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女人 > 正文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2022-05-22由 WWD國際時尚特訊 發表于 女人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我們年輕、富裕、美麗,新的潮流會朝著我們的審美轉向。毋庸置疑,我們將改變一切,包括規則本身。”英國歌手 Marianne Faithfull 這樣說道。

時裝是自我表達的上佳選擇,改變穿衣樣式,也是在挑戰社會的既定規則。上世紀中期,倫敦切爾西區的精品店櫥窗曾是年輕人心中的時尚風向標。從經典到華麗,從簡約到繁複,叛逆的審美觀創造出了一種帶有波西米亞色彩的嬉皮風格,從而引起了男裝色彩、圖案、配飾等元素的爆炸式增長。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美麗之人》展覽推廣圖圖片來源:ftmlondon。org

9 月 3 日,一場名為《美麗之人:20 世紀 60 年代反主流文化下的時裝精品店》的展覽將於倫敦時尚與紡織品博物館開幕,帶領人們重新回到那場影響深遠的男士時尚變革——“孔雀革命(Peacock Revolution)”。在今日看來,當時的男裝女性化嘗試充滿自由探索的精神,並不可逆轉地改變了時尚的未來。

一般來說,女性是人類服飾炫耀的主體,但在歷史的長河中也存在著一種“孔雀現象”——雄孔雀比雌孔雀更華麗,男性可以比女性更漂亮。其實,男性不止一次地扮演過“孔雀”。這種顛覆審美規律的服飾現象每次出現,都具有深層的時代動因,也是社會意識與價值觀的升級。

1661 年,法國皇室頒佈奢侈禁令,要求人們按照身份尊卑來穿戴高跟鞋、蕾絲緞帶等服飾奢侈品,這強化了人們透過服飾區分身份的觀念。講究著裝成為男性炫耀財富和地位的方式,奢侈華麗的外表是俘獲佳人芳心的必需武器。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左圖: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右圖: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

蕾絲裝飾如今是性感與嫵媚的代名詞,但在 17 世紀,它被稱作“glant”,在社交界常被用來形容貴族青年對女子的禮儀行為與瀟灑風度,有英勇帥氣之意。能讓身高更加偉岸的高跟鞋也是氣概與身份的象徵,被男性爭相追捧。這些元素不失為人類社會的“孔雀羽毛”,為巴洛克宮廷藝術的饗宴增光添彩。

進入 18 世紀後,男性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業者,英國男裝率先擺脫了繁瑣造作的巴洛克服飾,開始注重男性威嚴而整肅的氣質,邁向簡約與守序。精神分析學家 John Flügel 在《服裝心理學》一書中將這一風潮稱為“男性時尚大揚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男裝都沿襲著保守做派,年輕的男孩穿得和他們的父親別無二致:襯衫搭配領帶、版型簡單的外套、或手工編織的套頭毛衣。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20 世紀初期的英國男性

然而,孔雀現象並沒有從歷史上消失,男裝風格在 20 世紀 60 年代再次迎來轉向,標準版型的西裝為更加絢麗的風格讓道。這次變革不再是為了向女性炫耀華麗的“羽毛”,而是關乎創造力與自我定義,故英國時裝設計師 Hardy Amies 稱其為“孔雀革命”。正如伯格時尚圖書館所述:“它打破了父母那輩的保守主義,是年輕人探索和維護自己個性的一種方式。”

那是個所有觀念都在破碎而未完全立新的時代。二戰後經濟逐漸恢復,追求享樂的心態開始流行,音樂、服裝、政治和語言都在發生變化,無限的著裝可能在先鋒設計師的店鋪被悄悄孕育,又迸發於嘻哈歌手的歡樂曲調之中。倫敦月刊《Encounter》雜誌編輯梅爾文·拉斯基運用“搖擺倫敦(Swinging London)”一詞來描述這一系列有趣而時髦的青年文化現象。

John Stephen 是第一個注意到年輕男裝市場潛力的設計師。1957 年,他在倫敦開出了他的第一家精品店,出售款式豔麗的西裝。這一舉措揭開了孔雀革命的序幕,也使店鋪所在地卡納比街被稱為“孔雀巷道”。他曾說:“卡納比街是我的創造物。它的魅力之於我,正如雕塑之於米開朗其羅。”在 60 年代,斯蒂芬一度將店鋪數量擴充套件到 15 家,其風格獲得了 The Who、The Kicks、the Rolling Stones 等多個搖滾樂隊的青睞。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1968 年的倫敦卡納比街

被稱為披頭士御用設計師的 Dougie Millings 也在蘇活區開出小店。他設計的灰色無領西裝無疑是披頭士樂隊(Beatles)在 1963 年最具標誌性與顛覆感的外觀之一,也被許多英國年輕人所追崇。1966 年,來自精品店 Granny Takes a Trip 的一款新式外套登上了披頭士專輯《左輪手槍》的封底,該店於同年登上了美國時代週刊,聞名世界。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道格·米林斯與披頭士樂隊圖片來源:squaremile。com

設計師 Michael Fish 則在克里福德街開出精品店 Mr。 Fish,他設計的“鯡魚領帶(kipper ties)”讓男人們在身著西裝時也能點綴個性色彩;Polo 領毛衣在 1967 年火遍紐約和倫敦;而最典型的莫過於專為男士設計的裙裝,它出現在許多搖滾歌手的造型中,如 David Bowie《出賣世界的人》專輯封面,或是 Mick Jagger 在海德公園的演唱會現場。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David Bowie《出賣世界的人》專輯封面圖片來源:bustle。com

無論是緊身長褲、高跟靴這類對標準西裝穿著的顛覆,還是天鵝絨、褶邊、印花這類柔美元素,都是在模糊男裝和女裝之間的傳統區別。在搖滾歌手的詮釋下,華麗與嬉皮碰撞出一個新的世界,充滿迷幻色彩。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1969 年 7 月 5 日,滾石樂隊在海德公園舉辦演唱會

1968 年,《紐約時報》第一次出現“unisex clothing (無性別服裝)”的描述。儘管零售商對於中性風態度不一,百貨公司的商品目錄還是陸續添加了“his’n’her”的新分類,原先的文化反抗發展成為商業的運作模式,像牛仔褲一樣逐漸融入主流服裝市場。

女性化元素對以往男裝的傳統概念進行了再建構,服裝所展現的男性氣質不再拘泥於力量、成熟與簡潔,而是暗含了細膩、精緻與柔美。時至今日,這股男裝的“孔雀現象”依然沒有退潮。

從近年秀場上的趨勢來看,華麗輕柔的風格在男裝中頻繁出現,似乎宣告著“孔雀革命”時代獨特的男性時裝美學,已經悄然迴歸21世紀時尚圈。而這一次,人們開始關注性別認同和服裝之間的相互作用。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Dior Homme 2020 春夏系列

Dior Homme 2020 春夏秀場似乎坐落於寧靜的粉色細沙中。設計師 Kim Jones 和美國藝術家 Daniel Arsham 合作,將高定女裝繁複的工藝運用在男士西裝的設計上。很明顯,瓊斯認為Z世代的男性將性別二元結構看作是已經過時的事物,並且已經準備好去接受透明硬紗短夾克上的約依(Jouy)花紋,或是精美的漩渦紋刺繡圖案。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Dolce & Gabbana 2020 早秋系列

立秋已過,但長夏不止。Dolce & Gabbana 2020 早秋系列像是一杯濃郁強勁的雞尾酒,設計師從上世紀的男裝革命中汲取靈感,再配以全新創意,搖晃出西西里人眼中的熱情氛圍。炫目印花是源自孔雀與其特有的魅惑色彩,真絲錦緞面料則柔和了人們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是對靚麗男裝的全新探索。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Ann Demeulemeester 2019 春夏系列

Ann Demeulemeester 2019 春夏系列則以“夢的可能性”為主題展現了場浪漫而優雅的男性魅力。蕾絲加身,輕紗遮面,性感誘人。而早在 Gucci 2015 年秋冬大秀上,創意總監 Alessandro Michele 就將蕾絲襯衫、貝雷帽、蝴蝶結等元素運用到男裝設計中。“男女的區分是我們人類發明的,說真的,那毫無新意”,他解釋道。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Gucci 2015 年秋冬系列圖片來源:fashion-press。net

由於年輕一代對於性別自由的推崇以及當代性別的易變性,時裝的性別模糊趨勢已不可忽視。和孔雀革命時期一味的豔麗繁複不同,無性別審美的興盛將自我的定義權重新交回普通人手裡。

早在 2015 年,位於倫敦市中心的高檔百貨公司 Selfriges 就推出了去性別化零售空間,不再明確體現產品具體是男裝還是女裝。2019 年 3 月 28 日,老佛爺百貨集團新開業的巴黎香榭麗舍大街門店在同一樓層中混合了男士、女士和男女皆宜的款式,更加徹底地實踐了這一理念。

孔雀革命,一場從未結束的無性別審美

老佛爺百貨店內混合男鞋和女鞋的彎曲式展示牆圖片來源:wwd。com

在二元之間的模糊區域,人們得以從固有框架中掙脫,避免了先入為主地去評判一件衣服,或是定義一個人,也許這就是時尚的先鋒性所在。正如瑞典奢侈時尚品牌 ACNE 創始人 Jonny Johansson 所指出的那樣:“我已經看到了新一代對時尚的態度,其中服裝的剪裁、形狀和特徵是至關重要的,而不是尋求社會的認可或遵循既定準則。”

與其將一件商品解釋為“男裝”或“女裝”,並接受傳統的性別定義,不如審視衣服本身的美,詢問自己是否喜歡這種風格。畢竟早在 1967 年,《VOUGE》雜誌就表示:“現在的時裝遊戲已經沒有任何規則可言了。”

WWD

本文轉載自財聯社品見頻道。

題圖說明:Dolce & Gabbana 2021 春夏大秀

作者:蔣文月

編輯:許嘉婕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