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母嬰 > 正文

“我忘了,女兒才7歲!”一位媽媽的自述感動無數人......

2021-05-12由 超煩惱爸媽營 發表于 母嬰

文 | 智慧主創團

“我是一個殘忍的母親。”

Sara 半夜 2 點沒睡覺,默默在手機上輸入這幾個字。

Sara 家女兒今年 7 歲,上小學二年級,因為之前沒有英語基礎,每次默寫單詞對女兒來說都是一場硬仗。

這一次默寫又是這樣,女兒擦了寫,寫了又擦,一共就十幾個單詞,她硬生生默寫兩個多小時。

等到 Sara 檢查時,竟然還是寫錯了一大半。

“接著默寫吧!”Sara 心裡急出了一團火。

“我忘了,女兒才7歲!”一位媽媽的自述感動無數人......

“媽媽,我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嗎?”

“不行!就這十幾個單詞,你來來回回都寫了多少遍了,怎麼就記不下來。”

女兒哇地一聲,哭出來。

“哭也沒用,默寫不好,今天晚上別睡了。”

Sara 不理會,把練習本甩到書桌上,女兒乖乖地一邊抹著眼淚,一邊繼續寫。

又過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在接近十二點的時候,女兒都默寫對了。

“我忘了,女兒才7歲!”一位媽媽的自述感動無數人......

收拾完作業本,Sara讓女兒去刷牙,過了十分鐘還沒見從衛生間出來。

等 Sara 去衛生間看情況,發現女兒趴在馬桶上睡著了,手裡還握著沾滿牙膏沫的牙刷。

看著那個小小的身體蜷縮在地上,Sara 一下子崩潰了:

覺得她磨磨唧唧不夠快;

嫌棄她背單詞忘了記,記了忘;

吼了她,還不讓她哭;

累了也不能停下。

就那麼著急地拉著孩子向前、向上,奔向完美,老是覺得她這也不行,那也不對。

可事實上:她只不過是一個 7 歲的孩子。

覺得孩子做得不好

其實他已經拼盡了全力

大人認為很小的一件事,在孩子眼裡可能比天還要大。

紀錄片《幼兒園》有一個畫面:

生活老師給小男孩洗澡,明明那個孩子被水龍頭澆得喘不上氣來,卻被老師一次次毫不留情地拽回來。

“就這麼難嗎?堅持一下就好了,勇敢點!”

男孩大聲哭喊,亂抓亂叫:“我要跑我要跑!”

“我忘了,女兒才7歲!”一位媽媽的自述感動無數人......

在大人眼裡只是輕輕鬆鬆衝個頭洗個澡,但那個孩子已經被嚇得情緒崩潰、魂飛魄散。

“別人能做到,為什麼你就不行?”

“快點,快點,催了你多少遍了,還磨磨蹭蹭。”

很多時候,大人傳達給孩子的是:

這麼點的小事都做不好,你應該克服困難提升自己,逼著孩子去挑戰。

可孩子接收到的是:

我明明已經很害怕了為什麼還要我去挑戰?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為什麼還是不能讓大人滿意?

“我忘了,女兒才7歲!”一位媽媽的自述感動無數人......

蒙臺梭利說: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程式,他在某個年齡段該做到什麼,其實是固定的,你沒辦法強求。

當父母提要求時,很多時候以為自己可以很輕鬆做到,就理所應當地覺得他們做得慢、做不好、太差勁。

卻不知道當你催他、吼他,甚至想揍他時,他已經用盡了全力……

要求孩子連續三個小時寫作業,他其實已經疲憊至極;

要求他們安靜不動、一板一眼,事實上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他們已經盡力控制了;

要求孩子不亂髮脾氣,事實上他們弱小的“理智腦”根本控制不住強大的“情緒腦”;

你嫌棄孩子記不住,卻不知道他們的大腦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都有待提升。

過於著急的父母,強行把孩子當做“心願池”,逼迫孩子達到他們的期望值,總想抹掉孩子原本的樣子,反而成為了孩子的“摧毀者”。

結果是,越催促他越磨蹭,越用力拉他越慢,越著急他越差勁……

“我忘了,女兒才7歲!”一位媽媽的自述感動無數人......

換個角度,如果一項工作我們做不好時,旁邊不斷有人催促,是不是會讓我們心煩意亂、效率變低,更何況是孩子呢?

孩子一身毛病

卻教會了我們如何做更好的父母

那天 8 歲的兒子問我:“媽媽,你多大了?”

我告訴他:“39 歲。”

他笑嘻嘻地反駁我:“錯了,你才 8 歲。”

我不理解,問他:為什麼?

他頗為得意地跟我講起了他的理論:

你沒生我之前,不是媽媽,生了我,你才是媽媽。

你當媽媽當了 8 年,所以才 8 歲!

“我忘了,女兒才7歲!”一位媽媽的自述感動無數人......

這樣呀,當我們嫌棄孩子做得不夠好的時候,我們其實做媽媽的時間也不夠長。

第一次當媽媽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而孩子,就是那河裡的石頭,而且每一塊石頭長得還不一樣,每一天的河流也是新的。

那個孩子,天然地認為父母說的一切都是對的,父母情緒控制能力更強,他們能擺平一切事兒,遇到了大風浪,也能泰山崩於前而巋然不動。

但事實上,父母與孩子“同齡”,當遇上難題,父母的迷茫甚至比孩子更甚。

“我忘了,女兒才7歲!”一位媽媽的自述感動無數人......

當孩子犯了錯誤、當孩子做不到,你發再大的脾氣也沒有用。

不如靜下心來,給孩子點時間,也給自己一點時間,畢竟成長只有一次。

心理學家艾莉·高普尼說:

童年的價值就在於混亂,這才有利於孩子發展出自我。

在人類進化的幾百萬年裡,膽大膽小的人都很多,如果愛冒險的人容易遇險,為什麼這樣的性格沒有被自然選擇淘汰掉?如果膽小的性格會阻礙人類的發展,為什麼沒有消失?

孩子一身的毛病,他們拖拉、馬虎、挑食、晚睡……但那正是他們的本性。

作為父母,我們的確會喪失耐心而不斷地抓狂,但這也是做父母必經的過程啊。

當我們不是用打了、罵了、嚇唬了,這些立竿見影的方法對待孩子,

當我們不再做那個人肉催促機,不再事無鉅細、心急如焚,才是真正成長了。

孩子的成長需要等待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

臺灣作家張文亮有一首散文詩《牽著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了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彿說:

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我扯,我甚至想踢它,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我忘了,女兒才7歲!”一位媽媽的自述感動無數人......

很多時候我們抱怨:為什麼孩子像蝸牛一樣慢?

事實上當你把孩子當蝸牛養,反而會更輕鬆,你就不再只盯著孩子身上的缺點,更多學會接納和發現。

《窗邊的小豆豆》裡,一次小豆豆把錢包掉到了廁所裡,她拿來掏糞的工具,自己費力地一點點撈自己的錢包。

這個時候小林校長路過,他沒有吭聲,只是默默地走過去。

當小豆豆掏出一大堆糞便時,校長才過來問她:找沒找到?

小豆豆失望地搖頭說:沒有。

“我忘了,女兒才7歲!”一位媽媽的自述感動無數人......

“那就把你掏出來的處理好就可以了。”小豆豆心甘情願地照做了。

雖然沒有找到錢包,但小林校長的不慌不忙,讓她學習到了更寶貴的東西:

做事要盡力,要負責任。

這就是等待教育的價值。

快與慢是相對的,有的時候慢了,才有機會真正體會到成長的味道,孩子的慢吞吞才是他們應該有的節奏。

他們需要在慢中觀察事物形狀、結構,他們需要在慢中感受自己情緒的變化,他們需要在慢中練習新的本領。

“我忘了,女兒才7歲!”一位媽媽的自述感動無數人......

孩子不是原材料,可以按照我們的想法、品味、技術,捏成我們“理想”中的樣子,基因決定了他們要像植物那樣,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替代他們的感受與成長,甚至急於讓他們跨過那些必經之路,

不但幫不上他們,還可能給他們增加阻力。

最終我們還要等待孩子自己的花期!

- END -

作者:本文來源於智慧父母V(ID:zhfm831),智慧父母關注0-15歲孩子的成長教育,旨在幫助有遠見的父母養育終生成長的孩子!注:所有圖片來自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