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你讀到的是真相還是假象:歷史的濫用、誤讀、塗抹與塑造

2022-12-28由 渝川讀書 發表于 歷史

翻舊賬,總是別有用意

讀懂國際新聞,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讀懂當事各方翻舊賬的用意所在。

20世紀90年代初,南斯拉夫解體,各方利用歷史證明各自的行為是正確的。塞爾維亞將自己視為其他南方的斯拉夫人的解放者,宣稱塞爾維亞歷史上抵禦了奧斯曼帝國的入侵,捍衛了歐洲世界,是克羅埃西亞人和斯洛維尼亞人的守護者。但克羅埃西亞人書寫的歷史則完全不同,他們認為克羅埃西亞一直屬於西方世界,是奧地利帝國的一部分,而塞爾維亞人無論從感情上還是宗教信仰方面都更接近俄羅斯。

二戰期間,克羅埃西亞出現了投靠納粹德國的烏斯塔沙組織,專司屠殺塞爾維亞人和猶太人。所以,塞爾維亞電視臺當時反覆播映這方面的紀錄片,就差直接指控克羅埃西亞等於烏斯塔沙。對此,當時的克羅埃西亞總統圖季曼承認歷史上烏斯塔沙的確犯下罪行,卻依然是“克羅埃西亞民族歷史上,渴望建立一個獨立家園的表現”。

你讀到的是真相還是假象:歷史的濫用、誤讀、塗抹與塑造

發生在30年前的這種爭論,近幾年來再度重演,俄羅斯-波蘭,俄羅斯-烏克蘭均嫻熟地採用歷史給對方貼標籤,貶低其聲譽。卡廷慘案是事實,一些烏克蘭人二戰期間倒戈加入德國陣營攻擊蘇軍也是事實,沙皇俄國多次主持瓜分波蘭還是事實,但重要的是如何選擇這些事實材料進行解讀,並以此得出結論,或是佐證先入為主的結論。

知名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教授瑪格麗特·麥克米倫,是英國一戰名相勞合·喬治的曾外孫女,長期深入研究歷史與國際關係,在其所著的《歷史的運用與濫用》書中回顧了基於歷史事實的濫用與誤讀所導致的嚴重後果。

一戰戰敗以後,德國人就開始用歷史作為武器,來削弱戰敗事實對於德國國民認同的衝擊性,以及《凡爾賽和約》的合法性。戰敗之初,德國軍方和知識階層就開始編造所謂的內部出賣論,也就是社會主義者、和平主義者、猶太人合力與協約國勾結,成為了特洛伊木馬,最終導致德國失敗。德國戰敗後,協約國除了分割德國領土,對德國剩餘領土並未出兵佔領,這也被詮釋為保全“德奸”的利益。

正是在政界、軍界高層的縱容甚至主動鼓搗下,再加上部分知識階層的投靠,“德奸”出賣論在德國民間有了可觀市場,這就為阿道夫·希特勒煽動不滿民眾,從而團結中產階級創造了條件。

你讀到的是真相還是假象:歷史的濫用、誤讀、塗抹與塑造

德國還宣稱,一戰並非自己一家主動發起的戰爭,而是幾乎所有參戰國共同“攪和”的結果。這確實是歷史事實,卻經由主動、強化傳播產生了兩方面效果,一是德國民眾對於《凡爾賽和約》的怨氣越來越大,將德國20世紀20年代面臨的經濟困境悉數歸結於此;二是在英國、美國、法國,也有相當數量的民眾認可德國受了委屈,這正是後來英法美幾國對德國重新武裝、推行好戰擴張持容忍態度,推行綏靖政策的民意基礎。自此,通往二戰的道路,就由歷史濫用與誤讀鋪平了。

誰在運用歷史?誰在濫用歷史?

《歷史的運用與濫用》這本書開篇就指出,近年來大眾媒體和社交媒體都越來越多地運作歷史議題,通俗歷史讀物、電視紀錄片、短影片甚囂塵上。而各類歷史博物館等場所則起到了促使人們重視歷史問題的作用。各國官方也創設出越來越多的歷史紀念日。

歷史熱潮首先起到了很好的歷史知識普及作用,雖然其中不無事實謬誤,也可能加深受眾的某方面偏見,但通常而言,即便是很有偏見的人,在涉及到與偏見觀念關涉不深的歷史問題時,增加了解,也增進認知,其偏見觀念亦可能獲得有益的對沖而淡化。

歷史也能撫慰人們的內心。無論在中國,還是其他很多國家,“當複雜的現實世界正在迅速變化的時候,人們不知道世界究竟會向更好或是更壞的方向發展,故而人們會願意回顧和沉浸在他們誤認為的那個更單純和簡單的過去”。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人們懷緬歷史人物,其實很主要的因素在於,歷史人物距離自己足夠遠,書中提及,丘吉爾在英美國家人們留下的音響師“單槍匹馬英勇對抗軸心國的大英雄”,很少有人記得丘吉爾一戰期間指揮的加里波利之戰堪稱史詩級的戰敗災難,更少有人會想起丘吉爾曾經在南非戰場上被俘。

你讀到的是真相還是假象:歷史的濫用、誤讀、塗抹與塑造

歷史還可以作為掩蓋現實問題的工具。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可以以反覆就歷史問題道歉來達成。二戰期間,瑞士銀行家縱容納粹罪行,與之瓜分猶太人財產;美國和加拿大曾剝奪了已經加入本國國籍的日裔居民的財產,並將之關入集中營;加拿大和美國的很多城市在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都曾長期迫害華人勞工;美國開國前後以及所謂的西進程序中,造成了大量的印度安人死亡;紐西蘭和澳大利亞曾長期侵犯原住民……這些對於所在國當然是難堪的歷史記錄,但所在國的政治勢力其實完全可以透過反覆提起對歷史問題的道歉,給予可以忽略不計的賠償、補償,成功地贏得民意支援,塑造良好的政治形象——因為最重要的歷史責任,其實並不需要道歉者直接承擔。這種歷史議題的運作,等於“劫持”公眾注意力,從而讓“人們沒有資源和精力來解決當下所面臨的問題”。

你讀到的是真相還是假象:歷史的濫用、誤讀、塗抹與塑造

你讀到的是真相還是假象:歷史的濫用、誤讀、塗抹與塑造

直面歷史困難重重

輕率地戲說歷史,從歷史中節選有助於佐證當下觀念、政策主張的片段,甚至半真半假地詮釋歷史,編造歷史,這些做法在很多國家和地區都非常流行。

要糾正這種做法,即便在當下,也是不受歡迎,甚至具有相當的危險性。英國曆史學家諾布林·弗蘭克蘭就曾因自己的作品描述了英國二戰後期對德國的野蠻轟炸,而被英國讀者持續抨擊。英國20世紀50-60年代出版的一些歷史研究作品,以及舞臺劇等文藝作品,因為揭示了英國對殖民地的殘酷統治,而不是英國官方塑造的官方結論,也引發了民眾的相當反感。

大眾讀者很多時候會對歷史學家考證主流的歷史敘述,指出偉大人物存在的缺陷等做法提出強烈抗議。這就像是約翰·肯尼迪的粉絲絕不接受將肯尼迪如實描述為一個依賴止痛藥才能壓制多種疾病的癮君子一樣。真實的歷史,“從來都不是絕對的非黑即白”,但要接受這一點,需要讀者祛除狹隘的民族主義、簡單化的善惡二元論,所以是非常難以實現的。

研究歷史面對的困難,還在於人們的記憶往往並不可靠。心理學家已經非常清楚地揭示了人們會主動塑造記憶,甚至不自覺地編造記憶內容,修飾、遺忘不愉快內容的情況所在。所以,專業的歷史學家不會僅僅根據一個人的口述而判定或改寫歷史,但如果這一口述有益於強化狹隘的民族主義或是善惡二元論,卻更可能被快速接納。

真實的歷史,自然也是相對意義上的。正如我們今天所能讀到的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的歷史,其實就是美國開國後,一批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合力重寫的。而美國建國後的歷史,也曾系統地經過這樣的改寫。美國在將歷史課程穩固地確立進入中小學課程體系時,就曾完整性地接納了上述改寫,還根據地域的不同進行了內容的調整,比如在美國南方投入使用的中小學教材,儘量輕描淡寫地書寫奴隸制及其惡果,迴避南方奴隸主的暴行,甚至寫入非洲黑人天資不如白種人的觀點。這正是為什麼近年來美國和歐洲一些國家,覺醒的民眾要掀翻一些歷史人物的塑像,正是對過度塑造歷史做法的反擊。

所評圖書:

書名:《歷史的運用與濫用》

作者:(加)瑪格麗特·麥克米倫

譯者:孫唯瀚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4月

你讀到的是真相還是假象:歷史的濫用、誤讀、塗抹與塑造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