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大明的國號背後隱藏著朱元璋怎樣的雄心?

2021-05-28由 江蝶夢 發表于 母嬰

大明的國號背後隱藏著朱元璋怎樣的雄心?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登基詔書中沒有說明國號來源,引起了後世很多猜測,流傳最廣的就是源自明教。金庸先生就在《倚天屠龍記》中將朱元璋塑造成明教中人。

實際上大明跟明教毫無關係,它只是朱元璋的雄心展露,在稱帝前兩個多月前釋出的《 諭中原檄 》中,雄心展露無疑。

一、大明和明教、白蓮教無關

1366年,朱元璋釋出檄文,征討張士誠。

檄文中說:“不幸小民誤中妖術,不解其言之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蘇困苦。聚為燒香之黨,根蟠汝、潁,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兇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無端萬狀。”

這裡的彌勒,是指白蓮教的信仰。元末起義軍是由白蓮教發起的,劉福通、韓山童宣揚“彌勒降生、明王出世”,號召教眾起事。

朱元璋在這裡直接駁斥其為妖術,很明顯他這是鐵了心跟白蓮教為敵了,既然為敵了,怎麼可能會用宗教內容來作為國號呢。

1941年,吳晗先生認為當時的白蓮教就是明教,明王來自明教典籍《大小明王出世經》。所以他提出大明國號來自明教。這也是金庸先生的創作依據。

但後來有學者考證,元末時,明教和白蓮教依然是不同的教派,明教信奉摩尼佛,而白蓮教信奉彌勒,只是在某些方面有融合。

我們其實不用區分明教和白蓮教,因為《 諭中原檄 》中,朱元璋再次把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定義為妖人。

檄文說“方今河、洛、關、陝,雖有數雄,忘中國祖宗之姓,反就胡虜禽獸之名”,“ 二者其始皆以捕妖人為名,乃得兵權。及妖人已滅,兵權已得,志驕氣盈,無復尊主庇民之意”。

這裡的數雄是指王保保、李思齊等人,他們透過鎮壓劉福通的紅巾軍成為割據一方的軍閥。

此外,朱元璋稱帝時,紅巾軍勢力依然還存在,比如割據巴蜀的夏。朱元璋稱他們為妖人,顯然沒有想爭取信仰認同的意思。

也就是說,大明這個國號跟明教和白蓮教無關。

二、朱元璋的雄心

《 諭中原檄 》很明確地表明朱元璋要成為天下之主的雄心,雖然此時的朱元璋只是佔據了長江中下游區域。

檄文闡述的核心思想是天命。天下歸誰,要看天命。過去元能滅宋,是因為天命,如今元即將滅亡也是天命。

因此,檄文開頭就說“自古帝王御臨天下,皆中國居內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國,未聞以夷狄居中國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傾移,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以內,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朱元璋先表明自古以來的天下觀,天下的格局並沒有變,但是誰來掌管這個天下,要看天意,不是人力能改變的。

但是朱元璋又強調夷狄掌管天下,終究是不如華夏人的,所以現在的狀態是“天下兵起,使我中國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不相保,雖因人事所致,實天厭其德而棄之之時也。”“當此之時,天運迴圈,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 ”。

這個被天命選中的人是誰呢?元廷已經被上天放棄了,現在割據中原的王保保、李思齊等人“皆非華夏之主”,而南方的紅巾軍殘餘勢力又屬於“妖人”。剩下就只有朱元璋了,後文就有“予恭承天命”, “拯生民於塗炭”等等。

這一套關於天命的說辭,不僅承認了元朝的正統地位,還強調了一點,朱元璋是從群雄手裡奪取天下,而不是元廷。

總之,朱元璋要成為擁有天下的男人,而不是像宋朝那樣偏安一隅。承認元朝的正統,明朝才好繼承元朝的遺產,比如燕地、遼東、大理、烏斯藏等地。

三、大明國號到底出自哪裡?

有一種說法認為,大明國號和五運說法有關,明為火,元為金,所以火克金。這種說法是毫無依據的,因為五運之說在北宋就已經被批駁得體無完膚了。

歐陽修在《正統論》中強調“王者大一統”,得國的過程是否有道,是否正當,是否合乎道德,是辨別正統的條件。

因此,在宋朝,讖緯、符應、封禪、傳國璽等傳統要素都被否定了,雖然這些要素在宋朝都存在,但都成了笑料。典型的就是宋真宗玩泰山封禪,結果卻成了笑柄。

元朝國號就是對五運之說的直接否定,大元國號取自《易經》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這是忽必烈在詔書中明說的。

於是,出現了另一種說法,認為大明也是來自《易經》,因為“大哉乾元”後面還有幾句話。“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

有人認為大明出自這裡,因為朱元璋想表明和元朝的承接關係。

這種說法有些牽強,因為這裡的大明是在跟在第一句“大哉乾元”後面的,是用來解釋乾元的,明顯感覺不如第一句有氣勢,並不符合朱元璋要一統天下的雄心。

其實還有一部儒家經典,更貼合朱元璋稱帝時的雄心和現狀,就是《詩經·大雅·大明 》。

全文如下: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不回,以受方國。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於周於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於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大明》篇氣勢宏大,表達的意思很明確,就是強調周順應天命,所以有周武王滅商。

這種意境和朱元璋稱帝時進行的北伐非常應景,古有周武王受天命滅商,今有朱元璋受天命滅元。

而且,唐朝時的宮殿大明宮,名字也是來自《大明》篇。朱元璋也有心恢復盛唐的輝煌,在服飾、禮儀、制度等層面都儘量模仿唐朝,甚至有遷都到長安、洛陽的計劃。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在稱帝時不解釋一下大明的來歷呢?

應該跟當時的現狀有關,畢竟朱元璋控制的區域並不大,只是佔據了長江中下游一帶。老朱還是挺務實的,萬一北伐失利了,不就被打臉了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