;認識杯子的時候,這個杯子是可以用來裝東西的;認識五官的時候,他的五官一定是發揮了什麼作用。只有用實物練習,而且充分展現其功能性,孩子才能知道這個事物在生活中的運用方式。

B

語物對應,家長的話要簡單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被丟到非洲的一個部落裡和他們一起生活,有一個人想推薦一種當地的食物給你吃。他嘰裡呱啦講了一堆,說這個食物叫什麼名字,味道多麼好,吃了還可以生髮。。。但其實你一個字都聽不懂,他講完了你也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但如果他一開始只和你講這個食物的名字,其他一概不說,你每吃一次這個食物他就重複一下名字,用不了幾回你就記住了。在這個基礎上,他再一個一個增加好吃、可以生髮的資訊點,很快你就能理解這些話的含義。

在生活中和孩子對話時也是如此。當孩子的基礎能力還比較弱的時候,家長要儘量控制自己說話的衝動,讓自己的語言簡單一些,因為就算說多了孩子也吸收不了。如果要帶孩子認識一個事物,一開始就只說它的名字,其他的都不要說。等孩子能理解了事物的名字後,再逐步加上其他資訊。

C

不逼孩子立刻給反饋

很多家長都很心急,認為孩子學了一兩遍之後就可以立刻表現出來。然而,教育本身是一個厚積才能薄發的過程。鄒小兵教授曾做過這樣一個比喻:自閉症孩子就像一臺黑屏的電腦,我們不斷地打字,可是螢幕上卻什麼都看不到;直到有一天這個螢幕亮了,我們才驚訝地發現已經輸入了這麼多東西。

所以家長不要期待孩子當下就能給出一個反饋。當家長耐心地在生活中一點一點進行練習,讓孩子充分體驗到事物本身的功能後,他的認知的發展是不需要擔心的。家長透過細心的觀察就可以發現,孩子其實一直都在穩定地進步。

圖片來源:攝圖網正版相簿

參考資料:

1、以家庭為基地的短期結構化教育治療兒童孤獨症的療效[J] 鄒小兵,鄧紅珠,唐春,李健英,李巧毅,靜進。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 2005 (02)

2、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早期識別篩查和早期干預專家共識[J] 徐秀,鄒小兵,李廷玉。中華兒科雜誌 。 2017 (12)

卡片認得不錯?那也只完成了一半!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