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科技 > 正文

在正確的架構上,智慧化來自對細節的反覆雕琢

2021-10-12由 汽車之家 發表于 科技

同樣是電動車,某些品牌當你把導航目的地設定為充電站時,電池會在前往充電站的途中自動預熱。如果某個充電站當時沒有可用充電樁,導航並不作為首選目的地推薦。但是另一些品牌的電動車,當你路過加油站時,導航也會給你提示。至於充電地圖的運營,那就只能呵呵了……

我經常開的一輛電動車,雖然已經給導航設定了簡潔播報模式,但即便在我最熟悉的路段上也是一直嘮叨個沒完,所以99%的時間我都選擇讓它靜音。昨天偶爾把聲音放出來了一會,結果在一分鐘內四次善意提醒我係好安全帶。很古怪吧,這個提示居然來自導航,而且這個判斷不是由於車上的人有沒有系安全帶,而僅僅是路上是否有攝像頭拍這類違規……最後我寧願自己盯著HUD看路線提示也讓它閉嘴了……

同樣是語音互動,有的車即便你給出同一個指令,車輛可以給出多種應答話術。但是另一些車的語音即便能夠聽懂、理解和執行你的多數指令,但始終給人強烈的機械感:音色沉悶、話術生硬……

看了上面幾個例子,我給出的都是關於智慧電動車最常用的一些場景,可以看到裡面沒有任何超出大家想象的刁鑽想法,但又絕對影響使用者體驗。在定義傳統車的時候,大家總是習慣絞盡腦汁想新的點子,然後凝結為讓人眼前一亮的各種創新配置。雖然最後真正能走下去的配置大部分都是來自供應商方案,但這種習慣卻一直影響著大部分企劃人員。如今到了智慧車時代,我們需要了解到真正影響使用者體驗,讓使用者產生用了就回不去那種效果的其實並不是眼前一亮的驚喜,而是那些真正好用的,讓使用者不知不覺中上癮的細節感受。

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我也有討論過有關對KANO模型的一些理解,單純按照KANO給出的驚喜配置其實是缺乏長期價值的。因為驚喜屬性的定義是:有,可以給使用者帶來驚喜;沒有,使用者也覺得理所當然。如果真的按照這樣的理解定義汽車,驚喜屬性大機率就成了華而不實的東西。實際上我們需要的是在淺層體驗上,能夠讓使用者眼前一亮,在長期體驗上,又能讓使用者“上癮”的長期魅力屬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針對競爭對手的壁壘。如果沿著這個思路,到了智慧車時代,我們要想真正打造可以建立使用者體驗高地的新產品特徵,就必須完全充分的,設身處地的從使用者真實使用場景出發,理解使用者應對各種複雜狀況產生的各種需求,然後找到最合理的功能解決方案和體驗策略。這是一個細活,但並不是處處都力求標新立異的創造性活動。也就是說,與其做很多新東西,不如持續最佳化,讓已有的各種功能更好用。

同樣的標準,針對創新功能,也並不是完全以“首發”作為勝敗標準,也必須來自對使用細節的反覆精雕細琢。相信用過蘋果AirPods的人都能感受到蘋果不同裝置之間連線與裝置切換的舒爽,這是其他品牌藍芽裝置遠遠沒有做到的境界。

說了這麼多,最想表達的其實是智慧化本身沒有難以理解的東西,無非是在正確的架構上(如前文所說,這個架構必須是持續可以積累的),持續細化各種場景,準確分析不同場景下使用者需求的變化,以及給出最恰當的功能響應策略……其實後面這些事情更多拼的是耐心和持續可積累的投入。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