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體育 > 正文

17歲的正部級,21歲的副國級,這些年輕的清朝官員,能勝任?

2021-10-22由 閒話說歷史 發表于 體育

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乃系封建專制制度的集大成者,等級、尊卑、階層依然是最為明顯的時代關鍵詞。可就算如此,官職和爵位也有著巨大的不同,爵位作為皇帝對皇族成員、勳舊功臣的封賜,不論年齡,只論承襲方式和爵位等級;而官職則是負責具體朝廷事務的所在,和年齡、經驗、資歷甚至是人脈、名望等等都有著巨大關聯。

也就是說,清朝有著尚未成年甚至是尚在襁褓之中的王公爵位,很容易理解;但如果有年齡同官職、品秩嚴重不符的官員出現,我們不免要問:

即使封建時代的人們普遍成熟較早,但在顯要官職上的“年輕人”們真就能勝任嗎?

17歲的正部級,21歲的副國級,這些年輕的清朝官員,能勝任?

清代官員形象

我們以幾個年齡同官職、品秩嚴重不符的例子,做出說明:

1、富察·傅恆

乾隆皇帝結髮妻子——孝賢純皇后富察氏的弟弟,乾隆皇帝的小舅子。

18歲擔任

“藍翎侍衛”

;20歲擔任

“總管內務府大臣”

;21歲,出任

“山西巡撫”

“巡撫”

,基本等同於現今的省委書記,透過加

“兵部侍郎”

或者

“副都御使”

銜可升級為正二品,乃系手握實權的一方封疆大吏,行政級別為副國級。

2、傅恆第三子——富察· 福康安

13歲擔任

“三等侍衛”

,品秩為正五品;15歲,擢升

“二等侍衛

”,品秩為正四品;16歲,提拔為

“一等侍衛”

,品秩為正三品;17歲,調任戶部右侍郎,品秩為從二品。也就是說,17歲的福康安已經成為正部級高官。

17歲的正部級,21歲的副國級,這些年輕的清朝官員,能勝任?

傅恆父子

3、清朝最年輕的頭品高官(漢臣)——李燁

33歲做到了

“東閣大學士兼工部尚書”

,併兼領太子太保銜,品秩為正一品,基本相當於兼任政治局常委的副總理,行政級別為正國級。

17歲的正部級、21歲的副國級、33歲的正國級,如此年齡對應如此行政級別,即使沒有相關職務擔任的明確年齡限制,僅就約定俗成的慣例,哪怕是常規思維也會覺得不妥甚至是開玩笑。

可李燁的頂頭上司是 順治皇帝 ;傅恆、福康安的頂頭上司是乾隆皇帝;都系明君英主,甚至是開創了一個時代的代表性帝王。難道,他們就不明白讓如此年輕的官員擔任朝廷要職,擁有如此高的行政級別有所不妥嗎?

17歲的正部級,21歲的副國級,這些年輕的清朝官員,能勝任?

再者,如此

“年輕人”

身居高位,真就能妥善處理各項該管事務嗎?

其實,這裡面既有著具體的歷史背景,還有著清朝官制體系的巨大影響。

歷史背景

根據《大清律例》的規定,清朝男女結婚的適宜年齡為男子16歲、女子14歲,也就是說清朝官方認可的男性成年年齡為16歲,女性為14歲。而在《大清律例·犯奸》的規定中,

“幼女”

的年齡界定甚至下降至12歲。也就是說,清朝時期對成年人年齡的界定本就比現今要提前很多,再加上生活條件、社會環境的巨大影響,人們的身體、心理成熟年齡自然也比現代人要提前。

17歲的正部級,21歲的副國級,這些年輕的清朝官員,能勝任?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人口數量明顯處於劣勢的滿族鼓勵本民族早婚早育,認為提前滿族人的成年年齡;對於統治階層而言,更是如此。清朝舊例,

“天子大婚,即可親政”

,為了儘早掌握皇權,更為了儘早繁育皇嗣,清朝皇室對“早婚早育”更是嚴格貫徹落實。順治皇帝,14歲成婚;康熙皇帝,12歲成婚;皇室子弟更是尚未成年便擁有了諸多侍妾,目的只有一個——繁育後嗣。

在清朝統治階層的帶領下,滿洲八旗乃至漢族百姓都將結婚年齡儘量提前,而一旦結婚就代表著成年。再加上自身的努力,家族勢力的支撐,皇帝的恩寵,清朝時期出現17歲的正部級、21歲的副國級、33歲的正國級幹部,並不稀奇。因為,他們早就已經成年,早就已經具備身居要職的年齡資格。上文提及的李燁,年紀輕輕就被時人評價為

“老成持重,風度端凝,出言謹慎,內介外和”

,基本就是這一時期人們早熟的典型代表。

17歲的正部級,21歲的副國級,這些年輕的清朝官員,能勝任?

清朝“早婚”影像

官制體系的影響

就算這些年輕的官員們業已成年,已經具備身居高位的年齡資格,但他們畢竟缺少社會閱歷、人生經驗,尤其是官場資歷、仕途人脈,對於高階官職所對應的複雜事務,更是處於懵懂狀態甚至是一竅不通。

那麼,這些“年輕人”該如何獨當一面,該如何妥善處理日常事務呢?

不用擔心,清朝系統完善、科學先進的官制體系就能幫助他們解決所有問題。

封建社會的典型特點就是

“家天下”

,皇帝就是所有軍國大政的最終解釋人,隨著皇權集中的逐漸發展,

“密摺制度”

的順利推行,皇權幾乎可以延伸到朝廷各個方面、基層各個地方。也就是說,朝廷的內閣、六部;地方的督撫、道臺、州縣都只是奉旨辦差、聽命形式的管理工具而已。類似封疆大吏、位列殿閣、六部任職的高官們,更是如此。

17歲的正部級,21歲的副國級,這些年輕的清朝官員,能勝任?

清代“密摺”和硃批

所以,清朝的官員不怕年輕,就怕不聽話,就怕不忠誠!

除了聽命行事外,對於分內事務的處理,這些年輕官員還可以依仗於深諳官場之道、深明理政準則的幕僚們。清朝入關以後,幕僚,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師爺就逐漸滲透到各級行政單位,甚至是朝廷重臣、王公貴戚的府邸,協助甚至代替官員處理日常政務、貫徹朝廷方針。

更重要的是,這些年輕官員所擔任的官職雖然聽起來極為顯赫,位置也極為關鍵,但李燁的

“大學士”

只相當於名譽官職;傅恆的

“山西巡撫”

也只是短暫的過渡;福康安的

“戶部侍郎”

更是幾乎等同於常設的

“虛職官銜”

。也就是說,他們幾乎只享受到相關級別待遇,並不負責具體事務,自然也不必擔心年齡的限制。

17歲的正部級,21歲的副國級,這些年輕的清朝官員,能勝任?

清代師爺形象

後記

在馮鞏和牛群的相聲中,提到過這樣一幅頗有深度的對聯:

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筆者認為,這句話用在以清朝為代表的封建時期官場,再合適不過。13歲的福康安擔任

“三等侍衛”

,擁有正五品品秩,享受稍低於正廳級的待遇,他真就能保護了乾隆皇帝的安全?當然不行,可乾隆皇帝說他行,他就行!

“家天下”

的清朝時期,一切恩寵榮辱、生殺予奪全在皇帝一人決斷,哪有什麼官職慣例,哪有什麼職務標準,哪有什麼年齡限制,皇帝就是整個大清的組織部長。就此來看,封建制度確實挺荒唐、挺玩笑的。

參考文獻:《清史稿·職官志》、《清代官制體系與等級》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