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 正文

溫鐵軍:區域再平衡的歷史沿革

2022-11-28由 溫鐵軍 發表于 歷史

溫鐵軍:區域再平衡的歷史沿革

中國是一個超大型的大陸國家,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客觀上是由資源、環境等客觀差異決定,很難靠個別政策的調整就能一一對應解決。我國在步入工業化的過程中,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許多表現值得進行研究分析。隨著中國初步完成工業化,中央明確提出並實施區域再平衡戰略,先後進行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三大區域再平衡的戰略投資。

首先是西部大開發。過去西部山區不可能依靠自己的經濟發展形成積累,並把積累轉化為投資來改變資本嚴重不足的局面。西方大開發戰略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向西部的大山大川傾斜,以國債引領國有金融部門和國有企業在西部進行鐵路、公路、港口、機場等建設。

從2000-2012年投資總規模達到3。68萬億元,這使得西部的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為西部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一度出現西部經濟增長速度在某個時段上快於東部的現象。其中值得關注的是西南產業資本重鎮——重慶。在良好的基礎建設和作為西部首個保稅區的政策背景下,重慶吸引了大量產業資本建設加工基地,商品能夠在當地直接裝運,省去了大量手續直達歐洲市場。

其次是振興東北。讓東北的老工業基地煥發生機,需要做出綜合平衡的戰略考量,而不能簡單地按照沿海產業結構的成功經驗進行產業改制。20世紀90年代末到新世紀初期,我們的認識不夠深刻,把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認為是制度不合理,即沒有像沿海地區推進市場化、融入全球化等。我們那時把市場化、全球化當成意識形態並以此解讀東北,結果沒有真正幫助東北完成產業振興。如今,我們應該認識到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問題恰恰在於它是裝置製造業,而裝置製造業是不可能直接進入到一般消費環節。要振興東北的工業,就要讓它生產出的裝置與下游生產一般商品的企業對接,但當時東北的裝置製造業的產品並沒有進入下游市場。到目前為止,政府對東北的投資並沒有改變原有的產業結構,沒有理順裝置製造業的下游市場,而本應成為下游市場的東部沿海地區依然只是做著實際收益很小的加工貿易,用微薄的貿易盈餘進口國外的裝置。從這個角度看,區域再平衡戰略有效與否的關鍵在於全國一盤棋、做到統籌平衡。

再者是“中部崛起”戰略。國家對中部地區的大規模投資在中部三縱三橫的鐵路網基礎上形成了大規模路網,至縣一級都通了高速公路,這些基礎建設客觀上改變了中部的發展條件。但是因為中部發展仍然沿用了過去把產業叢集疊加在城市帶上的發展模式,所以中部崛起只是少數中心城市或者節點城市得到了產業投資而形成一定的發展基礎,並且形成虹吸效應,造成大多數縣域資源流失。相當多的山區縣、農區縣人口淨流出,資本淨流出,地方經濟的發展仍是一籌莫展。也就是說,在中部地區的投資並未有效地帶動大量的縣域經濟。

頂部