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2022-12-27由 大坎歷史 發表于 歷史

旌德位於皖南腹地,西倚黃山。建縣於唐寶應二年(763),至今已有1250多年曆史。縣名寄意“旌表賢能,彰揚禮德”。旌德是中國靈芝之鄉、中國宣硯之鄉和全國首批建立生態文明典範城市。2017年9月21日,在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推進會上,旌德縣被國家環保部命名為全國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這是安徽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縣。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歷史沿革

旌德縣始建於唐寶應二年(公元763年),迄今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旌德縣名之由來,據《元和郡縣誌》記載:“旌德本太平之地,以縣界闊遠,永泰初,土賊王萬敵據險作亂,招討平之,奏分太平置旌德縣”。據《太平寰宇記》記載:“冀其邑從此被化,故以‘旌德’為縣名”。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據《書·禹貢》等史料記載,今旌德本禹跡揚州之域,地屬吳境,吳亡入越,越亡入楚。秦始皇五年(公元前242年)滅楚,屬鄣郡,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仍屬鄣郡。西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鄣郡為丹陽郡,旌德屬此郡陵陽縣;東漢時屬涇縣,三國時屬吳國安吳縣;晉太康二年(公元281年)析揚州、丹陽郡設宣城郡,地屬此郡涇縣;南朝齊武帝永明二年(公元484年)屬南豫州宣城郡安吳縣;隋文帝時廢安吳縣,又併入當時涇縣。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唐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從涇縣劃出十四個鄉建立太平縣,地屬太平。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太平仍屬宣州,由宣、歙、饒觀察史制領。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太平東鄉(指麻城區,即今旌德)王萬敵聚眾起義,當時宣、歙觀察史及道府都無法平息,因此奏準皇上,委任太子左庶子袁慘充招討使,率官兵鎮壓。平息以後,次年奏請析麻城鄉一帶置旌德縣,令其部下衛兵曹高叔夏為縣令。旌德縣建置自此始。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北宋時,旌德屬江南東路宣州。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改宣州為寧國府,旌德縣屬江南東路寧國府。元初屬江浙行省江東建康道。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屬江南布政使司寧國府。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劃江南省為安徽、江蘇兩省,旌德縣屬安徽省寧國府。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廢寧國府,留旌德縣。民國三年(1914年)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劃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七年屬安徽省政府皖南行署。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劃屬安徽省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區,直至一九四九年旌德縣解放。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解放以後,旌德縣屬徽州專區,1956年徽州專區撤銷,併入蕪湖專區,旌德縣隸屬蕪湖專區。1958年冬撤銷旌德縣劃歸績溪縣,1961年四月又由績溪縣劃出,恢復旌德縣,同時,徽州專區亦從蕪湖專區劃出,旌德縣仍屬徽州專區管轄。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1988年1月1日,旌德縣劃屬宣城地區。2001年1月1日撤地區為宣城市,旌德屬宣城市。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

1949年4月24日旌德縣解放,廢除保甲制度,將原有的8鄉1鎮臨時劃為39鄉、2鎮。同年5月13日,縣人民政府劃全縣為3區、7鄉、1鎮。

1949年5月下旬,又以三溪、興仁2鄉成立第四區,區政府駐三溪。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1950年1月,廢鄉,全縣分為城廂、俞村、喬亭、三溪、廟首5個區,直轄89個行政村,1951年依次改稱一、二、三、四、五區。

1952年9月,各區重新劃鄉建政,全縣共劃2個鎮、41個鄉,分屬於5個區。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1956年撤區改鄉,全縣共置1鎮、14鄉。

1957年,安吳鄉併入三溪鄉,同時劃三溪、興隆兩鄉部分地區組建雙河鄉。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1958年9月成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體制。公社以下設生產大隊、生產隊。全縣共成立5個人民公社。

1959年,旌德縣併入績溪縣,以上5個公社又分別改稱為:旌陽人民公社、喬亭人民公社、三溪人民公社、廟首人民公社、俞村人民公社。

1961年恢復旌德縣後,將原5個人民公社分解為15個人民公社:旌陽公社、版書公社、南關公社、華坦公社、板橋公社、俞村公社、雲樂公社、喬亭公社、朱慶公社、三溪公社、雙河公社、興隆公社、孫村公社、廟首公社、白地公社。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1964年,將廟首公社的祥雲大隊升為祥雲公社,不設大隊,直轄10個生產隊。

1965年復置旌陽鎮為公社級建制。

1974年劃版書公社的模範大隊和孫村公社的厚儒、石井、東川大隊設碧雲公社。

1977年朱慶公社易名為蔡家橋公社。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1983年,取消人民公社建制,成立鄉人民政府,下設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全縣共置1鎮、17鄉。

1984年1月,板橋鄉更名為旌橋鄉。2月,析俞村鄉的前村、芳岱、尚村、橋埠、仕川5個村民委員會新置橋埠鄉。

1986年1月,旌陽鄉併入旌陽鎮。

1987年全縣共轄18個鄉鎮、110個村民委員會、1333個村民小組。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1990年5月,經省政府批准,旌德縣革命老區仕川村從橋埠鄉劃出,成立仕川鄉,下設仕川、金川、考嶺3個村。

1992年3月,全縣區劃調整,由17個鄉1個鎮調整為10個鄉4個鎮:祥雲鄉與廟首鄉合併建立廟首鎮,雙河鄉與三溪鄉合併建立三溪鎮(光榮村並人興隆鄉),蔡家橋鄉改蔡家橋鎮,南關鄉與版書鄉合併為版書鄉,碧雲鄉併入孫村鄉,橋埠鄉並人俞村鄉。調整後鄉鎮為:旌陽、蔡家橋、三溪、廟首4個鎮,版書、華坦、旌橋、俞村、仕川、喬亭、雲樂、興隆、孫村、白地10個鄉。

1994年6月,部分村進行區劃調整:模範村劃歸版書鄉管轄;撤銷廟首鎮祥雲村,分設南元、桐坑、泥田、汪公坦、撩車、金竹圲、麻家、高家、枸樹下、狹坑10個村。

1999年,省政府批准,撤銷白地鄉建立白地鎮。

2003年11月,經省政府批准,旌德縣建置由原5個鎮9個鄉調整為5個鎮5個鄉。華坦鄉、旌橋鄉與旌陽鎮合併建立旌陽鎮,喬亭鄉與蔡家橋鎮合併建立蔡家橋鎮,仕川鄉與俞村鄉合併建立俞村鄉。

2004年底,旌德縣轄5個鎮、5個鄉: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興隆鄉、孫村鄉、雲樂鄉、版書鄉、俞村鄉。

2009年12月11日省民政廳行文下發了《關於同意撤銷旌德縣俞村鄉設立俞村鎮的批覆》,旌德縣轄6個鎮、4個鄉: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俞村鎮、版書鄉、雲樂鄉、興隆鄉、孫村鄉。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2015年1月,經省政府批准,市政府同意,撤銷旌德縣興隆鄉設立興隆鎮,面積、人口和隸屬關係不變,鎮政府駐大禮村(原興隆鄉政府駐地);撤銷旌德縣孫村鄉設立孫村鎮,面積、人口和隸屬關係不變,鎮政府駐玉溪村(原孫村鄉政府駐地)

2015年12月3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旌德縣版書鄉設立版書鎮,鎮政府仍駐版書村。

2017年11月10日,經安徽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銷旌德縣雲樂鄉設立雲樂鎮,鎮政府仍駐劉村(原雲樂鄉政府駐地)。

2022年全縣面積904。8平方公里,轄10個鎮,旌陽鎮、蔡家橋鎮、三溪鎮、廟首鎮、白地鎮、興隆鎮、孫村鎮、雲樂鎮、版書鎮、俞村鎮、共68個村(社群),縣政府所在地為旌陽鎮S323(江村大道),人口14。6萬。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安徽省旌德縣歷史沿革及行政區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