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是人”?“斯人”?該有一個明確的取捨!你選哪個進教材

2022-11-29由 雲奇藍觀點 發表于 歷史

最近,關於“是人”與“斯人”之爭愈演愈烈,雙方引經據典,各不相讓,誰也不服誰。但是,細心觀察,至今為止,沒有發現古漢語大家參與討論,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我,江蘇人,上世紀八十年代讀中學,學過孟子這篇文章。雖然近四十年過去,但我的記憶非常深刻,當時的課本上確實是“斯人”,而非“是人”。為什麼記憶這麼深刻呢?因為這篇文章類似於“勵志雞湯”,我們語文老師(兼班主任)不僅要求我們倒背如流,還要求我們默寫。我的同桌默寫時把“斯人”寫成了“撕人”,被老師當眾狠狠教訓了一頓。

我讀書時的教材的確是“斯人”,相信很多人也一樣;有人讀的教材為“是人”,我也認可,這是教材版本不同導致的。但是,網上許多人因為自己學過的語文教材為“是人”,極力否認“斯人”的存在,就不對了。

“斯人”與“是人”,究竟誰對誰錯,確實難以下結論。如果是一部小說,“是人與“斯人”無可非議,但是,作為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教材,就必須較真,就必須咬文嚼字!

那麼究竟“是人”更準確還是“斯人”更準確呢?我覺得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推敲判斷:

首先,從咬文嚼字角度分析,“斯”字與“是”字,哪一個指向更明確;

其次,從時代背景分析,先秦諸子百家更習慣選擇“是”還是“斯”;

再次,從孟子本人乃至西漢儒家學術著作分析。

需要強調的是,許多人喜歡從網上搜索答案,但沒有注意到網上的答案有些也不正確。網際網路許多詞條解釋並非都是專業人士所為,有意無意的偏差無處不在。

比如說,“人生三大悲事”,前人解釋始終是“少年喪父,中年喪夫,老年喪子”,但網際網路上許多人解釋為“中年喪妻”。“父”、“夫”“子”看似三個不同的概念,其實有一個共同的指向,就是指青壯年男人,三者是有邏輯關係的。在生產力低下時代,青壯年男人是一個家庭的頂樑柱,失去這個頂樑柱,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無疑等於塌了半邊天,這是“三大悲”實質所在,改為“少年喪父,中年喪妻,老年喪子”在邏輯上是解釋不通的。但是,網際網路詞條各種解釋始終存在,誤導大眾。

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地位很高,最大的貢獻是統一度量衡。“是人”?“斯人”?孟子這篇文章只能有一個標準答案!我們的教材也只能有一個標準版本,否則就是對子孫後代不負責!

關於“是人”與“斯人”,還要請古漢語語言大家從古文獻乃至相關歷史文物中溯根求源,給出標準答案!不能讓下一代繼續不明不白!

我個人分析,“斯人”比“是人”更準確,更符合先秦諸子百家著作時代特點,大家覺得如何?

“是人”?“斯人”?該有一個明確的取捨!你選哪個進教材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